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结直肠腺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姜旭,肖君,韩树堂(通讯作者)

姜旭 肖君 韩树堂(通讯作者)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患者20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18例,试验组患者8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试验组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全切除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EMR组,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下行ESD术对直径大于2cm的结直肠腺瘤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腺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209-0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症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切除效果较为理想,同时还可以取得完整的病变组织,该技术主要是由早期黏膜剥离活检术所发展而来,对于确诊困难的肿瘤、病变等均可采用该项技术进行活检,在消化道腺瘤切除中得到广泛应用[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200例采用EMR、ESD两种不同微创治疗方法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腺瘤患者2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以上;(2)经彻底结肠镜检查排除残留腺瘤;(3)腺瘤直径≥1cm。排除标准:(1)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中临床征象示有转移者;(2)同时患有进展期结直肠癌者。200例患者中男性111例,女89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61.8±10.7)岁;经活检确定为结直肠腺瘤,最小直径为1cm,最大直径3cm;病理分型:绒毛状腺瘤67例,管状腺瘤91例,混合型腺瘤42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EMR治疗术,试验组患者采用ESD治疗术,EMR组患者118例,ESD组患者82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EMR进行治疗,包括使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 EPMR)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ESD进行治疗,对病灶位置和病变范围无法判定清晰者,可借助高频电凝标记法明确目标切除范围[2]。EMR:在腺瘤周围的黏膜下层注入5ml生理盐水,使黏膜下层突起,用圈套器套紧病灶并借助高频电凝来完成切除[3]。ESD: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然后用针刀或钩刀沿病灶黏膜下层逐步剥离,最终完整切除整个病灶[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全切除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应用软件SPSS19.0对本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的比较: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来看,ESD组患者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在经过内镜下微创治疗后随访两年发现,EMR组患者复发39例,复发率33.1%;ESD组患者复发16例,复发率19.5%,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内镜下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病变常用方法包括EMR和ESD。EMR对于2cm以下的病灶尚可完全将其切除,但超过2cm则需通过EPMR分块切除,得到的病灶组织不完整,很大程度上影响病理学诊断精确性。本次观察中有1例发生原位复发,位于横结肠,病灶最大径为1.5cm,提示采用EMR法后未能将病变完全切除。EMR全切率很大程度上受内镜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影响[5]。与EMR相比,ESD较适用于直径2cm以上的病灶,能够将其一次性完全剥离,同时还可以获取完整的病灶病理标本,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完善,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6]。ESD术在肠道早期癌症治疗中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成本,复发率与死亡率。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采用内镜微创治疗术已受到医生与患者的广泛认可[7]。但在手术操作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如其治疗效果受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影响较大,但由于年轻医生临床经验有限,造成腺瘤或是病变部位无法完整切除,导致残留,或是病变复发。在直径2cm以上病变中疗效较好,主要是由于病变较大用EMR不能一次性完全切除,而ESD可以实现一次性切除,降低了患者的复发风险[8-10]。在本组研究中,ESD组患者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虽然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高于EMR组,但其复发率低于EMR组,P<0.05。在术后还需要继续进行内镜随访,观察患者远期治疗效果,监测远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总体来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rian P.Saunders and Zacharias P.Tsiamoulo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large colonic polyps.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13(8):486-496.

[2]Giovanna Margagnoni, Stefano Angeletti, Giancarlo D’Ambra, Cristiano Pagnini,Maurizio.Outcome and risk of recurrence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nic superficial neoplastic.Dig Liver Dis 2015,48(4):399-403.

[3]董权,张宝阳,蔡旭华,袁文斌.环周状预切开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法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2):93-97+169.

[4]张志坚,程树红,刘宇虎,陈孟君,姚福弟,黄妙兴,梁永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3,19(2):195-197..

[5]张其胜,徐建华,高鹏,申玉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治疗结肠表浅肿瘤性病变并发电凝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07):799-801.

[6]刘立晗,吕春华.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09):83.

[7]赵瑞斌,缪林.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21.

[8]励雪颖,许国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4):210-213.

[9]王华秀,练晶晶,陈世耀,周平红,徐美东,钟芸诗,张轶群,陈巍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7):80-84.

[10] J. Seidel1 & E. Färber1 & R. Baumbach1 & W. Cordruwisch1 & U. Böhmler 1 &B. Feyerabend2 & S. Fais .Complication and local recurrence rate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large high-risk colorectal adenomas of ≥3 cm in size.Int J Colorectal Dis 2016,31(3):603-611.

论文作者:姜旭,肖君,韩树堂(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于结直肠腺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姜旭,肖君,韩树堂(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