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与展望_环境经济学论文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与展望_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最新进展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04)05-0027-05

1 引言

环境经济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开始组织人力研究。1981年召开了“环境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论环境经济》一书。此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及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涌现出一批环境经济学专家,并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污染损失计量、环境经济模型建立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有很多专著问世,例如:《生态经济学概论》(姜学民,1985)、《生态经济学》(马传栋,1986)、《资源核算论》(李金昌,1991)、《实用环境经济学》(张兰生等,1992)、《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1999)、《环境经济学》(王玉庆,2802)等。

目前,国内有很多科研院校作为一个群体,专门从事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并主持了许多环境经济领域的国家科研项目。中国环境规划院、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批专家已多年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工作,在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价值核算、环境投融资、环境与贸易、环境经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出版了许多专著。90年代末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环境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为加快环境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涉及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等内容。在中国环境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近20年环境经济学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 最新进展

下面主要从环境经济理论、环境价值核算、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投融资、循环经济、环境与贸易、国际环境问题经济分析七个领域出发,对环境经济学这些领域的最近10年的进展作一概述。

2.1 环境经济理论

环境经济学构筑理论体系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引入,丰富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扩展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夏光,1999a)。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与中国学者的努力,中国环境经济理论基本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前沿水平(夏光,1999)。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环境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很多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是直接从西方国家引入,如《RFF环境经济学丛书》(克尼斯、马中等,1992)、《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张世秋等译,1993);二是国内学者借鉴利用西方环境经济学理论,如《环境经济学》(王金南,1994)、《环境经济学》(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张象枢等,1998)等。目前,更多的学者把环境经济理论研究转向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实用化的循环经济理论等。

2.2 环境价值核算

环境价值核算是国内外环境经济学界极为关注但未完全解决的课题(王玉庆,2002),环境价值核算正在经历由租到细的阶段。

作为宏观政策方面,建立基于环境价值核算的绿色国民核算是目前国内的热点。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和“真实储蓄率”。北京市党校在“九五”期间完成了《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并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了核算。在2001年,王树林的著作《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国家环保总局与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由中国环境规划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在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初步提出了有关污染损失的计量方法。很多学者在该领域开展过一系列的工作,如夏光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等(夏光,2002)。近年来,有学者对区域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计量进行了研究。周悦先等对洛阳市1994年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周悦先等,1999)。胡雁对青岛市区1981~2000年大气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青岛市1998年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计算(胡雁,2003)。另外,阮俊华等对受污染土壤的农业损失评估法进行了探讨(阮俊华等,2002)。世界银行、哈佛大学、未来资源研究所和国内学者合作对全国、北京、沈阳、重庆等环境污染健康损失进行了研究。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2004~2006年期间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调查,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筹划之中。最近,世界银行正在开展《环境成本模型》第二期项目,帮助国家环保总局建立环境污染损失评估系统。

在生态破坏计量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由金鉴明主持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使得对中国生态破坏经济损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于1995年开展了“中国九十年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这一工作致力于计量概念、计量方法、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改进(王玉庆,2002)。1999年,徐嵩龄进行了生态破坏诱发中国水旱灾害程度及计量方面的研究(徐嵩龄,1999)。

各种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目前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学者研究认为直接成本法是计算环境成本的可行方法(王燕祥,2002),并对企业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胡振华,2003),刘金平提出了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刘金平,2003)。

2.3 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1994~1996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世界银行《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及其实施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基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政府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环境税收政策的研究是目前环境政策领域的一个热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于1999年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分别提交了有关建立环境税的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广义环境税和污染产品税两个实施方案。同时,中国也在开展对资源税,消费税等进行改革的研究工作,使中国的税收更加绿色化。2003年10月,中国环境规划院开始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研究”专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将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该课题正在进行中。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不断深化与总量控制的逐步实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在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贵阳六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排污交易政策试点。在中国环境规划院专家帮助下,2002年9月太原市人民政府通过了《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办法》,排污交易在太原市全面开始启动。2002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中美环境合作项目“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的可行性研究”,出版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中国的可行性》一书(王金南等,2002),探讨了在中国施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可行性,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2.4 环境投融资

中国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和政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

2002年,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2002年11月,召开了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国际研讨会,促进了环境投融资机制的研究工作。2003年10月,中外专家共同完成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项目“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中国环境规划院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研究环境投融资分析工具,并在四川省的14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环境投融资研究正在转向投融资工具,如利用市政债券、BOT等加快环境融资(王金南等,2003)。

2.5 循环经济

环境经济研究的另一个新热点就是循环经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办了多次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研讨会,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传播。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进行了国外循环经济法律、方法及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初步构建等的研究,建立了由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三家组成的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一直密切关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国内外发展,在理论、方法学和实践科研工作中及时地扩展了研究领域,加强了循环经济的研究力量(胥树凡,2003)。2003年10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战略与机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战略与机制研究”报告,对循环经济原理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推行循环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推行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2.6 国际贸易与环境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降低,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999年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项目《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研究了绿色壁垒的成因、实质及其对我国贸易发展影响和我国的相关对策。2000年,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环境保护和外贸关系的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国际环保措施对中国外贸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外贸协调发展的机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01年9月完成了《绿色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课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绿色贸易行动计划》的建议。目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在开展“十五”科技攻关《环境服务业国际贸易标准体系研究》。

2.7 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近几年来已广泛开展了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组织了一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全球变化对农业(张金屯,1999)、能源战略(何建坤,2001)、自然资源(张云霞等,2003)、传染病流行(曾四清等,2002)、森林生态系统(刘国华,2001)、土地荒漠化(常影等,2002)、野生动物(彭少麟等,2002)、未来地表径流(游松财等,2002)等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估,对造成的经济影响分析研究较少。最近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如碳税,排放贸易、清洁发展机制等)进行了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GDP的3%~6%。2002年有关部门决定成立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制领导小组,开展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及其支撑性研究项目。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将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同时兼顾对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评估,现已完成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的申报。中国气候变化评估的全部工作预计将在两年内完成,并将编制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公众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五十年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3 展望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1)开展更加实用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与更加全面的环境经济评价研究。对环境经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调整,提高环境经济评价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是环境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开展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价值评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2)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建立中国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加快建立体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设计一套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经济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环境税以及生态补偿政策方面。

(4)研究面向环境基础设施的环境投融资工具。需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投入比例关系,同时,要研究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在环境融资方面,应研究拓宽融资渠道,在融资手段上不断创新,促进环境保护融资渠道多元化。

(5)加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环境也面临来自国外的严重威胁,污染跨国转移已经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同时,为加强对外贸易,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其影响程度也值得深入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4-03-29

标签:;  ;  ;  ;  ;  ;  ;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与展望_环境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