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禄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论文_王洪蓓,指导:王焕禄

王焕禄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论文_王洪蓓,指导:王焕禄

王洪蓓 指导:王焕禄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 北京 100044 )

【关键词】王焕禄认为食管炎应立名“食管瘅”,病位在胃(食管)、肝,病邪以气逆、湿热、血瘀为主,治疗既要治已成之病,又要控制成病之因。并附验案一则。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31-01

一般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归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和Barrett食管( Barrett's esophagus, BE) 3种类型,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粘膜破损。RE是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粘膜破损。BE是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取代。王焕禄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医近六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辨治特点。

1 关于病名

王老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反酸、反食、烧心、胸痛、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上腹痛、腹胀等不同症状。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直接对应的中医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在古代文献“吞酸”、“反胃”、“胸痹”、“呃逆”、“梅核气”、“噎膈”、“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都可找到相关内容的描述。

2009年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认为,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部分专家认为,约有40%的患者没有“吐酸”症状,因此,提出以“食管瘅”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基本上可反映本病的病位、病因病机与主症。

瘅,《说文》谓“瘅,痨病也。从疒,单声。”,通过对“瘅”的解读,食管瘅一方面提示“热”、“湿热”为病机特点,一方面提示该病病程较久。所以王老师认为食管瘅更符合反流性食管炎或食管炎的病变特点。

2 辨证

2.1病变的藏腑归属——胃(食管)、肝

中医学认为GERD病位在食管,食管自咽至胃,属胃所主,《难经集注》称之为“胃之系”。《医贯》尝谓:“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称食管为“咽系”,具“柔空”之性,即生理上具有柔软、通畅的特性,其气机与胃相连,通过蠕动将食团送至胃中,其以通降为顺。

反流性食管炎包括反流和食管局部炎症两部分,反流是动力异常,如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减弱,胃食管交界抗反流的作用减弱(最主要为下食管括约肌(LES)出现经常或频繁地一过性减低),胃排空时间延长等,即食管失其通降之性;食管局部炎症提示食管失其柔空之性。

2.2病邪辨证

从病邪的角度认识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包括“气逆”、“湿热”、“血瘀”三部分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多有胸痛症状,且多见舌质暗、瘀斑、舌下脉络增粗,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应从瘀辨治,此瘀乃湿热蕴久蒸致使瘀阻内生,且久病必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反流性食管炎有上皮基底膜增厚、局部血供不畅及瘢痕狭窄都提示了瘀的存在。

3 论治

王老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方为红藤棱莪煎:基本组方:红藤、三棱、莪术、三七粉、银花、公英、败酱草、海螵蛸、川贝粉、瓦楞子。加减:反酸明显,加黄连、吴茱萸;呃逆、嗳气明显,加旋复花、生赭石、清半夏,气虚或久服上方(服药≥2个月),加生黄芪、党参;两胁胀痛,情志不舒,加白梅花、玫瑰花、青皮。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失其柔软通畅之性,王老师的治疗正可以复其柔软通降之性。胃以通降为顺,所谓通者,叶天士尝谓:“通字须究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清?高士宗《医学真传》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王老师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胃降逆、对症抑酸达到了恢复食管柔通之性的目的。

4 验案

患者刘某某,男,1950年7月生,初诊:2013年10月23日。主诉:反复胸骨后烧灼、疼痛3年,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前出现胸骨后烧灼发热,甚则胸骨后疼痛,伴胃脘疼痛,烧心、反酸,胃胀,自觉有气上顶感,曾于2012年6月8日当地医院胃镜:糜烂性胃炎、食管炎,HP阳性,经中西医治疗暂时缓解,但时有反复,2013年5月10日、10月9日胃镜:食管炎、充血性胃炎、十二指肠降部腺瘤切除术后,复查HP阴性。纳可,进食后胃脘部不适感,大便日一行,溏便,近来便质较粘腻,口腔异味,无明显自觉口干口苦,反复发作口疮,睡眠尚可,无明显寒热喜恶。近3个月左手无名指发木。舌质淡红,薄黄腻苔,舌下脉络树枝状增粗,脉沉弦。既往史:既往高血压史20年,否认糖尿病、高血脂。辅助检查:2012年6月8日当地医院胃镜:食管炎、糜烂性胃炎,HP阳性,2013年5月10日、10月9日胃镜:食管炎、充血性胃炎、十二指肠降部腺瘤切除术后,复查HP阴性。2011年11月15日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功能减退。颈部血管超声:右颈动脉粥样斑块,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双椎动脉走行迂曲。2012年12月26日ECG:下壁心肌缺血。

中医诊断:食管瘅 胃痛

证候诊断:脾胃湿热 瘀阻 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食管炎 糜烂性胃炎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单位:克):

红藤30, 三棱10,莪术10,三七6,公英30,败酱草30, 厚朴10, 枳实10,黄连8,吴茱萸4,海螵蛸20,浙贝10,瓦楞子20,元胡10,24剂颗粒,日一剂。

二诊:2013年11月20日:药后症减,大便粘减轻,便色转黄,基本成形,胸骨后烧灼感显减,仍略有疼痛,胃脘部烧灼感减轻,但饭后仍有烧灼感,略疼痛,多于饭后1-2小时发生,胃胀上顶感减轻,纳可,眠可,有时心悸,无明显活动后胸闷胸痛。舌绛暗,薄黄灰腻苔,右侧明显(垢苔),舌下脉络增粗,粘膜有颗粒,脉弦滑。证治同前,10月23日方去枳实、瓦楞子,公英、败酱草分别加至40克,加肿节风30克,生薏米3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24剂颗粒,日一剂

三诊:2013年12月18日:药后胸骨后疼痛灼热基本消失,胃痛、胃灼热感显减,胃胀减,气上顶感亦减,偶尔进食后胃脘不适,大便粘减,但仍不成形,口腔异味减,心悸胸闷不明显。纳眠可,右肩局部发木发沉如虫行感,左无名指发麻。舌薄黄苔根黄白腻,质略绛,舌下脉网络化,脉沉弦滑。手凉些。证治同前,11月20日方去生薏米,加土鳖虫6克,党参加至15克,24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语:本案患者有3年胸骨后烧灼、疼痛病史,伴胃脘疼痛,烧心、反酸,胃胀,自觉有气上顶感,胃镜显示食管炎、糜烂性胃炎,且HP阳性,结合大便粘腻,口腔异味,舌苔薄黄腻苔,舌下脉络树枝状增粗等征象属于湿热毒瘀阻于胸膈。治疗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方用王老师红藤棱莪煎加减,方中红藤性味苦平,具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三棱、莪术化瘀兼有理气之功,三七性温味辛,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银花、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王老师认为三味药对于HP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海螵蛸、瓦楞子、黄连、吴茱萸、元胡和胃降逆止痛,对症抑酸。二诊诸症减轻,但见舌苔灰腻垢,故加大清热解毒力度,公英、败酱草用量各增至40克,并加生薏米30克清热化湿,肿节风本品味苦、辛,性平,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肿瘤、抑菌,对胃溃疡有一定治疗作用,大剂量有免疫抑制作用,属于辨病用药。丹参加大化瘀力度。因患者年过花甲,大便欠成形,且方中化瘀清热药较多,有耗伤正气之弊,故加党参扶助正气,祛邪而不伤正。服药1月而3年之疾基本缓解。

本案患者虽经西药杀灭HP,但临床症状没有缓解,通过中药的治疗,1个月的时间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甚为满意。说明中药在杀灭HP上可能不及西药快,但通过辨病、辨证治疗,从疾病和病机的各个环节入手,病变和临床症状均可以得到改善,这是西药所望尘莫及的,本案就是一个例证。

论文作者:王洪蓓,指导:王焕禄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王焕禄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论文_王洪蓓,指导:王焕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