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生病_亲子成长论文

别让孩子生病_亲子成长论文

别让宝宝得心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病论文,别让论文,宝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宝宝得了“心病”会有许多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妈妈们可以试着看看小宝宝到底是得了哪种“心病”,然后找到对策。

不安全依恋

●原因:8~15个月的宝宝,分离焦虑明显,如果在此期间频繁更换保姆、搬家,妈妈爸爸长期出差等,宝宝就无法形成安全的依恋,总显得比较烦躁,缺乏安全感。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总担心妈妈会离开,总缠着要妈妈抱或寸步不离妈妈,有时被奇妙事物吸引,而跑开一刻,却又立即跑回妈妈的身边,有的甚至会抱着妈妈大哭。如果孩子一旦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也很强烈。不安全依恋对孩子成人以后的交友、同事间相处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常常不信任别人等。

●对策:宝宝出现明显分离焦虑的阶段,妈妈爸爸应当尽量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环境,如妈妈常在身边,生活环境相对稳定等等,尽量不要在这个阶段频繁搬家、出差或更换保姆,让宝宝形成一种正常的安全依赖,有一种安全感。

吃手指

孩子常常需要叼着奶头、吃着手指头入睡,孩子在3岁以前,是很常见的。但宝宝满3岁以后,已经能懂得了一些事情了,如果还是总吃手指或叼奶头,就需要矫正。

●原因:孩子吃手常是有原因的,多是由于孩子在独处的时候,缺乏安全感,通过吃手指和叼奶头,他能获得一种安全感。初上幼儿园时,有的宝宝觉得很紧张,先是哭闹,其后,自己通过吃手找到一种安慰,逐渐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如果不注意及时纠正,孩子大了,还吃手,纠正起来就困难了。吃手,常常和孩子的气质特征有关系,有的孩子对多种情感体验得很深刻,而且情感转移得很慢,容易出现吃手等自我安慰的行为。

●对策:孩子入睡以后,将拇指从嘴里移开;白天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玩具,经常带孩子参加游戏或散步,分散他的注意力,让孩子每一天都开心又轻松。切忌采用嘲笑、恐吓、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法。

任性

●原因:一两岁的宝宝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己的要求。这时候,妈妈爸爸要注意如何满足孩子的要求。一两岁的孩子还没有独立正确的分辨能力,无论好坏,是否危险,他都要去尝试。此时,如果凡事都依着他,很容易形成任性的毛病。对于宝宝的要求,最忌讳的就是妈妈爸爸的态度不统一。如果孩子提出一个要求,被爸爸否定了,孩子往往会又哭又闹,此时如果妈妈又同意了孩子的要求,就等于认同了孩子的不恰当要求和哭闹,下次,孩子再有要求无法被满足时,还会拿出又哭又闹的杀手锏。孩子长大了,任性的毛病往往很难纠正。

●对策:对于孩子正常的要求,应当积极地鼓励;对于那些危险和过分的要求,应当采用淡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放弃;如果孩子一再坚持,就要明确地表示:不行。对于孩子的哭闹,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即置之不理的态度)。

恐惧

一两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怕黑的情况,这是很常见的。如果这种“怕”发展成为过度持久的恐惧,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很不利了,还会形成胆小,畏缩的性格。

●原因: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好带,不哭闹,常会恐吓他,如“你再哭,妈妈就把你关进小黑屋。”等等,此时的孩子对黑暗的认识还不全面,不客观,很容易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妈妈爸爸千万不要恐吓孩子。

●对策:爸爸妈妈应当带领孩子逐渐适应“黑暗”的环境或令他害怕的人或物,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事物认识的逐渐深入,会逐渐走出害怕和恐惧的阴影。

如果孩子的认识能力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如黑暗)本身,可他还是很害怕,甚至恐怕更加强烈了,就需要去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如果孩子长期处于极度惊恐中,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引起儿童恐怖症。

交往障碍

●原因: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说话了。有的孩子,说话得不太好,在和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可能会受到别的孩子的取笑,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自我的评价和荣誉感,别人的讥笑会让他有一些羞耻感,孩子就不敢再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和接触了,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受打击,不愿主动说话,说话的技能也会越来越差,同时还会形成孩子最初的交往障碍。

●对策:两三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语言上的每一个进步,妈妈爸爸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信心,让孩子大胆地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及时纠正孩子的发音和用词,同时,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他多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多动症

●原因:有的宝宝从小就有很多的玩具,让他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玩哪一个才好,他往往这个摸摸,放下,那个玩一下,不要了,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坚持性较差。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的时间也不同,1岁多的孩子才会走,往往不停地运动,不是走,就是爬,他本身就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

●对策:四五岁的孩子,如果还是一刻不能安静下来,无论什么事也不能让他集中注意力,就需要请专业的医生矫正了。

孤独症

●原因:孤独症常发生在生后几个月到幼儿早期,妈妈分娩时的创伤,妈妈对孩子的冷淡和孩子独特的性格特征都能增加孩子孤独症出现的几率。孩子常表现为很难与人交流、活动兴趣很局限、社交障碍等等。

●对策:妈妈爸爸需要多和孩子沟通,关心他的生活细节,鼓励他多和人交往。如果孩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应当及时请医生矫正,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孙淑英,指导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标签:;  ;  ;  

别让孩子生病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