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李崇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李崇

李崇

(西昌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采用CT和MRI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外肠道间质瘤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包括病变形态、大小、部位、CT密度、MRI信号等。结果:在10例患者中共有12个肿块,有3例肿块位于小肠系膜上,有2例肿块位于回盲肠系膜上,有1例位于腹腔大网膜上,有1例位于腹膜后侧,有1例位于盆腔底部骶前间隙,有1例位于盆腔内直肠前间隙,另3例为肿瘤多发病理分别在回盲部肠系膜、直肠前间隙、左侧结肠旁沟系膜位置。结论: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对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通过病变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分析,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诊断;CT检查;MRI检查;临床价值

胃肠道外间质瘤在临床上病例较少,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差【1】。本次研究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腹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效果,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在33-62岁之间。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CT平层扫描和增强扫描,用64排CT机和16CT机开展CT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上3cm开始,在耻骨联合上缘终止,患者扫描前6h常规空腹,在扫描前1-2g饮水800ml,保证小肠充盈,在扫描前0.5h再次饮水300ml,保证十二指肠和胃充盈,在肘前静脉处完成欧苏注射,注射速度空载3-5m/s,层厚设定为5mm。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对横断位进行扫描,开展横断位扫描采用序列为T1W1、T2W2,并采用脂肪抑制序列开展增强扫描,在扫描前静脉注射Gd-DTPA0.1mmol/kg,控制注射速度为3-5m/s,设定参数为层厚6mm,层间距6mm。

1.3临床观察

影像学资料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独立阅片,回顾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大小、部位、CT密度、MRI信号等,对信号周围结构、增强、表现、转移等进行分析,经过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并将影像学检查结论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2结果

在10例患者中共有12个肿块,有3例肿块位于小肠系膜上,有2例肿块位于回盲肠系膜上,有1例位于腹腔大网膜上,有1例位于腹膜后侧,有1例位于盆腔底部骶前间隙,有1例位于盆腔内直肠前间隙,另3例为肿瘤多发病理分别在回盲部肠系膜、直肠前间隙、左侧结肠旁沟系膜位置【2】。5个肿块呈现为分叶状,有4个肿块呈现不规则形状,有3个肿块呈现类圆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肿块的大小不一,肿块最大的在整个左侧腹腔,上到左侧膈肌,下到盆腔,大小约为26cm*20cm*13cm,最小的为3.7cm*3.1cm*3.1cm,肿块边界较清晰,与周围脏器分解不清晰且部分较少。通过CT平层扫描其中9个病灶的密度表现不均匀且大小形状不一,存在低密度囊变,其中有一个肿块可见液气平面。1个病灶呈现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阴影。MRI平层扫描有2例病灶显示信号不均匀,有1个病灶呈现巨大囊性实质性肿块,有1例病灶在T1W1信号下呈现小片状低信号,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病灶发生钙化及坏死。经CT增强扫描可见11个病灶呈现不均匀信号,有1例病灶出现中度均匀强化信号,5个动脉期病灶可见异常强化血管影。有9个肿块推挤到肠道相邻位置,呈现不同程度的移位,有3个肿块与肠道分界不清晰,有1例肿块紧密贴近在膀胱和子宫上,有1例肿块与胃大弯、大网膜、胰尾分界不清,并且病理均无明显腹水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在10例患者中的12个病灶被手术切除,肿块部分存在包膜,在病灶内分隔出现坏死型出血,有3例病灶呈鱼肉样,有2例患者肿瘤与小肠、大网膜粘连,有1例肿块发生小肠系膜、小肠肠管发生侵及。另有1例肿块与膀胱和子宫相粘连,有2例肿块与小肠系膜、大网膜、腹膜、胃结肠韧带发生粟粒状或结节状改变及转移。经显微镜下组织病理细胞学观察,其中8例表现为梭形细胞,2例表现为上皮细胞。肿瘤侵袭程度:高度危险性患者7例,中度危险性患者1例,低度危险性患者2例。

3讨论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组织形体和免疫表达形式与胃肠道间质流行四,多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在肠道壁和内脏浆膜面的一类肿瘤。在临床中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患者较少,多源于肠系膜、网膜、腹膜胡强、隐窝、韧带、皱襞处【3】。本次研究显示的胃肠道外间质瘤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报道的肿瘤细胞表达与其定义性的特征相同。间质瘤没有恶性和良性的界限,所有间质瘤均可看作低度恶性、转移、复发的肿瘤。根据肿瘤的核分裂和大小可作为临床诊断指标,也可应用危险度代替良性或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与胃肠道间质瘤比较消化道出血及肠梗阻更少,并且体积较大,在肿瘤边缘会存在更多的分叶,并且在肿瘤内分叶较少,不存在液平面,与相邻结构和肠管不会受到侵犯,在患者体位发生改变后位置变化较大。肿瘤类型以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类型。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肿块坏死囊变程度较其他发生在区域肿瘤,确诊仅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病理检查,通过CT和MRI检查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对应。

综上所述,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对肿瘤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通过病变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分析,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海洋,汤德,胃肠道外间质瘤的MRI表现及诊断[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21(22):57-58.

[2]朱慧,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疗前沿,2018,10:335-336.

[3]庄玉慧,高克勇,宋敏,等,探究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响诊断在临床上的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6):68-69.

论文作者:李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中CT及MRI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李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