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散寒”法治疗痛经的经验总结论文_王雪莲,邓颖,安欣,韩延华

经散寒”法治疗痛经的经验总结论文_王雪莲,邓颖,安欣,韩延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龙江韩氏妇科临症中注重脏腑与八纲辨证,重视调畅气血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肝、脾、肾与妇科疾病之间的关系。在治疗痛经的治疗方面亦主要从肝、脾、肾、气、血等方面论治。而龙江地区,气候冷冽,临床多见寒凝血瘀型痛经,导师在临床上治疗该型痛经用温饱止痛饮化裁,每收佳效,故予以详细介绍。

关键词:痛经;温饱止痛饮;龙江韩氏

导师韩延华教授为黑龙江省名中医,龙江韩氏妇科流派工作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多年,擅长治疗各种妇科病症,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整理如下。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中医学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等加减能减缓或治愈气滞血瘀型痛经[1] 。其后各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至《女科经论-月经门》集合各家学说曰:“经行前脐腹绞痛如刺......此由下焦寒湿之邪搏于冲任”,“经事欲行,脐腹绞痛者,血涩也”,“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经行过后,腹中绵绵走痛者,是血行而气滞,未尽行也”。综上所述,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现代医学根据痛经发病情况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系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痛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后者是指由于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病变引起的痛经[2]。

龙江韩氏认为妇人诸疾主要在于肝、脾、肾、气、血五字,而关键在于审因论治,四诊合参,切不可拘泥偏执。创立了“肝肾学说”,发展了“同因异病、异病同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3],韩氏第四代传人韩延华教授提出“肝主冲任”的论点,故采用疏肝、清肝、柔肝、平肝之法以调理冲任,冲任二脉功能复常,则月经自调[4].在临床应用方面,治疗痛经亦从这些理论出发。

韩氏辨证多重肝、脾、肾三脏之盛衰以及气血之有余或不足。如因肝肾阴虚,精血匮乏,胞脉失养所致,经期小腹及腰骶酸痛,痛势绵绵,喜按,遇劳后加重者。用百灵育阴汤加枸杞子、女贞子以滋补肝肾,填精养血,重用白芍、酌加香附、延胡索以缓急止痛,宣通气机,以增强止痛效果。如因脾肾阳虚,命火不足,脾失温煦,胞中虚寒,寒湿内生,寒客冲任与血相搏,胞脉气血壅滞而致痛经。症见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淡,质稀者,用补阳益气汤加吴茱萸、盐小茴香、延胡索,以温中祛寒,暖宫止痛。如因气血两虚,胞脉不充,而致月经量少,色浅淡,腹痛绵绵喜按,用益气养血汤加桂枝10克、倍白芍以温通血脉,缓急止痛。如因气滞血瘀,气血搏结,胞脉不畅,而致经期少腹刺痛拒按,血量涩少,色紫黯,伴有上述气滞血瘀脉症者,用调气活血汤加川芎10克、桃仁10克以行瘀血。从“肝主冲任”论治妇科疾病。疏肝活血,调理冲任,凡属气滞血瘀者,除应用疏肝行气,活血调经的柴胡、枳实、香附、三棱、莪术、红花、丹参等药物之外,还善用王不留行以活血通经,通行血脉;通草清热通气;皂刺通气开闭,三药并用,走而不守,通郁散结,从而增强调理冲任之功效。

《诸病源候论》云:“妇人脉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包络,损冲任之脉,手太阳、手少阴经......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阐述了痛经是多由风寒之邪客于冲任而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龙江地区位处祖国最东北部,冬季的哈尔滨银装素裹,更是以“冰城”而闻名于世,临床亦多见寒凝血瘀型痛经[5]。故在此详述导师在临床上治疗该型痛经的治疗方药。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瘀阻冲任,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而不畅,“不通则痛”,故致经行腹痛。从门诊临床实际来看,临床患者多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呕吐腹泻,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则厥冷。

基于上述认识,韩延华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多从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立法,采用温胞止痛饮化裁治疗。温胞止痛饮组方为:炮姜、官桂、当归、川芎、五灵脂、蒲黄、白芍、元胡、怀牛膝、小茴香、香附、甘草。《黄帝内经》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方以炮姜、肉桂为君,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止痛;当归、川芎补血调经,活血行气止痛;五灵脂、蒲黄活血散结,祛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即芍药甘草汤,能够缓急止痛;元胡活血行气止痛;怀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诸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化瘀,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若有血条血块者加茜草、三七粉、炒蒲黄以逐瘀止血;腰痛甚者加女贞子、狗脊滋补肝肾而强腰膝;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远志、酸枣仁以养血敛阴,宁心安神;脾虚便溏者加炒山药、炒白术以健脾益气;带下绵绵不断,尿频者加桑螵蛸、补骨脂、益智仁以补肾壮阳,固经缩泉。临床用药按照痛经发病特点先其时治疗,即:经前10天开始服汤药,经期后可续服中成药,若三个月经行没有腹痛,则为治愈。

病案举例

谷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14年5月9日。

主诉:经行腹痛十余年,加重两年。

现病史:患者素行经第一天小腹痛伴随腹胀,甚则呕吐、腹泻,常伴有四肢凉,小腹冷痛,左少腹刺痛,月经量多质暗,血块多而黑,13岁半初潮经行腹痛,周期尚准,常行经7日,末次月经:4月18日,平素带下量多、色清、质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为寒凝血瘀,寒客经脉,不通则痛,方用温胞止痛饮加味。

处方:炮姜、桂枝、当归、川芎各15克,五灵脂、蒲黄、枳壳、乌药各10克,白芍、芡实各20克,元胡、怀牛膝、小茴香、香附、炒山药、炒白术各15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服10剂。

5月19日

复诊:经水前日来潮,经行腹痛腹胀减轻,手足凉有改善,有少量血块。

处方:守上方,水煎服10剂。嘱其平时可服温经散寒的中成药,经前十天开始服汤药。

依此法,经前十天服汤药,平时服中成药,此后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于2014年9月25日特来告知痛经已愈。

参考文献

[1]华永庆,谢海棠,段金廒,宿树兰,秦萍.当归芍药散治疗痛经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 5) : 557- 563

[2]赵月萍,王轶蓉.痛经的辨证施治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1,19(6):566-567

[3]于燕,张洁,韩延华.龙江韩氏妇科肝肾学说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4):55-56

[4]韩延华,张雪芝,王敏.肝主冲任在月经病辨治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5):833-834

[5]汪素卿.痛经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初探[J].光明中医,201126(8):1525-1526

通讯作者:韩延华,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6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一部妇产科259诊室。邮箱:wangxuelian1@126.com。

论文作者:王雪莲,邓颖,安欣,韩延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经散寒”法治疗痛经的经验总结论文_王雪莲,邓颖,安欣,韩延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