建筑与环境共生论文_申珊珊

——深坑洲际酒店建筑设计浅析申珊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摘 要】深坑洲际酒店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体验。因其地质条件特殊,环境对建筑设计产生极大的制约。本文从建筑形态、功能流线以及建筑剖面等方面入手,阐述深坑酒店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深坑酒店;建筑与环境;共生;互融

项目概况深坑,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旅游区内,经几十年的石料开采而成,废弃后又经雨水积累形成了深潭。深坑洲际酒店,以五星级酒店定位,因其大胆建造于深坑之内而备受瞩目,依崖而生长的外部形态与周边环境相互映衬,高度融合,更是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地标建筑。

建筑形态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利用环境的约束条件,将建筑形态处理为环境中特征化的空间,使其相互融合,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深坑酒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这里融合了远处的横山风景、深坑内的水景以及壮观的崖壁瀑布。对于建筑形态设计而言,这些场所条件既是优势,更是难点。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景观优势为建筑增添活力,同时作为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使建筑与环境谦虚友好地对话,是建筑形态的设计首要出发点。

深坑酒店的裙房共2 层,位于地面以上。

裙房形态以从地面逐渐升起的山坡造型与自然景观中的山景相呼应,种植屋面的设计策略,强调了外部环境从地面到屋面的连续性,模糊了建筑边界,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姿态与环境共存。同时,在建筑东面和南面两个主要人流入口处,均采用内倾75 度的弧形玻璃幕墙围合室内大厅空间,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柔性边界,形成外部空间渗入内部空间的趋势。裙房西面悬挑于崖壁,在首层布置户外露台,创造了建筑室内到室外空间的过渡,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平台。

深坑酒店的主楼共14 层,位于地面以下、水面以上。主楼内布置酒店的核心——客房。主楼形态顺应崖壁曲线,横向舒展开来;同时用一条S 型曲线灵动地勾勒出平面形态,并单侧布置客房,以确保每间客房均能充分共享崖壁和横山景致,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景观。主楼以横向线条为主导,层与层之间或出挑或退台,层间以绿植装饰,意图呼应层叠的崖壁,仿佛自然生长一般。贯穿主楼和群房各层的垂直交通核心筒,布置了观光电梯和服务客梯,采用透明玻璃幕墙,以瀑布造型从山坡跌落至崖底,打破了主楼的横线韵律,塑造了静中有动的建筑形态,同时与对岸的崖壁瀑布景观相呼应,使建筑与环境互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建筑设计也重新定义了环境。步行景观栈道位于北侧崖壁,由原采石栈道改造而成,从崖顶通至崖底,为游客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体验路径。深坑崖壁陡峭,为攀岩、蹦极等极富挑战性的运动提供了可能。崖顶西北侧设计蹦极平台,也是深坑酒店的突出特点,试图为游客带来新颖、个性化的经历。坑底贴临水面,设置室外游泳池。泳池与水面交相呼应,水天一色,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弱化建筑和环境之间的连接。

建筑形态设计,应在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环境要素引入建筑构架之中,把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然而,建筑与环境实现共生,不仅仅是建筑充分吸收外界的美景,更是整个环境中的美景之一。

功能流线与环境与常规酒店设计不同,深坑洲际酒店是与人的常规行为反向的动线组织方式。例如,普通酒店设计一般通过公共空间,上行到达较为私密的客房区域,但是深坑酒店的客房区域受环境制约位于裙房下层,人员流线是自上而下组织的。因此,结合环境合理布局功能,合理安排人员流线,对深坑酒店的设计尤为重要。

酒店裙房首层主要布置了酒店大堂、宴会与会议中心、餐厅以及后勤功能。酒店大堂入口位于裙房南边,为主要人流方向;宴会与会议中心入口位于东边;后勤入口位于北边,便于服务宴会厅和餐厅。餐厅和酒店大堂吧沿着西侧崖壁的曲线,呈带型布置,以充分利用崖壁和水面景观,为建筑空间增添了活力;两大区域均设计户外露台,通过开放边界实现建筑与环境融合,其构成秩序是一种由环境到建筑,由外到内的空间秩序。

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走廊,形成一条从东至西的轴线,串联起四个主要功能区域,并通过空间的收放,将人流最终引向了轴线西端的观光电梯,由此向下至较为私密的各层客房。

酒店主楼B14 层贴临湖面,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在水面之上设计了观景平台,为游客创造了更为亲近环境的机会。此外,在主楼北翼底部嵌入一个圆形体量,并布置室内及室外游泳池、SPA 等亲水娱乐功能;结合水上平台,北翼布置了户外餐饮区及室内酒吧,实现了功能布局的因地制宜。南翼布置酒店VIP 套房,并通过观光电梯厅进行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划分。

深坑酒店水下建筑部分为2 层,其中B15层集中布置水下情景客房和水下餐厅,B16层为设备用房。建筑平面延续了主楼的S 型曲线形式,客房依旧面向崖壁布置。因水下客房和餐厅所处的特殊环境,引入“水族馆”的设计策略,于客房和餐厅外围设置水族缸,展现水底景观,犹如身在海洋之中。这也成为深坑酒店最具吸引力的客房景观。

剖面设计与环境深坑洲际酒店裙房2 层,高度约10 米;主楼共14 层,高度约53.6;水下部分2 层,高度约10.4 米,总建筑高度约74 米。

从建筑剖面看,酒店依崖壁建造,由于崖壁坡度的关系,建筑主楼支承于坑底,裙房则一部分位于坑口线外,一部分位于坑口线内,悬挑于崖壁之上与建筑主楼相连。建筑主楼因层间的进退关系,结构柱在垂直方向上也并非竖直,而采用斜柱体系。如何将建筑的三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成为设计重点。

位于坑外的裙房部分以及水下建筑部分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部分采用钢桁架结构体系,坐落于坑底,坑顶采用支承在坑口的基础梁悬挑出的钢桁架作为跨越结构,支撑上部坑内裙房结构的同时,并与坑内建筑主楼相连。综合特殊的场地条件,结构体系最终巧妙而创新地将酒店悬挂在崖壁上。

消防设计与环境深坑酒店属一类高层建筑。由于酒店建造于坑内,在执行规范过程中,很难实现环通建筑的消防车道以及消防扑救场地的设置。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和消防部门的意见,对消防设计做出合理的优化。

坑上建筑裙房除了西侧临崖,其余各边均贴临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南端连接客房主楼的最南端,从室外通过不大于10 米的距离进入消防电梯。消防车道的北端连接客房主楼的最北端,从室外通过不大于30 米的距离进入消防电梯。消防车道的端头均预留回车场地。

酒店主楼悬挂于深坑内,因无法设置消防登高场地,故在消防车道端头设计消防扑救场地,消防扑救场地靠近消防电梯。客房区各层均设有消防员专用救援外廊。

坑内水面救援平台南端是依附在建筑外的疏散钢梯,北端是崖壁原有的栈道,通过这两个垂直通路上至坑顶,从而实现救援路线的环通。

建筑内部的安全疏散,采用了火灾时能动态控制指示方向的集中控制智能型疏散指示系统进行双向疏散导向指引。

所谓双向疏散是指,通过楼梯疏散至坑顶地面层;或者通过楼梯疏散至坑底水面疏散平台,然后通过北侧崖壁的栈道或建筑南端楼梯疏散至坑顶地面层。在设计中,坑底水面疏散平台远离建筑主楼布置,以确保火灾发生时高空坠物不会对疏散人群造成伤害。

结语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及表现的场所与依托,是建筑得以存在并展现魅力的舞台,建筑与周围环境既有各种功能联系,又共同组成地段上的景观。深坑洲际酒店,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其价值及表现力。待其建成时,必将成为度假酒店设计的典范。

参考文献:[1]韩冬青.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2]戴维?拉金.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大师[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007

论文作者:申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5月总第2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建筑与环境共生论文_申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