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技能_语言表达论文

浅谈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技能_语言表达论文

谈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功论文,新教师论文,语言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语言表达水平,只有重视和加强教学语言方面的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参与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听课、课后评议和教学探讨等活动,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较差,缺乏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更自觉的重视和更理性的思考,存在许多问题。

      “文化自觉”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小学新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亟须“文化自觉”的带动与促进,在嬗变中实现超越。

      一、认识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自我觉醒

      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基本功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基本功却处于最基本、最重要但是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主管部门重视不到位

      (1)教学基本功考核评价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缺少相应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一般只是围绕“讲普通话,流畅得体,准确生动”等提出要求,笼统带过。

      (2)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过很多教学基本功大赛,比如板书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基本功比赛等,但罕有组织教学语言基本功的专项比赛,重视不够。

      2.教师单位重视不到位

      (1)教学语言的考核缺位

      课堂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多侧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而忽略对教学语言的评价与考核。

      (2)教学语言的备课缺位

      备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作业等,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多个维度,惟独忽略教学语言的预设。

      3.教师个体重视不到位

      (1)教师个体缺少自我觉醒

      教师语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以为语言表达根本不是个事,忽略教师教学语言专业化的特质,疏于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锤炼与提高。

      (2)教师个体缺少自我反省

      教师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更谈不到对教学语言基本功的自我创建,难以实现超越与成长。

      二、分析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的现状——自我反省

      1.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

      如,三年级语文《赵州桥》的新授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赵州桥为什么会那么雄伟、坚固?到底建造它使用了什么方法?”在学生交流环节,有一个学生回答:“赵州桥之所以那么雄伟、坚固,是因为建造时使用了水泥。”

      教师随口补充了一句:“那个时候可能也没有水泥。”

      “可能”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是不能出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的,因为如果这样表述,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水泥,就成了无头案了。这是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科学,专业性低的一个典型例证。

      2.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弱,随意性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有一些新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目的不明确,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如:一位新教师在讲授三年级语文《海底世界》的过程中,提出教学要求:默读4、5、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海底的哪些物产。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挑一种向大家介绍。在交流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A介绍的是动物,B介绍的是矿产,结果老师随意给了一句评价:“小组是一个整体,不能出现内部分裂。”

      开什么玩笑?同学之间意见不一致就是搞分裂吗?还允不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岂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搞“一言堂”?显而易见,这句话的表达就欠考虑,目的性太弱,随意性太强。

      3.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节奏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平淡,少顿挫变化,表情呆板,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差,甚至有的新教师语速过快,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

      4.语言表达滥用口头禅,效果尴尬

      很多新教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口头禅,在生活中适当地说几句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在日常教学中不注意自我约束,滥用口头禅而不自知,例如:满堂的“嗯”“啊”“对不对?”“是不是?”……只会惹得学生反感。有一位新教师口头禅是“对不对?”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对不对?”出现的频率竟然高达18次。

      5.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

      为在课堂教学评估活动中顺利达标,参与此次活动的新教师均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做过充分预设。但即便如此,上课过程中仍有部分新教师语言表达说做不一致,前后矛盾。他们在前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在后段落实不到位或根本没有落实,其结果是说了空话。

      如: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认识生字。

      首先出示生字:①秋、姑、娘、信、摘、片、朋、友②好、友、心、生、村、全

      然后教师说①出示的是2类字,只要求会读;②出示的是1类字,不仅要求会读,还要求会写。接下来教师先是领读一遍后只让学生自读了三遍便完事。这样的处理过程只是体现了①读的要求,②写的过程根本没落实,前后矛盾,说了空话。

      三、提升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自我创建

      1.正确认识教学语言的重要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2.准确理解教学语言的根本特质

      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准确、科学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切勿模棱两可。斯霞老师说过:“教育语言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要使学生会说普通话,说话口齿清楚,咬字正确,声音响亮,语言完整,简明扼要,用词准确,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语言有着自己专业化的特质,准确是对教师语言表达的首要要求,否则,会出现知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表达必须遵循准确、科学这一重要原则。

      3.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

      根据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性质,教学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评断性语言和演示性语言。不同类型的教学语言具有不同的功能,新教师只有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

      4.恰当规范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讲课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声调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的唱歌、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要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往往教师语言表达音调过高或过低,节奏过快或过慢,表情呆板,结果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厌烦心理。因而,教师的语言表达音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另外,教师在语言表达时要富于表情,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语文课的朗读中,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表情也可以欢快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得低沉一些,表情也必须沉闷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朗读教学,擦燃火柴前后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截然不同。小女孩擦着火柴后的幻想部分可采用欢快的语调,速度可稍微快一些;而火柴擦着前和熄灭后的部分则应采用较为深沉的语调,速度应稍慢一点。

      5.适度加强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最根本的表现是教学语言与教学对象的一致性、吻合性。学生是有差异的,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所变化,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不同的话,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如,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清新童真,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到了中高年级,思维发展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比低年级教学相对深刻、抽象的语言,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是同一班级、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存在性别、性格、知识技能、遗传素质等因素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6.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应具有灵活的启发性,体现口语化。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口语化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无论是讲授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抑或指导学生练习,都必须使用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口语化教学语言。

      7.深度生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

      教师语言的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独特的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具有规范、准确、科学、生动、使用普通话等共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因此,小学新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语言共性特点的同时,着力形成教学语言的独特性,这是新教师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努力的方向和根本目标。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孩子就像是来这溪流中饮水的小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语言在教学当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师都应践行这样一种理念:锤炼积淀教学语言,词能达意,不拘一格,提升自己在教学语言基本功层面的素养,藉此优化自己的教学,生成真正涵义上的有效课堂。

标签:;  

浅谈小学新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技能_语言表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