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_温州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_温州论文

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和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民营企业家论文,队伍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079(2001)05-0013-(06) 中图分类号:F276.5 CLC:F276.5

近几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业绩骄人且特色鲜明。(注:我国目前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划分,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口径:大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是指除国有国营企业(经济)外的所有企业(经济);中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只包括非国有企业(经济);小口径的民营企业(经济)是指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主要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经济)成份。本文研究的是小口径民营企业的企业家问题,主要是私营企业的企业家问题。)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目前浙江经济发展领域的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整体素质,更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即企业家)的才能。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决定作用尤为显著,他们是民营企业的“灵魂”。本文试就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现状、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以期为我省有关部门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提供一点参考。

一、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形成的环境条件

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与浙江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经济发展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

(一)自然资源的极度贫乏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十分贫乏。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前线,没有战略纵深,使国家在1952~1978年对浙江的人均投资仅为全国水平的1/2,列全国倒数第一,从而造成浙江的国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普遍较小。能被企业接纳成为工人的人数很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挤在人均0.5亩耕地上劳作,人民生活极为贫困。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后,被压抑的生产力终于如井喷般爆发,各种乡镇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创办起来,为后来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打下了基础。省内民营企业的分布密度至今仍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与人均土地占有率成反比,人多地少的地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越多,温州就是个例子。

(二)人力资源的丰厚底蕴

浙江素称“文化之邦”,历史上人才辈出,灿若星汉。自古以来,浙江人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即使家境贫困的农家也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子弟读书识字,或送出去学生意、学手艺,从而使社会上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和生意人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工商传统,如石雕之乡青田人、百工之乡东阳人、五金之乡永康人、皮鞋之乡温州人、奉帮裁缝宁波人、擅长酿造、轻纺的绍兴人、走村串户做小生意的义乌人等等。改革开放后,他们逐渐抛弃了传统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和走村串户的游商方式,办起了使用现代机器设备的家庭工厂、私营企业和坐地经营的大市场,从而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三)文化传统的双重特征

地处东南沿海、与我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毗邻的浙江,与内地相比,较早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其文化特征具有双重性:既深受中国儒家传统“家”文化的熏陶,注重忠孝之道和家族观念,又受西方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商品意识和市场流通观念较强。贫乏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工商传统使浙江人既富有勤奋刻苦、不畏艰辛的精神,又具备灵活精明的头脑和浓厚的商品观念,希望在竞争中积累资本和谋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自己当老板。改革开放的潮流把浙江人尤其是温州人、台州人“人人都想当老板”的观念激活了。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就在这种富含家族观念和工商素养的文化沃壤中萌生壮大起来。

(四)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

从1978年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在浙江诞生起,目前浙江已形成大大小小的各类专业市场4600多个,全国“百强”市场中浙江占了24个,市场成交额连续九年名列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注:李雷生:浙江家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财经论丛》2000(3))民营企业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有效的制度性的适应安排。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兴衰与共。如名列全国前二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就分别带动了义乌3000多家小商品生产企业和绍兴2000多家轻纺印染企业的发展。块状经济的特殊构造有利也有弊,它既保留了小企业的活力,又获得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同时使块块经济内部的企业做大受到很大制约。可以说这是浙江不少地方同类小企业很多而大型骨干企业发育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民营企业家数量不断扩大但李嘉诚那样的企业家尚未出现的原因之一。

(五)政府政策的因势利导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根据浙江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条件,因势利导,一直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各种政策鼓励,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没有指令性计划,从而使浙江民营经济无论从产值上还是从就业比重上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许多。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众多的民营企业为浙江经济总量从1998年至今一直名列全国第四、2000年人均名列全国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非公有制经济更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5%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数量不断扩大,其素质也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

二、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现状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可以总结出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1998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1.54岁,其中30~39岁的占40.9%,40~49岁的占35.5%。(注:夏益昌等: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5).)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市,民营企业家的年龄分布状况如下:30岁以下的占11.3%,30~40岁的占33.8%,40~50岁的占45.1%,50~60岁的占9.0%,60岁以上的占0.8%。(注:张一力:温州私营企业主现状及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0(4).)这个年龄分布情况表明,浙江省民营企业家的大部分(76%以上)集中在30~50岁之间,这与同期全国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40.9岁基本相同。与同期浙江省国有集体企业经营者年龄居于36~50岁之间的占56.5%、35岁以下的占15.7%、50岁以上的达27.8%相比,(注:张颖:浙江省国有集体企业经营者队伍现状调查,《浙江统计》(2000)(2).)则平均显得要年轻。究其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家都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时期和对本行业的熟悉时期,30~50岁这一年龄段的民营企业家既有较好的创业基础,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身体状况,正是创业、发展的最佳年龄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大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涌现,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年龄将进一步年轻化。

(二)在性别上看以男性居多

1994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693/100,1998年为811/100,开始接近同期全国民营企业家队伍900/100的比例。同期温州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90/100。我们在嘉兴的调查中,也很少发现女性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队伍男性占大多数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二是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创业的财务困难比男性多;三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拚搏,要求民营企业家付出很大的心力和体力,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男性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更符合这种要求。但目前民营企业中的女企业家的经营业绩一般都有不俗表现,且不同行业女企业家的比例也不一样,在服装、化妆品、百货零售业等适合于女性经营的行业中,女性民营企业家的比例较高。

(三)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在不断提高

调查表明,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总体上以初中、高中为主,占69.9%,仅2.1%的人拥有学位,拥有各种职称、级别的人数占47.1%,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6%。(注:夏益昌等: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5).)温州民营企业家在创办企业时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占3.86%,初中为40.3%,高中为38.64%,大专为14.1%,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3.1%。(注:张一力:温州私营企业主现状及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0(4).)嘉兴的情况也是如此,经营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是初中、高中文化,也有不少小学文化的,但高技术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者达80%以上,且大多数本人就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与浙江国有集体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相比,从总体而言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究其原因,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农民、待业青年和其他社会人员中产生的,在卖方市场阶段经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要凭一股敢想敢干的冒险精神和良好的市场直觉就可以搞好生产、做好生意,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不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不少民营企业家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这在全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省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1998年与1994年相比,全省小学文化程度的民营企业家减少了9.4%,高中文化程度的减少了2.6%,大中专文化程度的提高了11.7%,(注:夏益昌等: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5).)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家接受了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有的还远赴国外攻读工商管理。而90年代参与进来的民营企业家与80年代老一代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本身的文化素质要高得多。

(四)生成途径有多种类型

根据嘉兴学院陈才庚教授的研究,民营企业家主要有资本积累型、承包人转化型、企业改制型、职业型等四种生成途径。浙江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省内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农民出身的居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头脑灵活的农民最早成为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的一员。工人、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等加入民营企业家行列的时间要晚一些,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突破姓“资”姓“社”问题后承包人转化型、企业改制型民营企业家才逐渐增多。据我们在嘉兴的调查,高技术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基本都是从原企业辞职出来创业的,因此大多是年纪轻、文化高、技术好的人才。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家中纯农民职业的还占28.7%,如果把先期在农村乡镇及乡镇以下从事各种职业的民营企业家合在一起,几乎占到九成以上。目前省内平均每年约1/10的民营企业家被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淘汰出局,新生的队伍又不断加入进来,但今后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农民身份的人占大多数的状况会逐渐有所改变。职业型民营企业家的数量在目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采取家族制经营管理方式的背景下仍十分稀少。

(五)对政治有很大热情

根据1999年的调查数据,浙江省民营企业家队伍中已有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政协委员2名,省人大代表16人,省政协委员20人。有1065人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649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注:夏益昌等: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5).)各级工商联、妇联、青联、同业公会、行业协会中都有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担任各种职务。他们在经营好自己企业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2000年11月,浙江大学还将我省全国著名的几名民营企业家聘为MBA特聘导师。

在民营企业家能否入党和能否被评为劳动模范的问题上,以前一直争论很大。但在浙江省,不少民营企业家入党和被评为劳动模范已成为事实。截止1998年,已有12人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还有103人被评为各地的劳动模范,61人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民营企业家中要求入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995年民营企业家要求入党的比例为16.2%,1999年则为23.8%。根据1995年的调查数据,在已经入党的民营企业家中,有41.7%是在创办企业前就入党了,其余58.3%是在成为了民营企业家后入的党。

(六)业余活动渐趋健康积极

业余活动的健康积极与否,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素质高低。据对1998年温州民营企业家业余活动的调查,选择最多的(占51.1%)是和家人在一起;其次是参加体育活动,占36.4%;再次是读书,占25.8%;接下来分别是打牌、打麻将,卡拉OK、跳舞。值得注意的是,平时经常参加夜总会和桑拿浴等娱乐活动的仅有6.8%。(注:张一力:温州私营企业主现状及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0(4).)这说明我省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的民营企业家的业余活动基本是健康积极的,说明民营企业家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在刻意追求家庭的幸福,注重自身素质和品位的提升。这是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不断成熟的一种表现,说明其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初期那种在社会畸形心理的影响下一掷千金,夸豪斗富,包二奶、带“小秘”,沉湎于纸醉金迷生活,从而导致家庭破裂、事业毁灭的现象这几年相对要少了。

(七)对企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企业规模也较大。1980~1998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0%。浙江民营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然后开始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做大,1999年在全国50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中,浙江占了112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1998年我省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每户378.38万元,与同期全国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59.93万元相比,(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版.)明显要大。

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不少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民营企业家,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民营企业家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浙江民营企业家在本身收入并不很高的情况下却把大量利润投入再生产的现象中可以略见一斑。1998年,利润用于再生产投入的比例达80%以上的浙江民营企业占22.9%,达50~79%的占38.6%,两项相加占61%强,目前这个比例还在增加。当然这也与民营企业经营资金短缺、对外筹资的途径不多有关。据1999年对温州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有下一步的打算。其中有56.9%的人表示下一步最有可能进行多样化经营,有37.5%的人打算到国内其他地方投资,想到国外投资的占15.4%,有其他想法的占10.9%,只有不到1%的人想停业整顿。这说明温州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前景看好。在看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民营企业家普遍关心政治、关心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民营企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这实质上是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无担心,尤其敏感的是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现象、官场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这说明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和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发展依存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生死相依。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民营企业家主观自身的,也有主观自身之外的。

(一)困扰浙江民营企业家的主要问题

1.资金问题。浙江民营企业经营资金来源途径至今仍比较狭窄,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据1999年的调查,浙江民营企业经营资金(包括基本建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的52.2%依靠自我积累,32.6%靠银行贷款,两者合计占了大头。另外民间借贷解决了6.7%,亲戚朋友筹款解决了7.9%,其他途径占0.6%。有60.3%的民营企业家对获得经营资金感到困难或很困难,(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版.)资金问题成了困扰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家的难题。

2.人才招聘问题。据1999年调查,浙江民营企业家认为在招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有困难的分别占29.3%、27.2%和25.4%,认为很困难的分别占3.8%、3.7%和2.6%。(注:夏益昌等:浙江省1999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浙江学刊》2000(5).)尤其令民营企业家觉得烦恼的是,民营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动太频繁,不易留住他们。由于浙江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心态、民营企业用人方面的“家族制”情结、同行之间愈演愈烈的“挖角”竞争,不少技术和管理骨干纷纷跳槽,或者干脆独立创业。这样一方面使原企业人才流失,业务受损,规模难于扩大,另一方面同类民营企业则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材料和产品的供销、扩大生产用地、新产品立项和鉴定、用水用电、获得市场信息等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浙江民营企业家。

(二)民营企业家本身的素质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确实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但从整体看,高素质的民企经营者至今仍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与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思想素质问题

有些民营企业家缺乏雄心壮志,政治思想素质差,没有社会责任感,认为自己创办和经营企业纯粹为了赚钱,什么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什么环境污染、职工权益、顾客利益,全然不予考虑。有些民营企业家法律意识淡薄,抱着侥幸心理,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甚至违法经营。如为了生存不惜采取抢注别人的商标、假冒别人的产品、制伪造劣、以次充好、赖账不还、偷税漏税等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手段。这既影响了本企业的经营,又给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和浙江商品脸上抹了黑。有的民营企业家想方设法傍“大官”,不惜一掷千金,大搞权钱交易,想以此改善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提高知名度,加快自身发展。极少数人还与各种各样的丑恶现象很有缘分。

2.经营管理素质问题

(1)管理专制。从表面上看,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构成中,39.1%是独资制、10.7%是合伙制,44.3%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版.)但实际上普遍实行的是家族制管理方式。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在浙江民营企业中至今没有确立,更谈不上健全。从而导致在不少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犹如花果山上的美猴王,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颇有点搞“个人崇拜”的味道,再加上偶尔做成了几笔好生意,导致有些民营企业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目中无人,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在任何方面都比所有员工强,什么意见、建议都根本听不进去。企业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作业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漏洞百出,也不肯听取有关部门经理的意见或出钱聘请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提供的咨询意见。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立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完全凭老板一人的好恶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顺心的事就做,顺眼的人就留,管理手段只有奖和罚二招。这样做既严重挫伤了有关主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造成企业管理水平始终处在低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2)决策随意。决策是管理的核心,重大战略决策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据调查,我国有97.2%的民营企业业主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58.8%的经营决策由业主一人定夺。(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版.)有些民营企业中虽然机构设置齐全,但在企业家们家长式的管制下大多形同虚设。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不少民营企业的老板要么凭借以前的老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盲目跟风,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用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不少民营企业家在决策中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这样的决策随意化现象在浙江民营企业家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3)好大喜功。不少民营企业家在取得一点初步成功后就欲望膨胀,好大喜功,想称王称霸,成为“全国最大”、“全球首创”、“某某大王”、“500强”。有的在某一行业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头脑发热,盲目实施“多元化”扩张,向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挺进,首尾难顾,结果惨败;有的片面地把风险极大的资本经营当主业来抓,盲目地进行各种兼并,扩大企业规模,结果导致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倒闭。

(4)没有长远规划。与好大喜功相反,有些民营企业家得过且过,跟着感觉走,从来没有制定过符合市场发展和企业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赌徒下骰子那样的经营管理状态。赌对了,赚一笔,企业发展就快一些;赌错了,就关门大吉。从而造成不少地方民营企业“三年换一批”,民营企业家“三年换一茬”的可悲的“轮回”现象。

(5)缺乏创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家缺乏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种创新素质。约有80%以上的民营企业家素质还处于“经验型—专家型—管理技术复合型”演变过程中的第一、二阶段,相当多的经营管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家长制”、“经验型”的色彩,不懂得总结管理中的各种规律和经验教训,不懂得汲取群众的智慧,盲人骑瞎马般乱撞一气,在管理上也只能做到严格管理就不错了,远没有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更不知道怎样进行人本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3.文化素质问题

上文已述,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本省国有、集体企业经营者,如目前温州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文化程度都不高,普遍是初中毕业,有的只受过小学教育。在经济发达的乐清市,比较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中只有天正集团董事长等少数人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现在民营企业家们也已普遍认识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自身的素质和自身的观念。可以说,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民营企业家思想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收稿日期:2001-04-09

标签:;  ;  ;  ;  ;  ;  

浙江民营企业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_温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