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声音之美论文

汉 字的声音之美

罗 冈

古人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目的是摇笔成文时,不仅要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还要在诵读时声音响亮,气势宏伟。但我们今天的识字很多只注重字形、字义而忽视了字音,遗弃了汉字的声音之美。

一、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楷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

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完善了通过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了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字的声音反映着字义或字义的来源,字义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从同一个声符得声的字,如从“包”字得声的“抱、袍、饱、雹”等都含有包裹的意义,从“仑”字得声的“沦、轮、伦、论、纶”等都含有条理分析的意义,从“奂”字得声的“焕、涣、痪、唤”等都含有大的意义。义不但来于形,也来自于音。

这种神奇的植物名为“山荷叶”,是山荷叶属植物,属内只有日本山荷叶、南方山荷叶和北美山荷叶,数量稀少,难得一见。

训诂学有一种方法叫声训,也叫音训。声训是以声求义。比如“天”字,直接解释就是“地面以上的高空”。分析字形,“天”字从一大。大,人也;一在大上,指事,人头顶为天。以声求义的声训怎么解释“天”呢?《说文》:“天,颠也。颠,从页(头也)真声,人之顶也。”这就是声训,其原理就是“因声求义,音近义通”,通俗地说就是“音近义不远”。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了,都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这叫“入派三声”。入声派入了上、去两声还好,仍是仄声,派入了平声就必须识别。

这里所说的声与韵都是以上古音为基础的。学术上将魏晋以前的汉语语音称为上古音,唐五代以前的汉语语音称为中古音,此后的汉语语音称为近代音。我们要探寻汉字的本义,必须从更接近于语言产生之初的上古音着手。

二、汉语字音三要素——声、韵、调

每一个汉字的字音都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的,每个字音都有特定的声调,汉语言的特点正是由声、韵、调三个要素体现出来的。

配着没有加糖的牛奶、豆浆吃。愿意泡就泡,不愿意泡就一口混合燕麦、一口牛奶豆浆。也可以泡在自制酸奶里或加在各种沙拉、甜点中。

“音近义不远”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音同,如婚与昏,古时婚礼是在黄昏进行。《礼》:“娶妇以昏时。”还有“户,护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声母相同的字必然具有某种相同的含意——如“颠”“顶”。此外,还有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两个汉字的韵如果完全相同,它们一定具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天”“颠”。

“声”通常指现代汉语中的声母,声母大都由辅音充当。“韵”可指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含声调;也可指诗韵,包含韵腹、韵尾和声调。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就是所谓的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鸠、洲、逑”都是韵脚字。押韵的句子连在一块,读起来音调和谐优美。“调”指声调,就是字音的高低升降。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的声调分“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古代汉语的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相去甚远,下面是它们之间的比较:

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上、去、入三声的调型都不是平的,叫仄声。平仄的排列如何才动听?从传统诗词中我们知道,有律句,有拗句。律句读来朗朗上口,拗句读来佶屈聱牙。所以我们要讲究平仄的排列,使其不光句意好,还要体现声音之美。杜甫的《夔州歌》: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诗的首句,七个字都是平声,听起来像小孩子学讲话,口齿不清。就诗歌创作而言,固定的格律已经避免了诗句出现全平全仄的可能性,杜甫是有意为之。但我们必须知道,并不是按照格律填写的诗词就不会有四声失调的问题。古人以为,平声不能分阴阳,仄声不能辨上去,则声调依然不美。张炎在《词源》中说,他父亲张枢作《惜花春早起》词时,用了“琐窗深”三字,在平仄上虽然没有违反规则,但读起来总觉不协调,改“深”为“幽”后还觉得不妥,最后改“明”字才协律美听。尽管“深”“幽”“明”三字都是平声,但平声分阴平与阳平。“窗”字是阴平,“深”“幽”都是阴平,配在一起显示不出低昂起伏之势。配个“明”字问题就解决了。上声与去声同属仄声,但也要互相配合运用,正如万树在《词律》中指出:“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这就要求在创作中不能满足于平仄格式,而必须注意四声的相互配合,做到“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诗词不光在意境、格调上有要求,还要兼顾字、词、句的声音之美。

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口头文学,它是依靠声音来传播的。人们对声音是最为敏感、也最容易接受的。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近百年来我们在文字、音韵方面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中国人,学好、使用好汉字责无旁贷。

未来,云南农垦集团将担起云南“绿色食品牌”领军企业和领跑者的示范引领职责,努力打造六大产业、培育六大品牌和实施十大工程,在集团“绿色食品牌”规模总量、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平台建设、流通体系、市场拓展和有效供给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作者系长沙市诗词协会副会长)

标签:;  ;  ;  ;  ;  ;  ;  ;  ;  

汉字的声音之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