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AP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应用环境的日益成熟和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移动图书馆建设被图书馆持续关注和广泛实践,呈现井喷式发展,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的延伸,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能够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1]。

在移动图书馆建设初始阶段采用的SMS服务模式已不见踪迹,现阶段各个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模式除WAP手机网站外,APP客户端的服务模式正在被广泛采用。APP通俗地说就是智能手机上的各种智能软件,依托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2013年诞生的APP就超过了几十万个,小小的APP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APP以其便捷、迅速、可个性化定制推送等特点在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其扩展性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等移动客户端应用特点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体验,因此代表了当前移动图书馆技术最为先进、功能最为强大的一种服务模式[3]。APP已经成为移动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模式,研究移动图书馆APP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85”高校在科研水平、图书馆建设等诸多方面均领先于我国其他同类高校,在某些层面上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高校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情况[4]。同样,省级公共图书馆也映射公共图书馆的主流发展方向。基于此,笔者对39所“985工程”院校和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发现“985工程”高校和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建设主要是与第三方商业公司(简称第三方)进行合作建设APP,代表性的第三方有超星公司、书生公司和汇文公司,笔者对以上三家公司研发的移动图书馆APP进行逐一测试,并对共性问题展开探讨。

2 移动图书馆APP建设问题

2.1 商业“渗透”痕迹严重

现第三方研发的移动图书馆APP标识和名称以第三方公司品牌标识和名称为主,完全不能体现购买和使用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图书馆形象。移动图书馆APP作为一个平台,不同于期刊数据库或者电子图书数据库,它代表了图书馆的一个形象,任何购买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图书馆,都不希望读者下载的APP显示的是第三方公司的LOGO标识。如果读者打开APP映入眼帘的是自己学校图书馆的标识,那么无形之中会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产生对图书馆的共鸣和依赖,而不是只知道超星或者书生移动图书馆。宣传公司品牌,本无可厚非,我们也尊重第三方的知识产权,但完全可以在客户端的“关于我们”中进行声明。

2.2 内容雷同、形式单一,没有个性化

多数采用超星公司、书生公司移动图书馆APP的图书馆用户只能通过统一的入口进行登录,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进行了APP的单独定制。而且除了各个馆藏OPAC的内容和电子资源不同外,其他的内容和样式基本一致,各个图书馆的APP缺少差异化。每个图书馆的读者群都有特定的需求,这种大众化的服务只能满足一般的需求,对个性化的服务还很薄弱。如在信息发布中,超星移动图书馆只是将图书馆网站的通知硬性地接入到OPAC下,只有当读者查找文献资料时才会看到通知,要访问图书馆主页才可浏览。而网站上的信息是针对电脑用户发布的,有些内容如图片、音视频等,因为受手机上网速度、手机性能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会影响用户的体验效果。

2.3 融合不够,缺乏与读者的互动

第三方研发的移动图书馆APP采用一种模式,然后将模式进行复制套用,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但这种模块化的建设方式忽略了图书馆在移动图书馆APP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意见反馈过程中,只能将意见直接反馈给第三方公司,而图书馆却不能倾听到读者的各种声音。同时,在一个提倡融合的时代,第三方还未将图书馆原有的信息沟通和发布平台嵌入到移动图书馆中,造成功能割裂,无法形成一个组合的服务模式。

2.4 数据统计分析偏弱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类型、使用行为等数据分析对图书馆提供针对性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户的行为正在快速发生变化,用户越来越不喜欢被动推送的内容,需求的个性化提高了用户自主寻找信息的可能性[5]。但是现在移动图书馆APP管理端还不能深入挖掘使用者的信息,还不能对用户进行类别区分,也不能针对不同类型读者进行有目的的精准投放宣传,使宣传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的精准要求。比如高校图书馆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有明显的不同,本科生注重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而教师和研究生比较关注图书馆提供的与科研相关的服务和信息[6],用户需要经过“降噪”的精准信息,这需要宣传的精准投放,如果仍按照旧的方式,每次只是将各种宣传资料毫无目的地投放出去,不仅让不需要的读者对其产生反感,也不适合信息时代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3 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建议

3.1 图书馆应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发挥APP建设的主体作用

虽然图书馆在新技术的跟进上步伐很快,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敏锐的嗅觉,但由于技术实力缺陷等原因,目前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主要推动者还是第三方,图书馆的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建设中参与的地方很少,处于被动地接受,所能控制的范围并不多,不能按照本馆实际需求、目标等进行个性化建设。移动图书馆APP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转移,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建设。APP是读者通过移动设备了解图书馆的一扇窗,APP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无不代表图书馆的文化,对读者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移动图书馆的使用主体是读者,读者的意愿不可强制,如想获得读者的长期使用并形成黏性,图书馆一定要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与第三方进行密切合作,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按照图书馆的意愿去整体规划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而不是提供什么便使用什么。

3.2 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重心是资源整合与发现

移动图书馆APP无论如何演变,方便读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查找资源的初衷不能变。现阶段的APP只能对馆藏纸质资源和数据库提供各自独立的检索,没有实现对馆藏资源的全面揭示,因此,APP建设需要加强融合,需要对馆藏多媒体资源、原生资源和OA存取进行整合。另外,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准确、全面、高效地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数据的智能筛选、甄别也有更高的要求。现在由于网络速度的影响,移动图书馆可以搜索到很多资源,但方寸之间每次不能显示太多,如何用更好的算法和检索式的限制将需要的资源优先显示是每个图书馆和第三方都要深刻思考的事情。

3.3 提供个性化的APP服务,注重用户的体验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或者服务时,结合自身经历所建立起来的包括生理和心理在内的感受。每一个设计者都应注重APP中用户体验的设计,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用户的需求、操作与感受[7]。

APP客户端的安装与卸载由读者的主观意志决定。这意味着移动图书馆APP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能否主动吸引用户关注与参与。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不应该是同质化或者“长得像”,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读者提供一个完美的体验环境,增加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定制。每个馆的需求不同,要给图书馆更多可控制的模块,而不是采用流水线的模式,这无法吸引用户的持续访问和使用,也将使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变得流俗。

3.4 移动图书馆APP应是多平台融合的综合体

移动图书馆APP的单平台模式,缺乏互动和交流,容易让使用移动图书馆APP客户端的用户流失。留住用户的关键除了丰富的资源,还要将多平台集一身,建立起“图书馆+用户”、“用户+用户”的交流、学习、分享平台。移动图书馆APP要以一种主应用为主导带动其他应用,融合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等社会化媒体等平台,在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功能进行集成,使之形成联动和互通。多平台的有机融合,相互共存、互补、融合和渗透,多维度的框架设计,才能更好地衔接起各方面的资源,提供多方位的交流途径,这便于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与不同爱好的群体交流,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黏性,时时推广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处理用户的疑难或者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8]。

3.5 移动图书馆APP要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特征。移动图书馆除可以提供资源的查找和检索以及查看个人借阅信息、预约、续借、到期提醒等传统服务外,还是图书馆进行宣传的主要阵地,而宣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的精准投放。精准宣传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也是提高用户忠诚度和依赖性的基础条件。要实现这些功能,移动图书馆APP后台管理功能要强大,要能够获取用户资料、辨别用户身份与感兴趣的内容、了解用户使用习惯等,这样才可以将其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根据不同的用户属性类型,有针对性地宣传,满足个性化需求,使宣传达到预期的效果。

4 结语

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扩展和补充,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9]。本文只是对移动图书馆APP客户端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探讨,移动图书馆APP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引起图书馆和第三方的重视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毕竟移动图书馆建设不是一个公司就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图书馆与其进行密切的合作开发和建设,不断探索新环境下的移动图书馆APP服务模式,建成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移动图书馆。

标签:;  ;  ;  ;  

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