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物价过度上涨的对策与建议_物价水平论文

抑制物价过度上涨的对策与建议_物价水平论文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快论文,物价论文,对策论文,抑制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物价过快上涨原因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导致我国价格快速上涨的内在原因

1.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固有现象,通过经济周期循环往复,不断实现经济活动的均衡。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其间产生的波动,可能会让经济增长付出较大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每次周期都从通货紧缩开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促使GDP增长,最终带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涨。CPI一旦上涨,增速往往更快,即刻会由通货紧缩转变为结构性价格上涨,甚至会转为全面性通货膨胀。

本轮经济周期从2001年开始,在2002年下半年CPI上涨开始加快,2007年底以来,物价水平开始结构性上涨,同时,GDP的增速趋于平缓,并带来下滑的隐忧。因此,抑制物价过快上涨,防止经济进入衰退期,已成为当前政策的重中之重。

2.城镇化加速和人口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支撑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对耕地等资源的大量占用。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制约了粮食供给能力;而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还在扩大。因此,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需矛盾趋于紧张,使目前的物价过快上涨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才达到高峰期。因此,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耕地面积将会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粮食供需矛盾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有可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存在。

3.国际初级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初级及大宗商品供求不断趋紧。一方面,是因为在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走出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意味着对资源的高消耗,使得世界各国对初级及大宗商品的消费总量与世界资源可供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燃料乙醇等替代能源生产,所造成的对粮食产品的大量消耗,引发粮食、石油、有色金属等初级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种价格上涨传导到我国,使本轮价格上涨带有国际输入的特点。

4.货币发行量增多。按照经济学理论,任何通货膨胀最终都源于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今年3月末,我国M[2]达到42.3万亿人民币,是2003年末的1.9倍。贷款余额27.5万亿元,是2000年末的2.77倍,特别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达14.25万亿元,是2000年的9.97倍,已占到M[2]的33.7%,仅今午前3个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就增加了1.41万亿。外汇占款增长过快,成为人民币货币供给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人民币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对物价过快上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我国物价快速上涨的外部冲击

1.次贷危机加剧美元贬值,进而推动全球性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经济增长减速。据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4%左右,远低于去年年底预测的3.1%的水平。而美元贬值可增加美国的净出口,使美国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元贬值还使其还贷水平降低,世界上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遭受一定损失。美元贬值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产品,特别是石油、粮食和黄金等初级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而以欧元或其他硬通货来计值的资源,并没有大幅上涨。由于美元持续贬值,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购买石油、黄金力求资产保值,从而进一步推动石油、黄金等商品价格上涨。这种情况传导到我国,成为物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外部原因。

2.次贷危机引发美国减息,压缩我国货币政策运作空间。为缓解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美联储频频降息。今年4月30日,美联储再次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2%。而我国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已超过4%,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不断扩大,直接引发大量外资流入我国套取利差,并带动人民币汇率走高,这种升值预期也进一步刺激外资流入我国。外资流入过多,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3.次贷危机带来外需下降,导致我国出口减少和失业增加,影响从紧政策的实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有研究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放慢1个百分点,会直接造成我国对美出口下滑5%;同时,美国经济衰退还会影响到其他发达国家,减少其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因此,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可直接导致我国外贸顺差的下降。出口及贸易顺差增速回落,虽然客观上有助于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长,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但如出口下降缓慢,对外汇储备减少的效果就不明显;如下降过快,则对我国出口企业冲击太大,会造成大量失业,我国物价调控政策会受影响。

三、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建议

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以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为主。

(一)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产品供给

一是加大力度转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此次物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要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供应,首先应尽量增加耕地面积。要设法从农村闲置、废弃的居民点用地中挤出一部分作为耕地。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6.57万平方公里,人均占地约222平方米。据推算,到2020年,我国将有1.35亿左右农村人口向外转移,即使考虑到他们在农村还将保留部分生活和居住空间,也可转移出可观的闲置农民居民点用地。可把这部分土地用于复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压力。

二是增加惠农补贴。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推行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和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但由于2002年以来,油、电、煤、水等能源产品以及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价格快速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基本被抵消。今年一季度,部分农资产品价格已居历史最高水平。有专家估算,目前的种粮成本与去年相比提升了15%,但粮价仅上升了6%。很多农民因感到种粮不值,开始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抛荒情况不断出现。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惠农补贴机制,确保补贴的增幅高于农资涨幅,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

(二)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当前为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国家应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如果外部经济波动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增长,内外“双冷”的结果会导致就业压力加大,从而影响从紧货币政策的继续实施。因此,必须不断扩大内需,抵消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要扩大内需,首先应减少税收。据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减少税收能增加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经过调整,已与国际接轨,但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依然偏高。应适当调低营业税,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内需,保证从紧的货币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

(三)灵活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减缓外汇储备增加,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外汇短缺,我国对外汇管制一直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如今外汇储备已达高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金融政策的条件已成熟,近两年出台的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等,也体现了这种政策趋势。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减缓外汇储备增长,从而缓解物价过快上涨压力。而且,从长远看,也为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做好基础工作。当然,在放松对外投资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汇资金进入和流出的均衡监管,重点监督短期投机资金流入,加大对异常和违规外汇资金流入及结汇的检查,强化对跨境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和管理,依法对没有实际交易背景和虚报出口交易额的外汇流入进行查处,防治过多“热钱”的进入,冲击我国的经济,影响价格调控政策的实施。

标签:;  ;  ;  ;  ;  ;  ;  

抑制物价过度上涨的对策与建议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