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论文_林青

儿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论文_林青

河南商丘民权妇幼保健院 4768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消化道疾病(腹泻)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有100例,所有患者都接受抗感染、常规抗炎治疗,其中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则配合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治疗;在患儿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通过系统的治疗之后,患儿检查结果显示为脂肪球(+—+++)有21例、白细胞少许有7例,所有患儿大便培育结果不存在致病菌,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组患儿有效率为92%(92/100),对照组患儿有效率为80%(80/100)。两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消化道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血液标本和粪便检测能够提升患儿的腹泻诊断率,在常规感染以及抗炎治疗期间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儿科消化疾病;腹泻;治疗措施;护理方法

小儿体质相对较弱,当手冷或者受热时都可能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特别是容易出现腹泻,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为拉肚子、大便类似于蛋花汤,不存在腥臭味,一天次数可达到10次。[1]该种疾病的发病率仅仅低于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将会给患儿带来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现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消化道疾病(腹泻)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消化道疾病(腹泻)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分别有45例和55例,年龄分布在3到12岁之间,平均为8.5岁;病程为2到12d之间,平均为5.5d。患儿入院之前接受蒙脱石散药物治疗的有8例、伴有感冒的有21例。患儿存在程度不同的发烧、呕吐、大便呈蛋花状等症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5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比、临床症状比较上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患儿在入院治疗之后,选择其血液标本、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粪便标本选择酶联合免疫吸附试验检查以及轮状病毒抗体检查;血液标本则接受血生化和常规监测。需要明确的是在对患儿血液进行抽取时,要能够以准确、快速、轻柔的动作来进行,减少患儿因为哭闹诱发的发热等不良症状。所有患儿都满足全国婴幼儿腹泻诊断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两组患儿都接受抗病菌、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的患儿进行纠正,尽可能维持其酸碱平衡;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利巴韦林药物注射液治疗。[3]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对其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在治疗期间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患儿在接受7d治疗之后,反复检查其血液标本以及粪便标本。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儿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方法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系统的治疗之后,患儿检查结果显示为脂肪球(+—+++)有21例、白细胞少许有7例,所有患儿大便培育结果不存在致病菌,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组患儿有效率为92%(92/100),对照组患儿有效率为80%(80/100)。两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泻作为患儿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周期集中在每年11月到1月,患儿年龄集中在6月到3岁之间,原因为患儿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病率相对较高。[4]患儿一单发病就会导致病情发展严重,经过相关资料分析之后发现,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急躁,伴随高热、鼻涕、呕吐等不良症状;大便次数便多,呈现为蛋花汤样,部分患儿粪便内带有黏液、脓血、不存在腥臭味;再者,病程较久的患儿可能出现精神状态不佳、脱水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最后,结合患者身体体质不同,其病程时间可能延长为15d左右,体质较好、治疗效果明显的患儿在7d左右就可实现痊愈。[5]

秋季腹泻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感染、抗炎作为主要重点,喜炎平注射液运用在治疗细菌性痢疾、支气管炎等疾病中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还能够达到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治疗过程中一般选择该种药物进行小儿腹泻治疗。本文患儿在在接受常规治疗同时,配合使用过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的患儿有效率要高于接受对照组。[6]总之,儿科消化道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血液标本和粪便检测能够提升患儿的腹泻诊断率,在常规感染以及抗炎治疗期间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涂江美.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01:74-76.

[2]王晓芹,全小明,唐丽平,陈晓晴.中西结合护理对小儿腹泻治疗有效性及住院时间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27:2701-2703.

[3]王春红,李文娟,王娴娴.小儿腹泻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7:186-187.

[4]刘岩,姚西坤.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01:24-25.

[5]亓淑萍.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9:57-58.

[6]邓丽华.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9:122-123.

论文作者:林青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儿科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论文_林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