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及处理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材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对教学过程的干预与提示
课程改革引发了对教材功能的新认识,即教材不仅要呈现和表达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干预和提示教学过程。因此,教材不再只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汇集,还必须呈现和表达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从而使教学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有机融合能力培养与德育的过程。
1.栏目设置提示的基本教学线索
各版本实验教材都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提示基本的教学线索,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引导教师恰当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使用人教版教材实施教学,其过程大体是“读图思考—讲授(或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活动—阅读—读图思考—讲授(或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活动—案例—问题研究”。
使用地图版教材实施教学,其过程大体是“课题研究(贯穿全章)—了解主要内容和学习指南—探索—读图练习—讲授(或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名词链接—思考(或实验、活动)—读图练习—讲授(或学生自学、教师归纳总结)—名词链接—思考(或实验、活动)—复习题”。
2.学生探究活动的显性化
广大教师往往对如何设计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如何处理讲授与探究的关系、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感到难以把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验教材都将探究活动显性化。
人教版教材是在“章—节—标题”系列中嵌入了“案例”和“问题研究”,“问题研究”设在每章内容的最后。这样的设计继承了传统教材结构的优点,既便教利学,又将探究活动安排在新内容的学习之后,突出“迁移”的要求,使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探究相互衔接、有机联系。
地图版教材则在每一章都配置了“课题”和“案例研究”两个系列,在每一章的起始又都配置了“探索”栏目。因此改变了传统的“章—节—标题”的线性结构,形成了“章—节—标题”、“课题研究方案—检查进度—总结”和“案例研究”三个系列内容交叉、融合的教材结构,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实践的机会,也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有所遵循。
二、把握和处理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几点体会
1.认真领会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运用教材
由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各模块的基本要求,不再列出知识点及其相应认知层次,以及具体的技能训练要求,所以教材也不再作相应的表述。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灵活处理教材,讲授时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对于各版本教材的差异,教师更需要认真对照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基本要求,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各种景观图片则应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地理教材
各版本教材都提供了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与学习参考资料,也都提供了充足的可供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因此,各版本教材的容量都比较大,内容都比较多。如果教师不加区别地全部讲授一遍,学时势必紧张。教师应当恰当选择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生。
对于练习题目需区别必作和选作、课内进行和课外进行、全体学生都做和学生凭兴趣自行决定等不同要求,不可强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对于研究性课题研究、问题研究、案例研究和探索活动等需要专门时间进行的活动,教师可根据与新内容的结合程度及学生的兴趣选择一部分课题在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其它可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和课外时间进行。尤应注意,这些内容如果在必修模块的课内时间安排不了,应尽可能利用必修和必选模块教学完成后的自由选修或高考总复习时间再行安排。
3.补充或替换教学内容,充分运用本地案例
由于课程标准不再统一规定教材选用的案例,使得各版本教材选用的案例均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性。关键是教师不应过分看重学生对教材中案例内容的记忆,而应明确重在通过案例教学培养能力和掌握方法。前提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典型案例,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仅限于教材中的案例。教师应适当补充甚至替换本地区的典型案例。
4.恰当处理“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1)根据地理教育的价值和学生操作的难易,对“活动”内容进行取舍。要充分研究“活动”内容的地理教育价值。如人教版“填写天体系统的层次”、“行星公转运动特征”、“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属于重点内容,必须在模块教学中完成。而“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地理教育价值相对较弱,学生也难以操作,可不涉及。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有关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且不是课程标准要求,可以在高考复习时再予处理。
(2)对一些设问不严谨、答案不明确的题目,可以舍弃或替换。教师应从学生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角度考虑“活动”性题目的取舍。如人教版“冷锋过境时天气状况的判断”部分,选用了《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的文章,如果学生对句子的“断句”有不同理解,答案就有出入,故可以舍弃,或者更换为北京市某时段冷锋过境的天气状况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将时事热点问题与相关“活动”内容有机结合,体现教学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如人教版讨论“在西北地区是造林还是种草”的活动,就可以与北京“绿色奥运”联系起来,设问:“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做合适吗?”,以留给学生课下探究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奥运,参与奥运,为奥运奉献力量。
(4)课堂内外“活动”时间的安排。一种安排是将“活动”作为新课的中心研究问题,由活动直接导入新课。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完成教材中的“活动”,如人教版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由此自然地切入主题,并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另一种安排是将“活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讨论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可通过讨论“从地貌景观图片分析其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并推测地貌的形成过程”等问题,使学生巩固地理原理,增强其成就感,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再一种安排是将“活动”作为课堂总结,使其起到对课堂教学内容总结深化、检查巩固的作用。如讲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内容后,可让学生完成人教版教材“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等题目,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探究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课堂时间有限,并且有些“活动”无法在课堂开展,须向课外延伸。如人教版“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搜集资料谈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不同对策”等活动需在课外完成,借此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表述知识及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接触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意识。
标签: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