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计划的出发点、循环和机制_成本费用论文

论财务计划的起点、循环与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起点论文,财务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财务计划不仅对于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抑或企业的关系,确保出资人投资利益的充分、有效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至今财务计划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以企业抑或经营者为出发点构造,不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表现为不能充分反映出资人的要求,难以充分保证出资人要求的实现,财务计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进行财务计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一、财务计划的起点

财务计划的起点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提出财务计划的目标;二是提出什么样的目标;三是以什么为依据提出目标。历史上看,财务计划的起点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

1.以生产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它的特点是:(1)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是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终极地看是国家最高行政当局,但是,就各个具体企业的财务计划目标而言,由于整个计划体制采取按行政归口层层落实计划指标的形式,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就是各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具有行政性、层次性和外部性(即不是企业自身提出)的特点。(2)财务计划目标是实物产量目标和成本降低目标。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是实物型计划经济,宏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是通过实物计划来实现的,因此,在微观或企业也必须按实物计划目标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售价或进价都是国家预先行政确定的,企业不能改变产品或劳务的单位价值,只能改变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总量,而这是由产品或劳务的实物数量决定的。由此,国家则向企业提出完成实物数量的最低目标,企业也只能在这一最低目标的基础上争取超量完成目标。除了实物产量的多少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努力外,实物耗量的多少也取决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购进价格是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改变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消耗的实物数量。由于国家向企业

提出了成本降低的最低目标,所以企业必须在这一最低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上述两个目标确定的结果,相应会形成当期计划利润。可以说利润是计划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前提。(3)财务计划目标提出的依据是国家当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国家提出当年宏观经济的总目标,并通过计划分解落实到国家各部门、各层次,最终贯彻在企业的各项计划之中。尽管国家的宏观计划是实物量计划,但由于价格是事先确定的,企业可以直接以实物量计划转换成价值量计划,相应形成财务计划体系。可见,财务计划是以国家计划(或上级主管部门计划)和实物计划为依据编制的,整个财务计划是一个被动计划。

2.以销售(或市场)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它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所实行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1)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是企业。随着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进程,政府不再给企业直接下达生产经营计划,财务计划目标的提出主体是企业或经营者自身,这就使财务计划制定主体与财务计划目标的提出主体合二为一。在以销售(或市场)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下,财务计划目标的提出主体具有微观性、经济性和内部性的特点。(2)财务计划目标是销售额目标。在以销售(或市场)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下,通常按“销售量×(售价-成本价)=利润”的公式编制财务计划,尤其是编制盈利计划,这里,每个企业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中实现的价值份额是整个财务计划的出发点。企业必须面对市场,不仅要预计销售量,而且要预计销售价。没有一定的销售量份额和能抵偿成本并有盈余的销售价格,企业就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和持续发展,销售往往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在企业编制财务计划的实践中,也常常出现以利润作为目标的情况,但是,这种利润目标一旦与市场可能实现的销售情况难以一致时,利润目标不得不被修正而服从销售的可能性,利润仍然不是起点而是结果。在以销售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下,企业也要制定

成本降低计划,这一计划不仅涉及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和有效的管理组织以降低物耗数量,也涉及如何通过合理选择进货方式和渠道以降低物耗单位成本。不过,这种成本降低计划一般是从成本自身出发的,它并不是以利润目标为基准确定成本降低的数量和价值额,成本自身就是计划的起点,利润相对于成本只是成本降低的必然结果。(3)财务计划目标提出的依据是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一旦企业面向市场经营,企业销售额的大小就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一个企业销售额的最终份额还取决于其竞争力及其由此决定的市场份额。总之,面对市场,以销售实现为起点是这种财务计划模式的特点。

3.以利润(或出资者权益)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随着产权主体的明晰化,以及出资人对经营者约束的强化,以利润(或出资者权益)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将被最终确立。它的特点是:(1)提出财务计划目标的主体是出资人。从理论上讲,任何出资人投出资本都有其风险偏好及其相应的报酬预期,否则投资将失去目的,在两权分清后,出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报酬预期是通过经营者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成果得以体现的,只有当经营者按照出资人的意愿经营并实现其预计报酬时,经营者才会被聘用或续聘。不难看出,出资人是两权分离企业财务计划目标的提出者,这不仅反映了出资人进行投资的目的,也体现了出资人的基本权益以及对经营者的约束,同时,也表明了经营者对出资人的责任,经营者的基本职责就是通过面对市场,参与竞争,以实现出资人的投资报酬预计。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抑或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从事经营,而且要面对出资人承担责任。出资人作为企业财务计划目标的提出者经历了一个直接提出主体向间接提出主体的转换过程。在采取直接实物投资的场合,出资人直接给经营者提出应达到的投资回报率;在采取间接证券投资的场合,出资人通过对证券的买卖间接限制经营者必须达到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当低于该回报率

时,将证券出售;当高于该回报率时,则长期持有。在以利润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模式下,财务计划目标提出主体具有微观性、经营性和外部性的特点。(2)财务计划目标是利润(或出资者权益)。这里利润是指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从长期观点看,出资人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表现为企业的市场价值(或股份)最大化。但就每一个财务计划期而言,则必须是在保证资产质量优良的条件下,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尽可能最大化,如果持续地看,每一期的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净收益最大,则企业的市场份值(或股份)最大。以利润作为财务计划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追求销售额最大、成本费用最低,而且要求尽可能减少资本投入。同时,由于利润作为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就使得利润不再是计划的结果,而是计划的前提;利润不再是追求销售和成本目标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被动性,而是为了追求利润目标,销售和成本必须保持怎样的水平,表现为一种主动性。(3)财务计划目标提出的依据是市场平均利润。任何出资人和企业都必须至少获得平均利润。基于市场经济中存在自然垄断,平均利润就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以平均市场利率为标准的整个自由竞争市场所形成的平均利润;二是以行业垄断为基础所形成的行业平均利润;三是以地区优势或垄断所形成的地区平均利润,该利润表明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差异。理论上讲,任何投资行为都必须取得平均市场利率,否则,人们就会储蓄,而不会把资本投入企业。但就一次具体的投资而言,因投资所处的行业和地区不同,所应达到的投资回报应与相应行业和地区的平均利润一致,抑或为最基本的水准。市场平均利润可以分为实际和预期两种标准,财务计划目标的制定应以实际标准为基础,考虑到计划期的情况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以形成预期标准。随着货币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这种预期逐渐表现为一个投资大众的共同预期过程。结果使得财务计划目标的依据更具市场和客观性的特征。*

二、财务计划的循环

以平均利润为起点的财务计划是两权分离条件下所必须采取的财务计划模式,这种计划表现为一个循环过程,其环节如下:

1.以平均利润为起点确定目标利润。出资人通过预期平均利润确定平均市场利率、或行业平均利润、或地区的相应行业的平均利润,以此为基本依据,经过与经营者的讨价还价(主要是对预期的准确性的判断)最终确定某一企业的预期资本净利润率。以该资本净利润率乘以计划年度的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得到应该实现的目标利润总额。如果当期追加了资本金时,也应按投入时间折算列入所有者权益总额之中。值得说明的是,计划年度所获得的利润不能作为预测期的所有者权益,因为它尚处未分配的盈利状态,是期初资本和追加资本运用的结果,而不是形成当期利润的动因,只有在分配后的利润方可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计算项。在我国不少企业高额负债经营,资本金极少,在确定财务计划目标时,可以采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指标,以息税前利润总额作为目标利润。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编制销售计划。目标利润的实现只能通过市场销售达成,在确定了目标利润的基础上,应通过市场需求预测,制定销售计划,这是由经营者进行的。制定销售计划应满足以下要求:(1)销售计划的制定是以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以及相关的费率不变为前提的,因此,这一计划关键是确定业已经营的产品或商品的市场销量和售价。(2)销售计划应该确保在成本和费率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扩大销量争取价格优势,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3)销售计划一经确定,就应按不变成本和不变费率计算预期可能实现的税后净利或息税前利润,在与目标值比较后,其差额在剔除税收的影响后就是成本和费用应该降低的最小目标值。它意味着企业要达成目标利润不得不降低的成本费用数额。如果编制销售计划的结果是目标利润能够达成,成本费用的降低就不是一个被迫降低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寻求降低的过程。

在确定了目标利润后就转向销售计划,意味着使目标利润转化为一个市场可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成本费用计划就意味着使目标利润转化为一个企业内部管理可实现过程。

3.以内部管理改善为基础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如上所述,编制成本费用计划存在两种可能前提:一是销售计划无法达成目标利润,其差额成为成本费用计划所必须考虑的降低目标,这一目标也称为目标成本费用。实际上,在成本费用计划中,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所降低的成本费用可能大于目标成本费用,但不得低于它。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往往要为达成目标成本费用作出努力。二是销售计划已达成目标利润,这时,成本费用计划就不存在一个目标降低值即目标成本费用。尽管如此,企业仍然必须通过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因此,不断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企业通过编制销售计划和成本费用计划,就可以确定在现有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结构下,预计实现可望达到的利润,将其与目标利润比较,可以得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预计实际利润不能达到目标利润,这意味着企业在现有资产规模和经营结构下,不能达成出资人提出的目标利润,因而应该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改善经营结构以增加利润,相应必然要增加投资;二是预计实际利润能达到目标利润,即使如此,企业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投资机会,首先,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必须把经营结构的调整作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必须要进行投资。其次,在市场需求的变动中,市场上总是存在潜在的投资机会,企业不能坐失良机。因此,企业寻找投资机会也就区分为主动寻找和被迫寻找两种。

4.以寻求潜在的获利机会为基础提出投资计划。在销售计划和成本费用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投资计划,意味着投资计划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是否存在扩大投资而增加销售的潜力,包括在原有经营结构基础上增加投资和扩大经营范围以增加销售;二是企业是否存在扩大投资而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成本费用的降低可能不需要增加投资,也可能要增加投资,后者必然要提出投资计划。

从理论上讲,投资计划无论是通过增加销售,还是通过降低成本,以达到目标利润,都必然要求投资项目所取得的税后净利既补偿目标利润的未实现部分,也应为新增投入资本(不含负债)提供按目标资本利润率计算的利润,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资本净利润率不降低。由于资本利润率是按年计算的,所以,新增投入资本取得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也应按实际投入时间换算为年度利润率,即新增投入资本投入时点至年底的月份数除以12个月,再乘以出资人要求的资本利润率,就是投入资本当年要实现的利润率。值得说明的是,通过投资新增的利润,可能是销售扩大的结果,也可能是成本费用节约的结果。

当投资计划并不能在当年见效时,就应根据资金时间价值的要求,计算整个投资期的平均投资报酬率(年度报酬率),换算成利润额后,加入到计划年度的利润中,一并判断是否达到目标利润。同时,在实际考核经营者业绩时,也应将考核期进行相应延长,或者按不含该投资利润的目标利润进行考核。

5.以寻求现金收支平衡制定筹资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投资计划必然带来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流出。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的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时,企业必然要进行筹资以弥补现金短绌;当企业的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时,企业必然要将多余现金进行投资以避免现金沉淀。不难看出,投资计划有两种:一是企业为确保目标利润实现和寻求投资机会而进行的投资计划,该计划是在现金流量计划之前编制的,所需投资额构成为现金流出的一部分;二是由于现金盈余,企业为防止现金沉淀而将盈余资金投放出去所编制的投资计划,它是在现金流量计划之后编制的,通常是短期投资计划。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趋势看,企业新增投资以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筹资行为的发生,从这个意义来讲,筹资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行为,因而筹资计划的制定也是企业的一种经常性计划活动。尽管如此,企业也会出现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产生净现金流量的现象,这时企业并不需要筹资,因而无需编制筹资计划。

无论企业是否需要对外筹资,伴随销售和成本费用的发生,企业都将不断产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它构成编制现金流量计划的基础。(1)当企业发生现金盈余时,企业应将盈余现金投放出去,所以现金流量计划中只包含投资计划,而不包含筹资计划。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把投资按其资金的来源,分成由追加资本形成的投资;由追加负债形成的投资;由企业内部盈余所形成的投资。凡投资是通过追加资本和负债取得资金来源时,就会产生筹资计划;凡投资是通过企业内部盈余取得资金来源时,就不需要产生筹资计划。并且,正如前述,如果追加资本以投资,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该投资获得的利润不仅要保证追加资本取得的资本净利润率与目标利润一致,而且至少保证企业原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净利润率也达到目标利润的要求;如果追加负债以投资,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该投资在补偿利息支出后所获得的净利润,也至少要保证企业原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净利润率要达到目标利润的要求;如果是内部盈余以投资,则该投资至少要保证企业原投入资本所获得的净利润率要达到目标利润的要求。(2)当企业发生现金短绌时,不论这种短绌是由于追加投资所致,还是经营周转所致,都需要对外筹资,或是资本筹资,或是负债筹资,相应这些筹资

的追加必须保证原投入资本和新投入资本所获净利润率达到目标利润的要求。

现金流量计划是一个把企业的目标利润与筹资或投资计划衔接起来的计划。如果企业各项计划编制的结果是计划利润超出目标利润,则现金流量计划是一个把企业的计划利润与筹资计划或投资计划衔接起来的计划。当企业内部有盈余资金而无需对外筹资时,该计划与投资计划衔接,当企业需外部筹资时则与筹资计划衔接。我们把这种通过现金流量计划而使起点的目标利润或计划利润与终点的投资或筹资计划相衔接的财务计划的内在关系称为财务计划循环,现金流量计划既是循环的终点又是循环的起点。我们可用下图明示如下:

财务计划循环包含着以下内涵:(1)财务计划是一个由若干子计划组成的体系,各子计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顺序关系,不可颠倒。(2)各子计划既是下一计划的起点,又是上一计划的终点,它们在质上表现为一种循序渐进关系,在量上表现为一种因量与变量的依存关系。(3)财务计划是一个过程,它由若干环节组成,只有经过这些环节,财务计划的体系才能形成。(4)财务计划循环过程既是收支流的过程(按权责发生制),也是现金流的过程(按收付实现制),前者形成目标利润,后者形成投资或筹资计划,并通过现金流量计划将两者联结起来。与以前的财务计划比较,财务计划循环有以下实质不同:一是明确了财务计划的起点和终点;二是明确了财务计划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抑或财务计划的内在逻辑;三是明确了财务计划在质上是由收支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组成,而预计资产负债表(或称资产负债计划)是两个计划的必然结果。

三、财务计划的机制作用

在经济学中,计划通常被作为一种机制称为计划机制,它是在宏观调控意义上被运用。在微观企业的管理中也需要计划,尤其是具有综合性的财务计划,这种计划也具有机制作用,它只是在微观企业中发生作用。财务计划以上述循环的形式而存在,其机制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它能把出资人的需要与经营者的经营责任联结起来。透过财务计划循环,我们可以看到目标利润是由出资人提出,而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投资计划、筹资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是经营者根据出资人的目标利润提出的,它表明经营者将以何种方式或途径履行出资人提出的责任目标。它不仅表明经营者能完成出资人的目标利润,而且有着具体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方式。这一方面为出资人确信经营者能履行职责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把出资人的目标利润转化为一个企业的预计实际的经营过程。

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始终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出资人的意愿变成经营者的行为计划,把一个总括的目标变成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人员的具体行动计划,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出资人的目标利润抑或投资回报才能真正实现。通过财务计划循环就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而通过企业内部的预算体系,即将财务计划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人员,就可以解决每二个问题。总之,出资人的目标利润只有转化为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的行动纲领时,其实现才有现实和客观基础。

2.它能把出资人的需要与市场可能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从前而知,在财务计划循环中,销售计划意味着目标利润实现的市场可能性,成本费用计划意味着实现目标利润对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性,而现金流量计划则是意味着实现目标利润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最大利用程度。归结起来,这些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出资人的需要与市场可能和企业内部资源的可利用性是否一致的问题,这就使出资人的目标利润的提出、实现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二是解决了企业外部的市场潜力与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利用问题,这不仅使市场潜力与内部资源都能充分利用,而且使两者能协同利用。

3.它能把企业的现实经营与未来战略发展衔接起来。在财务计划循环中,无论销售计划和成本费用计划能否实现计划期目标利润,企业都必须制定投资计划,企业必须寻找每一个投资机会,既保证现在获利的稳定,又保证未来的稳定发展。通过投资计划必然带来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展和经营结构的改善,它会循序渐进的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转移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而防止企业经营突发性转移和突发性收缩和扩张所造成的不应有损失,甚至中止企业经营。这正是财务计划战略性的根本体现。

4.它能把企业的各项具体经营和理财业务与目标利润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系。整个财务计划循环以目标利润为中心,把企业各项具体经营和理财业务计划连成一体;以目标利润为起点,拓展出其它各项计划,从而使财务计划构成为一个有机体系。财务计划的这种系统性,必然要求经营者进行系统管理,不仅要全面、系统地考虑企业经营和理财的各个方面,而且,也要协同各方面的关系。可以认为财务计划循环是实现企业系统管理的基本形式。

5.财务计划循环过程本身是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过程。通常认为计划具有对计划执行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财务计划也不例外。除此而外,财务计划循环过程也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表现在:(1)当着企业现有的销售和成本费用计划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时,应寻求新的投资计划,在有资本筹资的情况下,新投资项目所获得的资本净利润率一定比原资本的净利润率高。显然,这样的计划具有激励性,它要求企业不断追求一个更高的投资回报。(2)整个财务计划的循环过程都受制于目标利润的约束,紧紧围绕目标利润的实现组织财务计划的制定,是贯穿财务计划循环始终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财务计划的出发点、循环和机制_成本费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