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教育的概念_教育论文

论农村教育的概念_教育论文

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教育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社会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援引莱斯特·B·皮尔逊1969年的研究(《发展中的伙伴》,纽约, 普雷格出版社)认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的人民有22%住在农村。”(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33.)显然, 这是一个大大低估了的数据。19年以后,1991年6 月在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举行了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作为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后续活动,来自世界五大洲的44个国家的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等8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和观察员140多人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开幕式上指出:“各位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具有最重大的意义。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千百万易受损害的人们大多数生活在农村。虽然城市社区面临的问题不可低估,但必须承认正是在农村才存在人的发展方面的最大差别……人的发展的所有主要问题在世界的农村地区都存在。”马约尔纠正了十九年前对农村人口的统计,指出:“农村人口构成世界总人口的58%。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农村人口为67%。在工业国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8%。”因此,马约尔先生强调:“农村教育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工作之一。”(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1.)

从这个背景出发,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了“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农村”这一概念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农村教育”强调的范畴与对象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国际社会为了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乃至实施终身教育,又必须在农村教育上达成共识,以便在研究什么对象、确定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上取得一致。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

“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有特定的含义

人类社会是从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农业,就有农民,就存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农民为基本人口的“农村”(注:(美)·米格代尔认为,在农民社会中,土地和生产占中心的地位。“只有农业生产是主要收入的社区才能称之为农村”。“而大农场是完全不同于农村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因此本书没有探讨它”。参阅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学丛书: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6.23.)。但以这一“农村”概念为依据的“农村教育”是一个含义极其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了整个农业文明时期的教育形态(即古代教育),也包括了今天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教育。这是一种静态的认识。本文研究的“农村”与“农村教育”并非这一含义宽泛的概念。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十八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是继历史上农牧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物质生产部门分离的三大分工后,又一次新的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的产业分工(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2.6-7.21.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

乡村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的经济学含义是,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愈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之这一指标愈小,城乡二元结构就愈不明显;当这比率等于1时,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城乡劳动者的差距只是居住地点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国家因为其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起步时间有先后,过渡期有长短,但都要经历一段农村与城市同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时期(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2.6-7.21.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

乡村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的经济学含义是,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愈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之这一指标愈小,城乡二元结构就愈不明显;当这比率等于1时,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城乡劳动者的差距只是居住地点的差异。)。

城乡二元社会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结构形态。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完成从城乡二元社会向以工业为主体的一元社会结构的转化。其转化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科技投入和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明确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所谓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在英美战争(1812—1814年)后开始工业革命的,当时的工业化率只有6%,城市化率也非常低。到1870年,美国的工业化率为16%, 城市化率已达26%。尔后城市化率一直高于工业化中,到1970年,工业化率为26%,而城市化率达到74%。(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10-12.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

乡村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的经济学含义是,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愈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之这一指标愈小,城乡二元结构就愈不明显;当这比率等于1时,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城乡劳动者的差距只是居住地点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进行调整与变革,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基本上达到了足以维持新增人口和原有人口生计的水平,因此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消化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存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城乡人口之间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差别。这种差别,直到农民在人口中占很小一部分时才消失。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益尔·约翰逊指出:“在美国,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才基本达到教育机会平等”(注:(美)盖尔·约翰逊.中国农村改革的问题.中国国情国力,1998(10).)。

城乡二元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处于发展的不利条件。

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看,也经历着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同的过程。在低收入区内,城市化率已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在人均GNP大于300美元以后,则城市化率明显高于工业化率。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贫困化加剧,城市差异扩大,在它工业化初期相当短的时间内,城市化率已明显高于工业化率,既来不及调整,又无法遏制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盲目流动,则往往形成严重的“城市过度膨胀”,而农村的发展又严重滞后。以中国为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得出结论(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2.6-7.21.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

乡村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的经济学含义是,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愈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之这一指标愈小,城乡二元结构就愈不明显;当这比率等于1时,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城乡劳动者的差距只是居住地点的差异。“内容提要”):基本结论之一——城乡矛盾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这一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表现为城乡居民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城乡社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而我国的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基本结论之二——城乡分割造成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和农村贫困化等多种危害。

对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认识(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63.)。埃及:“农村社会代表着埃及社会的最大部分。埃及将近一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和城市相比,农村仍处于不发达的状态,文盲的比率仍然很高;尽管某些传染病已得到控制,像血吸虫病这样的地方病仍然存在。农村地区也缺乏文化和娱乐活动。”马来西亚:“显然,贫穷和贫困状态是农村社区而非城市社区的重要特征。人们已认识到在农村地区到处可见贫穷现象,问题比在市中心地区尖锐得多。总之,贫穷更属于农村而非城市。”

城乡二元结构较长时期的存在,使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与农村人口基本上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在城乡二元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化的历史进程中,普及与发展教育是这种转化的关键。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初期就以法律手段强制性普及义务教育走过的路证明了一点,韩国、泰国等新兴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走过的道路也证明了这一点。

农村教育界定的要旨

把“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作为农村教育的目标人口,是为了与国际社会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而普及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女童与妇女教育、特殊需要教育等相一致。因为这些教育最大、最困难的主要对象在农村。这就突出了“农村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时代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工作报告》指出:“人类进步中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在世界上的这些地区(指农村),如高婴儿死亡率,缺乏受教育机会,缺乏识字教育,预估寿命短,保健、环卫、饮用水设施不足,以及住房标准低下。按平均估算,农村人口能得到城市人口一半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安全饮用水,以及四分之一的卫生设施。……有文化的人口在工业国占98%,在发展中国家占60%,而最不发达国家则只有37%。……小学生退学率在最不发达国家高达60%,在发展中国家则为39%,而在工业国却只有11%。”(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39.)

因此,把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作为农村教育的目标人口,是为了强调它是发生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农村、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促使农村人口走向现代文明的教育。

把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作为农村教育的目标人口,是为了区别于发达国家(在普及了基础教育以后)主要以农业教育(尤其是农业科技教育)为主要范畴的农村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那一部分教育。它既包括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设在城市里的某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例如今天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及其他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

在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1991年,中国泰安),有几位发达国家的代表集中谈的是农业教育,而并非发展中国家论及的农村基础教育。表明他们国家的“农村教育”与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农村教育”在内涵与外延上是有差异的。

澳大利亚代表说,“在澳大利亚,农村教育已被最广泛地开展于大学、高等教育学院(指高等教育)及高等学校(通常指职业技术学校)——此篇论文中将重点介绍澳大利亚所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一级的培训情况。我个人认为,这一级的学校能直接地满足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农民和生产者的需要。”(澳大利亚北方领土农村学院院长理查德·W ·巴塞特:《澳大利亚的农村职业培训》)

法国代表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农民面临的问题已截然不同,整个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农业仍然是法国农村的重要经济,农民仍然是农村土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但它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乡村人口与从前大不相同,农业劳动人口现已成为少数,农业生产过剩。如果说前一段时期的口号是生产力、专业化和强化生产,那么今后农业的口号将应是多样化、生产质量和延伸发展。”(法国农业与林业部教育与研究总司,发展、研究、农村繁荣与合作司:《农业教育对法国农村发展的贡献》)

日本代表说:“本文(《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将主要论述中等农业教育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还将论述与中等农业教育有关的高等农业教育。”(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教授田岛重雄《战后日本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

农村教育并非发展中国家特有。发达国家有农业,有“农民”,也有“农村”。在它们国家的“农村”,也存在自己的教育需求,但那是在另一个层面讨论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

农村教育的宗旨

一是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口摆脱愚昧与贫困的文化前提。

农村贫困原因是多因素的。但文化落后导致的愚昧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经济的贫穷往往源于文化的贫穷。”这是十几年前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时鲁洁教授对一些贫困乡村的分析。这就需要使农村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需要的范围及其满足的方法因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二是使农村人口获取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在人的发展上的人格标志与政治前提。

人格是从小培养起来的。错过了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就丧失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谓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即心理人格),也可以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而人格教育,则不但包括了对个体良好性格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而且包括了对“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即法律人格)的训练过程。(注:陈敬朴.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12.)而人格的培养是公民教育与公民实践的核心。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提出:“学习如何履行社会职责,这是基础教育应当承担的工作:当务之急是把公民教育作为初级‘政治扫盲’加以开展……以便孩子们结合具体问题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自己的自由怎样受到他人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对学生来说,公民教育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既包括承认价值观,也包括获取知识和学习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在学生成为公民时,教育将是指导他沿着一条艰难的道路行走的永久性指南;在这条道路上他应把行使以公共自由为基础的个人权利同履行对他人及所属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协调起来。”(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7-49.)

三是使农村人口获取创业能力的教育成果,这是农村人口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应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第三本证书,即事业心和开拓技能证书。这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证书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性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注:王一兵.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教育研究, 1990(7).)我们把上述这些能力通称为“创业能力”,把培养这些能力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称之为“创业教育”。通俗地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除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力,即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使之取得学历证书,一定的职业,即进行职业教育,使之取得“工作证书”,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即进行创业教育,使之取得“创业证书”。

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教育是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对国际社会而言,农村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普及基础教育、扫盲教育、女童与妇女教育、特殊需要教育等集中体现的形态。因此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对最迫切需要教育的人口完成政府及国际社会对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教育使命。

二、农村教育的范踌

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

权威性的说法

关于农村教育概念的外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较有权威性的说法有两例:

一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注:胡森,波斯尔思韦特.国际教育学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第七卷.663.):

“农村教育”这一述语通常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即教育计划旨在帮助人们改造他们的生活标准,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有创造性。所以,对“农村教育”下的定义是为农村人口设计的机构与学习设施。提供学习设施可以由国家正规的学校体制,或者学习设施可以按非正规的条件加以组织。(资料来源:胡森、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660页)

二是日本学者提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提出的定义”(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25.)

“农村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所提出的定义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按照这一定义,日本的农村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农村地区兴办的各类和各等学校教育,由文部省管辖。第二类是农村地区的非正规教育(在日本通常称为“社会教育”),亦由文部省管辖。第三类是由农、林、渔业部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资料来源:田岛重雄,在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战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其贡献》1991.6 中国泰安)

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

农村教育涉及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见下表:

农村教育涉及的范畴

对象 任务要求形式

初 儿童、成人(目标人普及基础教育(一级教 公 正

等 口重点:失学者、女育),基本学习需要教

民 规

教 童、残疾人、妇女等) 育,初等劳动技术教育 教 教 非

育育 育 正

普及基础教育(二级教 式

等 青少年

育),基本学习需要教 创 非 教

教 成人 育,中等职业技能教育 业 正 育

教 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 育 教

等 青年 等农业教育,农民高等 育

教 成人 学校)

农村教育是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而且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有主要以农村青年为对象的高等教育。

农村教育是多类型的。除了面广量大的基础教育,还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农村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中国为例,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还需要集中力量普及与巩固义务教育。但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高等教育(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农村的扩展、“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开播农业高等教育专业等)已经迅速发展起来。江苏省原先自学考试重心在城市,农村考生只占全部报考人数的40%,而其中真正的农民只有2 %。今年江苏省为全省县及县以下地区建立了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理论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为4∶6,课程考试分理论知识和实践考核两种,相应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证书、实用证书等,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注:江苏教育导报.1998—11—17.)。

农村教育是多形式的。除了正式教育、正规教育,还有大量的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随着文化与教育的发展,这种非正规教育或非正式教育在农村所占的比例会逐步增大。雅克·哈拉克认为,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分等级、分阶段的“教育系统”,除了包括一般理论学习,还包括各种专门计划和从事职业技术训练的全日制学校。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是一种典型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即家庭、邻里、工作场所或闲暇活动、市场、图书馆及大众传播媒介习得各种态度、 价值观念、 知识和技能。 非正规教育(

non - formal education)是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无论是单独进行的,还是整体活动中一个重要部分,都是为了服务于特定人员,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校外教育”这一术语是非正式教育和非正现教育,而“校内教育”也可兼有非正式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功能或结构。

就整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非正规教育在农村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农村非正规教育计划在整个第三世界国家已实行了几十年,例如多种多样的扫盲运动、农民训练计划、社区发展活动、年轻人的技术培训等等。

标签:;  ;  ;  ;  ;  ;  ;  ;  ;  ;  ;  ;  

论农村教育的概念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