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_俞全威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_俞全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621000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为传媒发展变革带来了新机遇。但与此同时,新的媒介环境又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根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征,探究传媒业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媒业;问题及对策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以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获取资讯和服务的网络模式。它由软件、终端和应用三个部分组成。[1]移动互联网为传媒提供了新的平台,将媒体和受众的范围扩大,重构了传媒业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新技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在复杂而庞大的网络信息中,媒介逐渐走向了一些误区,新闻专业主义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变得浮躁,媒体的公信力因为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信息而受到公众的质疑,受众在互联网杂乱的信息冲击之下,停留在一些信息的表面,信息变得碎片化。

二、传媒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给传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技术已成为互联网领域革命性的技术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新技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在复杂而庞大的网络信息中,媒介却逐渐走向了一些误区,新闻专业主义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变得浮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公众的质疑,个人隐私问题成难题……新的挑战考验着每一个媒介参与者。

(一)移动互联网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专业主义包括的内涵主要有: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在微观上表现在新闻生产的操作中,如立足于事实,客观平衡的报道手法;在中观上,它表现在媒体的组织机制、规范中;在宏观上,它涉及到新闻体制和整个新闻业的价值取向。[2]

2.移动互联网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媒体环境逐渐倾向于快餐化和娱乐化,这些都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民意影响着舆论的走向,是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魏则西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等都在网上炒得火热,网民对百度推广的指责以及对王宝强的妻子和经纪人的咒骂直接引导着舆论的导向。其次,由于新媒体平台即时发布的特点,网民发布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把关,很多信息掺杂着个人偏见,出现了话语失范的情况,有的甚至是谣言。

3.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自媒体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作用被削弱,记者应具备快速整合能力,在庞杂的互联网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并解构重组在一起,将“把关”的重心从动态新闻转向深度解读,并且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帮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有效鉴别及利用信息。

面对网络冗杂的信息,普通受众缺乏对信息的判断和识别能力,培养专家型的意见领袖能为普通受众提供最准确的信息解释和筛选。新闻媒体人完全可以通过贴吧、微博、论坛等方式加强和受众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受众理解媒介环境。

(二)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1.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指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多向和发散式的传播。这样的网络传播往往使得信息过滤不彻底,很多无用的,或是虚假的信息常常不经意间就流传出去。移动互联网传播和传统媒体相比,追求的是一种速度的飞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久而久之,受众意识到网络媒体存在过多的假消息,就会渐渐失去对媒体的信任。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相较于一些传统的行业,它依然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一些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相关政策法规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完善;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法律保护。

同时,自媒体人和传统媒体人相比,一定程度上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和新闻道德,他们评判新闻价值的准则往往在于阅读量,这些网络媒体人通常喜欢用虚假的消息刺激人们的眼球,从而让媒体公信力渐渐流失。

2.如何提高移动互联网下的媒体公信力。

第一,既然网络传播的方式已经无可改变,那么媒体就只能顺应这种传播方式,从过滤和筛选的层面加强对信息真假度的识别。积极重视自媒体人的新闻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第二,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2016年,我国逐步制定出台了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规范,如果能继续加快法规完善进度,并切实加强监管,移动互联网媒介环境势必改善。

(三)个人隐私成难题

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强大,使不少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手机定位、网盘、通信录等隐私信息很容易被公开。2016年3月,有网友发现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一网址加上“来自iPhone”就可以搜到大量用户私人手机相册里的内容。这意味着,当时状态下百度云用户只要上传了自己的照片,都处于一种半公开状态,很容易被人看到。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往往也绑定了用户的大量信息,例如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家庭地址等,一旦这些隐私被泄漏,用户的信息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四)防止隐私泄漏的措施

保护隐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每个人都要树立较高的隐私意识,不要轻易地暴露自己的隐私信息。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者更应该从技术层面帮助受众解决问题,防止信息由于技术漏洞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同时,各种信息平台的管理人员也要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但更重要的依然制度层面。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法律中,对于隐私权的界定都不够明确,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就很薄弱,因此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立侵权追责和保护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还有很多,但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怎样的问题,只要坚持媒体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适应新技术并进一步与新技术合作,就能使媒体真正服务于受众,服务于时代。

参考文献:

[1]刘国红《HTML5在移动网开发中的应用》,《科技广场》2014年第4期.

[2]周劲《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新闻大学》2013年第4期.

[3]张一王一迪《新媒体背景下媒体公信力缺失问题研究》,《新媒体研究》2016,04:15-16.

论文作者:俞全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3

标签:;  ;  ;  ;  ;  ;  ;  ;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业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_俞全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