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

周军民[1]2001年在《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债。选择国债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功能和作用。国债风险评估和国债绩效(即宏微观绩效)提高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主线即在评估国债规模与债务风险的前提下,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债市场的非均衡性结构与国债融资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剖析,探索出通过优化国债投资结构提升国债投资绩效和通过国债市场结构的优化来促进国债融资绩效提高的途径和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对与国债绩效有关的理论如等价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进行剖析。分析表明国债的收入效应和流量效应及存量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总需求。国债可以通过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研发等领域的投资,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来提高索洛剩余,而非传统凯恩斯的财政政策重点刺激劳动供给和促进一般性物质资本的形成途径。同时对国债融资代际负担对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的影响效应进行数学分析。 第二部分在比较债务融资途径和货币融资途径效应的基础上,对债务规模空间,债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债务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横向和纵向、国内和国外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对各项国债规模和风险指标的分析,评估中国国债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债务增长空间。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四个方面。一、对如何界定适度国债规模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同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若干因素(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居民收入水平,存款余额、利率水平货币量及国债收益率等)进行分析,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国债规模增长空间进行预测。本部分研究证明货币因素与前期国债发行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二、建立评估债务风险的理论构架体系和债务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国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运用中国国债风险的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债务风险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实证评估和预测分析;对广义国债风险形成的主体、根源和转移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系统分析了广义债务形成的主体即国企、银行体系和隐性养老金负债等的状况和它们对广义债务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了广义国债债务风险的真实水平和转化机制。叁、对国债规模与财政份额背离的现象和财政份额适度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剖析。指出背离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分配格局的演变规律。四、对国债规模、风险与金融剩余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货币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货币因素对债务风险降低和国债规模扩大的贡献程度。第二部分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国债风险随着国债发行额的增长而呈快速上升之势,从总体状况来看,国债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狭义国债风险基本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但广义国债风险潜在危险性较大,是影响债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 第叁部分在分析经济增长环境与国债政策取向的基础上,对国债投资结构与国债绩效浙江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进行较详实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国债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国债投资的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制约国债乘数效应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促进绩效提高的途径。具体可划分为五个方面。一、通过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环境(投资、消费和出日增长趋势,税制结构和税赋水平)的综合分析,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严重制约了消费的增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可能降低净出日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投资主导型模式的形成造成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增强,现实的宏观税赋水平和税制结构失衡及税收效应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税的难度,国债融资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取向。二、从市场利率水平和民间投资增减角度出发对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国债融资与市场利率水平相关性并不显着,货币需求低利率弹性和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国债挤出效应的负面影响。国债融资与民间部门投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挤出问题。叁、对中国国债所特有的减税性和生产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重点对国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和技改投资及经济波动等方面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四、运用格兰杰检验法分析国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国债与通货膨胀和货币需求抑制间的关联性。五、探讨了国债投资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债务消费化和国债投资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影响国债绩效的重要原因。克服“诺斯。淳论”现象是关系到国债绩效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投资乘数的高低成为制约国债绩效提高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并对影响投资乘数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现有国债投资结构的缺陷,认为优化国债投资结构,调整国债

董晓春[2]2006年在《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开始大力培养资本市场,但却走进了一个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路径。而分析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无不具备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并且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得到了均衡发展。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但在市场结构上也存在许多缺陷,如筹资者主体单一、投资主体层次不丰富、品种残缺、人为分割等。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必然形成信用单一、流动性不佳等市场行为,从而使债券市场的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通过制度变迁分析会发现,制度变迁始终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和行为的演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形成受到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其不断发展和演变又会反作用于制度变迁,对制度变迁产生新的需求。即制度变迁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外生的环境。基于以上分析,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的演进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基于制度变迁的发展战略。目前理论界对债券市场结构问题虽然常常提及,但对如何理解债券市场结构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简单地把债券市场结构等同于债券品种结构的说法,这种对债券市场结构理解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不利于债券市场理论研究的规范和深入。因此本文打算以债券市场结构的研究为切入点,对债券市场结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结合、借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债券市场自身的金融特性,对其进行基于市场结构基础上的研究尝试,并探讨对应的市场行为和功能发挥问题,提出一个整体性的债券市场发展战略。这无论是对于债券市场整体发展的理论认识,还是在实践层面探索制度变革的路径,都具有相当意义。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指出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和综述。首先对债券市场理论进行梳理,讨论债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和其自身的微观运行机理,同时也介绍中国理论界对债券理论的关注和探索。在债券基本理论回顾之后,本文引入了对产业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介绍。根据上述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债券市场虽然是一个金融市场,但经济人的行为还是受普遍规律约束的,即在特定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下进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各方行为的综合导致特定的市场绩效。由此,我们可以参考产业组织理论,利用博弈论方法和制度变迁视角,进行对债券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秩序分析,由此来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从债券市场结构入手,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研究,在阐明各因素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以下各章根据该研究框架,依次展开研究。第叁章是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过程中,首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债券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债券市场的结构行为分析框架,对债券市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以静态关系为主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工作为下一步以行为为主要分析对象的动态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主要展开对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各经济主体行为之间作用关系的动态分析。首先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展开动态演进分析,然后采用博弈论方法,对目前债券市场结构形成与绩效表现进行多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与制度变迁置于同一个内生经济博弈过程中,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五章则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对中国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进行制度变迁分析。根据制度变迁理论研究债券市场结构的制度成因、特点及其对于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变迁的特点和规律,由于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行为具有明显推动效应,强制性制度变迁始终贯穿于市场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并对其形成重要作用;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也穿插其中,但由于其变迁时间长、成本高等特点,无法形成主导力量。两种制度变迁对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演变也会对其产生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的结论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从而实现市场的高效发展。第六章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结构演进的发展战略。需要提及的是,目前许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大多选取一个债券品种、单一市场或其中一个功能入手,并基于该单一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是基于制度变迁角度,从债券市场结构出发,提山一个促进债券市场结构和行为演进的整体发展战略,以推动市场结构和行为协调发展。

刘清愉[3]2015年在《中国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是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股新力量,也是在股指期货后金融期货市场逐渐成长发展的一个新成果。国债期货为国债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产品和交易创造了新的方式和途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的加剧,国债期货的套期保值研究兼具了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从全方位多角度探究中国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国债期货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基本功能和历史经验教训等进行介绍,接着对国债期货的合约及定价进行阐述,并重点通过数据对国债期货的转换因子和最便宜交割国债进行解释。其次,本文对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对计算国债期货套保比率的基点价值法与修正久期法以及对估计国债期货最优套保比率的完全套保模型、OLS模型、B-VAR模型与ECM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并利用国债期货分别对国债期货可交割国债和国债现货指数的套期保值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于可交割国债通过基点价值法利用国债期货单个合约TF1409对其进行套保,结果表明所有可交割国债进行套保后期现组合的损益均为正值且大于现货部分的损益,国债期货TF1409合约的套期保值功能得到了充分肯定,进一步肯定了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对于国债现货指数则通过完全套保、OLS、B-VAR与ECM模型估计各模型下的最优套保比率利用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进行套保,结果表明完全套保策略没有降低反而加剧了风险,而其它模型的套保策略均有效。其中,样本内OLS效果最优,B-VAR与ECM模型次之。而样本外,各模型下组合收益率的风险降低程度却大幅下降,并且B-VAR和ECM模型的效果反而优于OLS模型。这对于目前刚刚起步的国债期货,在国债持有量占80%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被限制交易的情形下,仍能够发挥一定的套期保值功能是莫大的肯定,说明国债期货交易运行良好,并且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成熟,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的有效性有望进一步提升。最后,本文将国债期货应用于阿尔法策略中对冲债券型基金的系统风险,详细研究了引入国债期货构造阿尔法策略的方法,通过CAPM模型对632支开放式债券型基金进行估计并依照阿尔法值的高低排序,对排名靠前的单支基金和不同基金组合的系统风险Beta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多种模型对多种基金组合通过国债期货进行系统风险的对冲,实证检验了中国国债期货在构造阿尔法策略中的套期保值有效性,并对比了多种模型多种基金组合的套期保值效果。结果表明,首先各组合在各模型下在所有执行期的整体绝对收益都大于零,并且所有使用阿尔法策略的组合年收益率均高于未对冲的年收益率,阿尔法策略均获得了成功。其次,各组合实行阿尔法策略后在各模型下的收益率呈现OLS、B-VAR、ECM顺序递增,ECM模型收益率最高效果最好。最后,各模型下各组合的阿尔法收益率都随着执行期的延长而递减。

王红颖[4]2008年在《我国国债风险与绩效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1981年我国重新发行国债,债务规模迅速增长,国债对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8年以来,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国债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迹象,CPI指数持续走强,财政政策由积极财政政策转为稳健财政。同时,国债规模迅速扩大,国债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国债风险日益凸现。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国债风险和经济绩效成为国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发行者的角度出发,在对国债相关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国债的风险和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国债发行与经济运行的回归分析探讨了国债发行量对GDP的影响,得出国债发行量与下一期GDP存在密切关系;其次,采用灰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衡量国债规模的相关指标数据,对国债数量风险进行评估,在对CPI指数和我国国债实际运用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国债金融风险和使用风险;并通过投资乘数和国债投资项目的感应度和影响力分析,对我国国债的投资绩效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降低国债风险,提高国债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

张晓菊[5]2007年在《中国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199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了国债期货,并且于1993年10月25日进行了正式的试点。当时国债期货的发展提高了国债的流动性,活跃了整个金融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国债的发行。但是,到了1995年由于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国债期货试点暂停直至现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国债市场规模空前发展后,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学术界,都明显意识到巨大的国债市场缺乏做空机制所存在的风险将形成整个债市的系统风险,而且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所有金融机构将无一幸免,国债市场将是诱发中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因素。随着国债市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2003年国债市场在升息预期的影响下,长期低息国债均出现大幅跌价,持有大量此种国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因此遭受巨大损失,市场对国债期货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债期货运行制度和国外利率期货的运行制度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调查,以考察所得的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国债期货在中国重新推出的现实需要和运行制度选择,并构建适应我国国债市场现实状况的国债期货交易方式和运行制度框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在不同的制度下交易费用的差异是巨大的。在某种制度下,单个交易的成本越低,则这种制度就越有效。作为一种特定的市场制度,国债期货市场同样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固有的所谓市场失灵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缺陷便是垄断。而一旦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形成垄断者或垄断势力,就极易发生操纵市场、合谋等不当行为。比较其他金融市场或衍生品市场而言,国债期货市场上的垄断势力不仅会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会直接加剧市场上的非理性投机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出中国试点时期国债期货运行制度的弊端,阐释制度决定交易费用和绩效的原理,说明良好的制度节约成本、提高绩效,并说明运行制度是在中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关键点,最后提出未来中国国债期货运行的制度安排。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本身是一种为顺利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而制订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它包括交易制度、结算制度、交割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等。良好的运行制度是保证国债期货在中国顺利推出和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交易制度指的是国债期货交易者在特定的交易所通过公开竞价或计算机自动撮合方式成交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包括合约设计制度、定价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国债期货合约是国债期货交易的载体和媒介,它对国债期货交易做了最基本的原则规定,使该交易按合约规定的条款有序进行。如果国债期货合约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导致国债期货市场过分投机,风险增大,市场秩序混乱,甚至导致国债期货市场的关闭。因此,重推中国国债期货交易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计科学、合理的国债期货合约。综合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国债期限分布情况看,我国中长期国债期货品种可以选择3年期和10年期的品种作为主力合约,以名义债券作为交易标的,并允许空方交割任一种具有足够长期限的国债,从而避免期货市场规模与相应的债券发行额失衡而出现的价格操纵可能。其次,采用名义债券作为交易标的,可有效地规避实物券到期兑付给期货交易带来的影响,保证国债期货的平稳、连续进行。从定价制度而言,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的、无摩擦状况下的定价系统。一个有效的、充分流动的国债期货市场中通过投资者的相互博弈,信息充分扩散,市场中是不存在套利机会的。根据无套利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不存在套利机会的市场里,当市场均衡时,金融资产即期价格与其未来现金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正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依据。结算制度是保证国债期货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在试点时期,我国的结算制度主要依照证券交易的结算制度,在许多环节上并不符合国债期货运行的整体需要,容易造成结算风险。我国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在结算制度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首先,实行独立结算制度;其次,实行结算会员制度;再次,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最后,实行结算担保金和联保制度。在结算制度设计中切实加强这四个环节,将能够有效地避免结算风险。交割制度是国债期货交易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则是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完备、安全、有效的国债期货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国债期货试点时期交割制度在不同的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一个合理的交割机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通过虚拟债券作为标的券种,保证合约设计中的超脱性,使国债期货所提供的价格信号彻底摆脱某一具体国债品种的影响,真正反映金融市场上一般的利率水平;二、按期限分类设置可交割国债期货品种;叁、转换因子的计算应在理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按照某种价格的简单平均计算;四、采取交割月任意一营业日交割的方式进行交割,使交割者具有更多交割机会的选择。风险控制制度在整个国债期货运行制度设计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所研究的风险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保证金制度、持仓限制和限价制度。首先,保证金制度研究大都遵循适度性、定量化和灵活性叁个原则。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在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保证市场资金的充分流动。鉴于此,在吸收我国试点时期失败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分类保证金制度:一方面,制定基础保证金,基础保证金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和维持保证金(maintenance margin);另一方面,制定风险调整保证金,制订风险调整保证金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不同交易者的风险状况调整保证金水平。其次,设置持仓控制是为了防止期货合约过于集中于少数交易者手中,避免市场价格受到操纵。换句话说,设置持仓控制是为了防止个别投资者进行价格操纵或逼空。我国试点时期屡屡出现逼仓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设置持仓限制制度,使大量头寸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垄断和操作市场行为。在重推国债期货的过程中应根据合约品种的交易特点和标的国债规模设置持仓限制制度。最后,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过程中,控制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手段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价格限制制度。价格限制制度可以包括熔断制度和涨跌停板制度。熔断(Circuit Breaker,又称断路器)与涨跌幅限制(Price Limit)、减速措施(SpeedBumps)共同构成目前国际通用的叁大自动稳定机制类型。熔断制度其实就是在涨跌幅限制前的一道过度性闸门,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通过设置涨跌停板制度,能够锁定会员和投资者每一交易日所持有合约的最大盈亏,能够有效地减缓、抑制一些突发性事件和过度投机行为对国债期货价格的冲击。此外,国债期货运行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以上各个运行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取决于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管是否到位,所以加强对国债期货市场的监管也是国债期货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

曾军[6]2003年在《中国国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债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是1998年我国实施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国债发行规模屡创新高,而且国债发行的品种、期限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国债二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可流通规模恢复并持续增加,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债的政策效应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债实践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尽管在国债理论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债运作实践仍然是不充分的,随着国债运作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国债的认识也会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国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在得以不断解决,但新的问题又在大量涌现;同时,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还将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将国债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作重新思考,其理论作用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准确把握和透彻分析国债问题,论文在回顾和梳理我国国债实践和国债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以拓宽举债空间、实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为主线,循着国债运行的轨迹,对国债从发行、使用、流通到偿还的整个循环进行了考察,并重点探讨了国债规模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论文力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国债问题。 论文首先考察了国债的发行环节,研究了包括国债发行价格的确定、发行方式选择和发行结构的设计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影响国债发行价格因素的分析和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考察,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消除垄断、扩大需求、促进竞争的完善我国国债价格形成机制的思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路。在发行方式的研究中,通过对目前各国几种国债发行方式的特征、发行成本和发行效率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回顾和分析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招标制度的措施。由于国债发行结构对国债流通、偿还和使用进而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笔者还重点分析了我国国债发行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持有人结构,并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债发行应当实现品种多样化、期限均衡化和持有人结构多元化的设计思路。 在国债流通环节,笔者主要研究了国债流通市场和国债衍生工具市场。国债流通作为国债发行的延续,它与国债发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国债流通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了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措施。目前,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笔者还对国债回购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和国债期权市场等国债衍生工具市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积极发展国债衍生工具市场的政策建议和防范国债衍生工具风险的措施。由于做市商制度和净价交易制度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核心制度,笔者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运作机理及其风险,研究了实施净价交易制度的意义,提出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双边报价商到做市商的过渡的设想和改进净价交易制度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国债市场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论述了国债市场监管工具及其选择原则,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监管体系的思路。 在国债偿还环节,一笔者在梳理西方学者国债偿还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债偿还的方式和来源进行了比较分析,回顾了50年代以来国债偿还的历史,分析了国债偿还的特点,提出了实施国债的调换政策、采用多种还本付息方式、完善偿债基金和将国债利息支出列入经常性财政支出等改进我国国债偿还工作的若干思路。根据我国目前国债规模日益扩大的实际,论文还重点就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财政偿债能力的观点,并结合我国近几年的国债实践,从财政自身相对偿债能力和财政宏观偿债能力两方面对我国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以一定幅度超过债务利率,就可以从动态上保证财政的偿债能力的结论。目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国债资金使用环节,笔者首先提出了国债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效益评价指标,…而后对释偏阳年烯别‘998年布娜橇胆嘛旅琳弃的国雄资摊用伸挑枷行了实还两杨,总带了级五年来国稼实践的经羚,、惜出了国债漪衰使用中存在的问且,研摊提出了扒项目选项到项目用体资牵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猜旅.同种.针对闻煎腻规堆式入手,在薪放即雄挤脚熟凛问私嘛甲俩挤脚教本晌内捅及沸嵘西方级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资金、利率角度和使用领域、效果角度考察了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结论是: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挤

宋涛[7]2006年在《中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迄今为止已有20年的历史,国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急剧增加,这一状况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和关注: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是什么?我国当前的国债信用风险状况究竟如何?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和办法来控制国债信用风险?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答。 第一部分,国债信用风险成因分析。首先,我们结合国债可持续和博弈论的思想,对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进行总体分析。然后,我们对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进行了分项分析。 第二部分,国债信用风险状况常规分析。在国债信用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经济政治状况、名义国债状况、实际国债状况叁个方面对我国国债信用风险进行了常规分析。其中,实际国债状况分析又包括其他政府债务状况和实际外债状况两个方面。 第叁部分,国债信用风险状况综合分析。首先,在国债信用风险常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我国国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对近年来我国国债信用风险变化进行了总体评价。国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结合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的综合赋权法确定。我们也对我国国债信用风险和其他国家国债信用风险进行了国际比较。然后,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和情景分析的思想,我们对未来不同财政收支增长路径下2004年我国国债信用风险进行了资产负债分析。进行资产负债分析时,我们还探讨了国债不同期限结构、利息支付方式对未来我国国债信用风险的影响。 第四部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首先,我们提出了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控制战略。然后,我们论述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控制的总体措施。最后,我们讨论了我国国债信用风险控制的分项措施。

刘杰[8]2015年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研究指明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叁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钟彩金[9]2012年在《中国国债政策的风险分析》文中提出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债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调节工具,不仅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它在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尚未结束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地提醒我们:国债政策只有在恰当地使用时,才有可能发挥其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否则,放任国债规模的增长,偿还债务的能力不断调低将导致该国政府的信用水平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动荡乃至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自1981年我国开始重新恢复国债,纵观这叁十年的债务发行,其规模迅速增长。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针对危机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形势可能带来经济下滑,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国债发行的巨额增加。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海啸的猛烈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及其严峻的形势。在此背景下,令我国不得不终止2005年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保增长”为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于2008年在我国再次启动。经济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的同时,国债规模也随着迅速膨胀,国债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政府面临的国债偿还风险不容小视。论文考察了1991-2010年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及R语言建模方法,对我国的国债政策风险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在对国债及国债政策风险相关理论和我国国债政策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影响因素,把国债政策具体因素分为目标定位风险、国债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与运用风险等。其次,对我国实践量化总结,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及R语言对我国国债政策风险作综合评价,同时基于国债政策的使用中投向与效率深入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提出降低国债风险、提高国债投资长远效应的相关政策建议。

王蕾, 冯倩楠[10]2015年在《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功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中国国债期货上市后的交易数据,分析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效果,及中国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在短期内存在双向的Granger引导关系,说明中国国债期货从合约设计和交易制度上来讲是有效的。通过对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内运用OLS套保模型和VAR套保模型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较好,国债期货发挥出了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目前中国国债期货已经初步发挥了价格发现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这将促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 周军民. 浙江大学. 2001

[2]. 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债券市场结构与行为研究[D]. 董晓春. 复旦大学. 2006

[3]. 中国国债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D]. 刘清愉. 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 我国国债风险与绩效实证分析[D]. 王红颖. 天津大学. 2008

[5]. 中国国债期货的运行制度研究[D]. 张晓菊. 同济大学. 2007

[6]. 中国国债问题研究[D]. 曾军. 四川大学. 2003

[7]. 中国国债信用风险成因、评估与控制研究[D]. 宋涛. 河海大学. 2006

[8].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9]. 中国国债政策的风险分析[D]. 钟彩金. 暨南大学. 2012

[10]. 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功能[J]. 王蕾, 冯倩楠. 金融论坛.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