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与小街区社会模式--兼论广州南华西街的小社会模式_城市生活论文

当前中国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与小街区社会模式--兼论广州南华西街的小社会模式_城市生活论文

我国目前城市生活负效应与街区小社会模式——兼谈广州南华西街小社会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华论文,西街论文,负效应论文,模式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街道是我国城区的地缘性基层单位,长期以来,它在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似乎无足轻重,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推进,随着市场经济冲击力度的不断强化,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街道社区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对此,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能够顺应社区变迁需要的街道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定向?本文认为,街区小社会模式应是我国街道建设的重要范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负效应与街区小社会所能带来的弥补功能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州南华西街小社会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我国目前条件下城市生活负效应的主要表现及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社区发展的普遍趋势,伴随着这一趋势,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城市社区的生活圈子,享受着现代文明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无疑,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充与城市社区的迅速扩展本身就意味着现代城市社区生活具有多层面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积极功能,例如,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规模聚居促进了城市社区具有规模效益的工程设施及相应文化娱乐场所的配套化、完善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了居民生活的方便化与效率化,再如,城市社区来自不同职业地区背景、分享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复杂多样化的人口组合,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与心理空间,并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选择提供了可能与条件。总的说来,城市居民所赖以存在发展的城市社区普遍有着较高的工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水平,这正是高素质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城市社区生活的积极功能,或者说城市生活的正效应是主要的。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面性一样,城市社区生活同样有其负效应的一面,尤其在城市化水平处于迅速提高之时,一些方面的负效应表现得尤为充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恰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我国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在目前条件下显得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负效应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显然,城市社区生活负效应是一个动态范畴,我国当前面临的城市生活负效应亦是一个动态范畴,其中既有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负效应,同时,又有我国城市化急剧扩充过程中的现象性负效应,前者突出表现为非情感取向的人际互动大量增加,后者主要表现为心理压力强化,治安形势严峻化以及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下面分述如下:

1.非情感取向人际互动大量增加

城市是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社区,诸多社会关系都更为直接地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而市场经济突出的是等价交换与利益关系,在这种社区大背景下,人际关系中功利成份渗透的增多,情感成份渗透的减少就在所难免。从人们的工作领域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现代社会组织普遍朝着科层化方向发展,而科层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为完成特定任务必须遵循相关规则、条例,因此,人们在其中的互动是规则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往往排斥情感投入,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不断重复着相同动作的工人们面无表情的忙碌情形正是这种人际关系的反映。此外,城市社区日益强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把个人置于高度流动的单位与群体之中,无疑,人们之间的联系会由于频繁的流动性而只能越来越局限于事务性互动范围。从人们的生活领域看,由于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会化途径来满足,如家居装修求助于装修公司,乔迁新居求助于搬屋公司,外出旅游求助于旅行社等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交换形式来实现。显然,与这种形式相联系的人际互动是典型的功利性与非情感投入性的。总之,无论从工作领域还是生活领域看,城市社区人际互动中的情感色彩都有淡化的趋势。人际关系的这一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一变化直接引发或强化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心态。据北京市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80%的市民长期或不同时期有过较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会疏离感。其次,引发人们之间互助意识的淡化。城市社区中,尽管人们社会生活各领域是不断社会化的,但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需要他人相助的时候,这在人类生活的任何时期,任何社区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人际关系中情感因素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个人意识的强化与关心帮助他人意识的弱化,时常见诸传媒的“公众冷漠”现象,即一方落难,围观者众,但无人相助便是例证。此外,人际互动中情感因素的相对淡化还会引发或强化社区内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问题,如老年人问题、残疾人问题。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老年人与残疾人是生活的主要依赖者,这种依赖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与情感上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市社区中人际关系变化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最需要感情抚慰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情感需求的难以满足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突出的社会问题。

2.心理压力强化

心理压力增强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城市社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社区有着更浓厚的高竞争、快节奏的社会氛围。市场竞争,适者生存,这是城市社区日益增多的单位与职业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自然会引发相应的心理反应,可以说,这是造成市民心理压力强化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增多与角色难度加大也是心理压力强化的重要原因。在开放的现代社会系统中,个人往往从属于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同时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各有不同要求,甚至有着相互对立要求;同时,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带来了角色难度的增大,给角色承担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这些都大大刺激了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增多的机会。再则,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不同变化趋势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初级群体是有着亲密人际关系的小群体,在交往范围小,交往对象相对稳定的传统社会,它是人们赖以谋生与生活的重要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人们的一般情感需求往往容易满足,然而,现代城市社区蓬勃兴起的基本上都是具有明确任务取向的次级群体,相反,初级群体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作用相对减弱,这种趋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般情感满足的不充分与焦虑感增强。上述种种表明,心理压力强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居民受其害更深。不难设想,心理压力强化是困扰人们正常社会生活不可低估的因素,轻者不利于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不利于正确处理工作、学习与生活问题,重者还会导致人格分裂,助长精神病发病率与自杀率上升。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社会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相关。

3.治安形势严峻化

我国城市社区近年来普遍面临治安形势严峻的现实,且往往越是发达的大城市,治安形势愈加严峻,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高密度人口聚居与城市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往城区流动,以致出现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即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过度城市化不仅带来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等社会问题,而且还会带来治安环境的恶化,因为与过度城市化相关的诸多社会问题本身就是导致治安问题的根源;第二,城市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与管理难度的加大。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不仅人口规模庞大,而且人口的异质化程度日益提高,因为工商服务业以及相关复杂行业是城市社区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这一基础决定了城区人口有着复杂多样化的行业与职业背景。与此同时,由于家庭因素,地区来源、收入状况、教育程度等等的差异,人们无论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上都会表现得颇为异质化,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包括治安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社区高频率人口流动与小社区低频率互动也是治安形势严峻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社区由于活跃的市场经济带动了大规模与快速的人口流动,这是社区大环境,然而,另一方面,在居民居住区或邻里范围内,人们的交往互动则越来越少。据广州一居民住宅区的调查显示,邻里间不来往或很少来往的占89%,这就使得小区域内住户之间的治安监督与防卫功能弱化。目前,治安问题已经成为妨碍许多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大问题,在一些单位里,职工为轮换给宿舍值班而允许息工休班。实际上,与治安问题相关而影响单位正常工作与职工正常生活的事可谓司空见惯。可见,治安形势严峻不仅使居民难以安居乐业,而且从更长远深远的意义上看,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

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以老年人、残疾人为主体的,同时还包括由于文化程度太低或能力太差而陷于谋生困境的人们。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对于弱群体而言,其生活状况的改善则十分有限。应当说这一情形是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个人层面看,弱势群体或者由于年龄,或者由于身体,或者由于智力与文化水平等等的劣势而处于就业谋生的劣势地位;社会层面上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以团体为单位的竞争力显得日益重要,但另一方面,以个人为单位的谋生能力也显得日益重要,正因为如此,个人竞争力与个人生存状况就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而个人谋生的弱势自然会突出地影响到个人生活问题。显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或辅助手段协调这一问题的解决,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形而言,无论是社会保障机制的配套还是相关辅助手段的解决都不够健全,因此,目前条件下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不仅难以改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困难化的趋势。上海一街道曾经发生过八位老人先后自杀的悲剧,其原因就包括老年人生活困难化的事实。显然,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不仅是弱势者本人面临的问题,同时还是社区与社会的问题,若这一问题不解决好,改革的进程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是我国城乡均面临的问题,只是一般而言,在传统社会关系色彩比较浓厚的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由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强大影响较易获得家庭与亲属的支持,从而避免陷入生存困境;在城市社区,其情形则有着较大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把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归为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的负效应之一。

总之,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城市生活负效应实际上都与社会变迁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给广大居民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具有相应的多层面性,如何克服这些负效应自然成为实践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街区小社会模式具有克服以上城市生活负效应的功能

从社区大背景看,应当说,城市生活负效应给人们造成的消极影响在相当时间内具有一定的难免性,那么,作为小社区环境的街道则理应把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列为街道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什么样的街道社区模式才有利于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呢?在此,街区小社会模式正好具有这种独特功能。

街区小社会模式是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建立起有组织、人际互动频繁、生活服务功能较齐备的小社区体系。这种模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的内在功能。街道是我国城市社区的基层性地缘单位,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其中,无论是居民成员构成或居民家居方位都具有较大稳定性,与外部环境中的高度人口流动形成鲜明反差,是相对持久的情感取向人际互动得以建立与维系的客观基础。从街道小社区的宗旨看,其核心是为本街道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具有明显的非功利色彩,这与外部环境中占绝对多数的利益互动形成鲜明反差。所有这些都为建立与维系足以外部环境相抗衡的另一套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提供了基础。具体说来,街道小社会模式对以上论及的城市生活负效应均具有相当程度的克服功能。街区小社会模式的小社区结合方式和明确的社区服务取向决定了它对于影响社区范围内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是给予格外关注的,治安形势严峻、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化都属此问题之列,而且,街道小社会在处理这些问题上还有着独到的优势,无论在具体情况、具体选择处理方式的灵活性上,还是在取得社区居民的配合与支持上都有着其他途径所不可替代之处。与此同时,由于街道居民之间的关系是以自然性的地缘联系为基础,且这种自然基础至少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仍具有较大稳定性,因而,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人际互动显然具有非暂时性与非功利性倾向,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于弥补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同样的,街区小社会模式充满温情的人际互动与充分个性满足的活动形式对于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无疑具有良好疗效。

可以说,街道小社会模式的建立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背景下有其独到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的功能,它是目前条件下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选择,其实践价值不可低估。

三、广州南华西街的实践表明:街区小社会模式是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径

从理论上看,街区小社会由于可以造就一整套不同于城市大环境的价值观与人际互动模式,从而具有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的独特功能。然而,这种独特功能的发挥还需通过具体途径来实现。对此,广州南华西街的小社会模式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例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个社区建设榜样。

广州南华西街是广州市海珠区的一条行政街,改革开放以来,在街道行政领导与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街道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道德高尚,社会安定,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方便的城市街道社区,成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南华西街街道建设最具特色的是其街道社区小社会模式,正是这种小社会模式使南华西街既享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又享受到了高于外界环境的生活质量。

在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上,南华西街小社会模式主要采用了以下途径:第一,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有利增进交流,加深情谊的活动。在南华西街人看来,街道既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结交朋友、培养情谊、相互照应的大家庭。街道通过开展一系列联谊活动,使居民在街道里具有家庭般的归属感;与此同时,街道非常重视小家庭建设,经常开展先进家庭评比活动,全街70%的家庭是文明和睦先进家庭。可以说,南华西街小社会模式创造了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第二,广泛开展满足多层面需求的文体娱乐活动。南华西街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如打球、体操、书法、绘画等等,而且还专门建立了群众活动中心,街道居民可以各取所需地参与相关活动,即使人们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又缓解了紧张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压力。此外,街道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并为此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心,街道内95%以上的青壮年职工都参加了文化技术学习,这种做法大大增强了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间接地缓解了人们在都市竞争中的心理压力。可以说,南华西街的小社会模式创造了让居民身心得以松驰的社区氛围。第三,开展街道治安联防工作,创造街区内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街道重视居民的普法学习与宣传,并建立起街道的群众联防治安队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治安防范网络,同时还建立起对失足人员的帮教责任制。所有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街巷社会治安,弥补了大社会环境中治安形势严峻造成的消极影响。第四,优扶困难居民,完善街道内的保障措施。南华西街把富裕共享当成街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时还使之与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街道不仅兴办了敬老院、幼儿园、托婴室等一批福利设施,而且对体质不占优势的老年人,街道发动党员、干部、青年把全街的孤寡老人的生活服务实行包干负责。对残疾人,街道主要在就业上给予优惠,全街80%的残疾人在福利厂工作,不仅减轻了他们本人与家庭的物质精神负担,而且还减轻了社会负担。可以说,南华西街小社会模式创造了街道社区有福共享的典范。

南华西街在实践中通过一整套相应措施与途径建立了安宁、幸福、充满温情厚爱的小社区环境,对于抵销与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起到了实际的积极作用。

无疑,在建立街区小社会模式以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的途径上,南华西街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面,然而,由于各街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建立的小社会模式肯定会各有特点,在克服城市生活负效应的途径选择上亦会各有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街区小社会模式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看,城市社区生活负效应已日益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在街道小环境中,街区小社会模式的建立则正好具有克服这些负效应的特殊功能,在克服这些负效应的具体途径上广州南华西街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功效,以实践表明,建立街区小社会模式在新形势下的街道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

标签:;  ;  ;  ;  ;  ;  ;  

当前中国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与小街区社会模式--兼论广州南华西街的小社会模式_城市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