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关系的综述——从群际威胁、群际信任分析论文_潘香霖

关于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关系的综述——从群际威胁、群际信任分析论文_潘香霖

潘香霖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摘要】本文从共同内群体认同和群际关系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群际威胁和群际信任这两种群际关系。这些研究探讨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如何影响到群际关系,群际关系又是如何作用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的。

【关键词】共同内群体认同;群际关系社会认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001-01

1.引言

内群体认同是指个体知道自己是某一群体的一员,同时对该群体有情感体验[1]。内群体认同是个体将群体成员身份内化为自我概念程度的反映。与内群体认同相关的是共同内群体认同,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内群体的上一级概念。共同内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将内群体和外群体表征为一个更高一级的上位群体时,外群体的消极评价会减少,从而减少偏见。但是当类别对于某群体来说非常重要的时候,这些群体会因为身份的削弱而知觉到身份的威胁[2]。

群际关系指因群体成员的身份而与其他群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思维、情感和行为各个方面[3]。在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两个实际的群体,只是有两个把自己看做代表着不同群体的人进行相互作用。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两种群际关系:群际威胁、群际信任。

2.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关系的研究

2.1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的影响

群际威胁为一个群体的行为、信念和各种特征受到另一个群体目标、发展及生存的威胁,群际威胁基本类型有现实性威胁和象征性威胁。现实性威胁指外群体对于内群体的外在的社会地位的威胁,象征性威胁指外群体对内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威胁。

群际威胁关系会涉及到对内群体认同的威胁,如果一个群体被群体成员认为是不安全的,那么群际威胁会加大这种不安全感,导致群际之间的分化比之前更严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认同度也会下降[4]。在社会类别化的动态过程中,由于不断凸显的群体特征,群际之间的分化也越来越严重。

虽然有群际威胁,但是群体成员对于威胁的反应各不相同。内群体认同较低的成员,遇到群际威胁,他们可能通过与群体解除关系来应对威胁,对于内群体认同较高的成员,他们则会代表整个群体来维护群体利益[5]。但是当两个群体被表征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上位群体时,上位群体的相似性会增加,打破之前的分类界限,群体间的威胁和偏见会减少[6]。并且,将两个群体表征为一个上位群体可以是群体成员拥有一个双重群体身份,并不必须放弃之前的群体身份。

2.2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信任的影响

信任指的是对别人行为的预期不是有害的。群际信任是指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行为的预期不是有害的,这种信任是由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7]。通常相比于外群体成员,人们会给予内群体成员更多的积极认同,内群体成员也被认为比外群体成员更可靠,并且信任的缺乏也被认为是群体偏见的一种形式[8]。我们可以得出,在群体形成之后才有信任,信任不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但在群体形成之后,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会加强群体的信任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通过使用一个上位群体的身份来使外群体更接近于内群体,增加内群体对外群体的信任程度。如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会出现一些冲突的现象,可能是信任缺乏导致的,为了增强它们之间联系,加强信任关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模型“中国”,共同的群体身份改变原来的认知。

3.展望与未来

共同内群体认同集中于群体成员的相似性,降低了那些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信念,降低那些象征性威胁。那么在共同内群体中引入上位群体的概念会降低威胁,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形成对群际信任也有促进的作用。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形成能够改善群际关系,减少群际威胁,增加群际信任,但是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形成也会很困难,有研究指出群体接触可以促进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产生[9],但是在种族冲突的边界也会有群体接触,产生的只是不断的摩擦,共同内群体认同却没有形成,因此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现实中如何产生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Tajfel,H.,Billig,M.G.,Bundy,R.P.,&Flament,C.(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2),149-178.

[2] Gaertner,S.L.,&Dovidio,J.F.(2014).Reducing intergroup bias: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Psychology Press.

[3] Mackie,D.M.,& Smith,E.R.(1998).Intergroup relations: Insights from a theoretically integrative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view,105(3),499-529.

[4] Grant, P.R.,& Brown,R.(1995).From Ethnocentrism to Collective Protest:Responses to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reats to Social Identit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8(3),195-212.

[5] Branscombe,N.R.,Ellemers,N.,Spears,R.,&Doosje, B. (1999).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social identity threat. Sepsis,35-55.

[6]党宝宝,高承海,杨阳,&万明钢.(2014).群际威胁:影响因素与减少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2(4),711-720.

[7] Foddy,M.,Platow,M.J.,&Yamagishi,T.(2010).Group-based trust in strangers:The role of stereotypes and expectations.Psychological Science,20(4),419-422.

[8] Hewstone,M.,Cairns,E.,Voci,A.,McLernon,F.,Niens,U.,&Noor,M.(2004).Intergroup forgiveness and guilt in Northern Ireland.Collective guil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193-215.

[9]王亚鹏.(2001).接触假说研究的新进展及其接触在减少偏见中的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1),5-8.

论文作者:潘香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关于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关系的综述——从群际威胁、群际信任分析论文_潘香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