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自主创新之路_儒家论文

传统文化中的自主创新之路_儒家论文

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传统文化论文,独特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俱进的;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

      我体会,上面三点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我想对此做一些阐释,供朋友们参考。

      不同学派的“相反而相成”

      春秋(前770至前476年)战国(前475至前221年)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有阴阳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小说家。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在这方面,子思、孟子取得了很大成就。而道家在批评儒家夸大“人”的作用的同时,也意识到儒家的理论成就,在战国中晚期,道家的后学、即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

      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现举一例。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

      “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篇》还说,在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时期,并非“大同”,乃是“小康”时代,由小康才能进入大同。

      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儒学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学说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学或儒家。何谓“儒”?商代,“儒”是对主持祭祀人员的称谓。春秋时期,儒成为以传统礼仪知识谋生的人。孔子是一位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儒。在他所处的春秋末期,西周以来的旧礼制难以继续维持下去,对此孔子在感情上并不认同,但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办起了“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逝世后,弟子门人将其言论加以整理、订正,编纂成书称为《论语》,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在思想上,孔子有三个重要的理念,即:“道”“仁”“礼与乐”,孔子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战国时儒学分为八派,其中有两派影响最大:一是子思、孟子学派;一是荀子学派。

      孟子主张治国者应实行“仁政”,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还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论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与生俱来的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经过后天的学习,将这些人性中的潜质加以发扬,形成君子必须具有的仁、义、礼、智四性。在孟子看来,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操行,即道德自觉,而其他动物没有。战国末年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吸收法家的若干思想,主张德治与法治二者相结合,这影响了后来中国封建社会中治国理政的思想。

      当中国历史演进到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力求使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京师洛阳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家经学的会议,皇帝亲自裁决,统一对经书的理解,规定对经书的阐述都必须贯穿“三纲五常”的核心理念。所谓“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要指出的是,孔子没有讲过谁为纲的问题,他只是说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样子,为父的要像父的样子,为人子要像儿子那样。但“三纲”并非为此,它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特质,三纲的君臣关系是政治关系,父子、夫妻是血缘关系,师长、朋友从属于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三纲说对封建宗法制度来说确实抓住了最基本的原则,以君权和父权来稳定统治秩序,这种人身依附的关系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本质特征。

      从中国历史可以看到,由于封建社会的需要,西汉时有“五经”,东汉时“五经”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唐朝为“九经”,宋代为“十三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统治以经学为武器,而民间也以经学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历代的官方版刻经籍、社会启蒙读本、民间乡约村规、家规家教等都同经学有关,反映出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天下的状况。

      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对儒家经书的解释不统一,命大臣撰《五经正义》。这部书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因为时势不同,自东汉初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佛教与儒学的关系成为统治阶层和文人学士共同关心的大问题。唐代统治阶层中有人相信佛教和道教。许多文人学士坚守儒学主旨,但认为应吸收佛、道中的某些理论观点,以充实儒学。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从理论方面看,大体是三个方面:1.佛教中某些宗派关于人的主体意识“心”的论述,影响了儒学;2.佛教中某些宗派对“本体”理念的阐述对思想家们有很大影响;3.佛教对“高深智慧”的重视也影响了儒学。中国儒学平实易行,只谈人的生命、生活,不谈生前死后,在理论思维上需要提升,将印度佛教改造成为中国佛教,也就是佛教儒学化。至于道教关于人长生不死的论述,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理论思维,这些也需要有所分析,有所取舍,使儒学更加充实。

      从唐代开始,到北宋时形成理学,南宋时理学体系进一步完整,“三教合一”真正定型。所谓“三教合一”,佛教、道教是宗教,而儒学并非宗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经世致用”的丰富内涵

      中国思想文化史告诉我们:做人和做学问这二者应当统一,而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将学问用在匡时济世上,首先要有高尚的人品,要有气节和操守,特别在国家民族的大节上,不允许有污点。如果做不到,所谓“经世致用”就失去了灵魂。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不只是一种方法,而是信念、理想、大道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

      还有,“经世致用”又表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名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此文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官者怎样才能不因环境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不因个人得失而转移个人的感情?他回答说:在朝廷做官,要情系百姓,不在朝廷也要有对于国家的忧患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情怀的文字表述。

      “经世致用”也是不畏强暴的求实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在明末清初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在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有比较充分的表现。他们将“经世致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经世致用也是我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端正学风的文字表述。

      《论语·学而》第一句话是:“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习”有两个含义,一是温习,一是践行。在孔子看来,学生们躬行实践,将所学到的理论用于实际行动,十分必要。总之,儒学倡导“行胜于言”。

      战国末期的荀子认为行是知的来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学问的目的在践行。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解释什么是“行”,他说:行就是“以身心尝试”,指人的有目的的行为,含有试验的含义。还要提到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包含有学者的人品、视野、学风、精神诸多方面的融汇和结合,内涵丰富深刻。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只谈两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括深刻的哲学理论思维,其中的变易之学(或“有对”之学)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事物“有对”和变化的思想,在《孙子兵法》、《论语》、《道德经》(《老子》)、《墨子》、《易大传》中有深刻的论述。《道德经》提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动静等,认为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不存在。《道德经》讲两个方面“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引申开来,在思想文化上,要有所继承,也有不取,践行“贵柔守雌”。《易大传》与此不同,主张刚强为主,柔弱为副。

      《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有对”思想。老子“有对”思想的弱点在于把变化看作是无条件的,因而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前景无法预测。《孙子兵法》比《道德经》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指出了转化的条件,在各种条件中,人是最重要的,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定的高度。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汗牛充栋。其中古代史学特别关注社会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记载。司马迁作《史记》,其礼、乐、律、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全面记载了汉武帝以前的典章制度。班固撰《汉书》,改书为“志”,成律历、礼乐、刑法、食货、祭祀、天文、地理、沟洫、艺文十志。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的制度史专著,如刘知幾的儿子刘秩著《政典》,杜佑撰《通典》。总之,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近似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成就都有文字记载,便于世代相传。

      还要提到,中国古代教育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夏朝距今四千多年,那时已出现了学校。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包含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春秋时演变为官学与私学。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打破西周官学的入学等级性,实行面对社会的开放教育。这样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宽广的渠道。

      唐末五代时期的书院,经北宋时期初步发展和南宋时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等。这些书院由名师主持,师生之间探讨学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想说: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必须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多下功夫学习、思考,把优秀的成果消化吸收,成为我们的精神根基。

标签:;  ;  ;  ;  ;  ;  ;  ;  

传统文化中的自主创新之路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