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思模型和构建模型的创业观前沿分析及未来研究建议_创业论文

创业导向构念测量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研究建议——基于反映型和构成型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导向论文,测量论文,模型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业研究的复兴不仅需要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而且还要求我们清楚地了解研究现状以确保脚下的道路能把我们带往目的地(Hoskisson等,2011)。创业导向是创业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念,但长期以来,关于创业导向的构成维度数量、维度独立性以及测量工具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导致创业导向研究呈现出知识碎片众多但不能很好地累积和融合在一起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创业导向内涵的诠释不统一(张宏云和杨乃定,2010)。笔者曾撰文探讨过创业导向内涵、维度、量表等问题,认为只有统一对创业导向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才能融合相关的知识碎片。但遗憾的是,当时相关研究大多热衷于讨论有关创业导向的因果变量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整合相关知识碎片的重要意义。去年,国际顶尖创业学术期刊《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和管理学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分别在2011年3月和6月刊载Covin和Wales题名为《创业导向测量》(The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以及George题为《创业导向:构念表征分歧后果的理论和经验检验》(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ing Construct Representations)的论文讨论了创业导向内涵问题。这两篇论文的作者和发表他们文章的这两种期刊都堪称创业研究的权威。无独有偶,这两篇论文都详细论述了采用反映型和构成型测量模型测量创业导向的区别。本文将详细分析采用这两种模型测量创业导向的异同点,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探讨创业导向构成维度及其测量问题,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国内学者加入关注创业导向测量问题的行列,以促进创业导向研究深入发展。

二、关于创业导向的学术争论

(一)构成维度数量之争

创业导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目前得到公认的创业导向定义是由Miller在1983年界定的。Miller认为创业型企业应该具备创新性(innovativeness)、风险承担性(risk-taking)和行动超前性(proactiveness)三种特征。Miller的创业导向三维度观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引发了有关其适用性的热烈讨论。

1996年Lumpkin和Dess在Miller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主性”(autonomy)与“竞争积极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两个构成维度,把创业导向的内涵由三个维度扩展为五个维度,并且通过对133家美国企业的调查分析证实了行动超前性和竞争积极性之间的区别(Lumpkin和Dess,2001)。后来,Lumpkin等(2009)从理论上对自主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实证证明了自主性是创业导向构念的另一构成维度。创业导向的五维度观提出以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不同情境下得到了检验。例如,Walter等(2006)采用六个题项③对149家大学衍生企业进行的调查、Chang等(2007)对115家我国台湾主机板企业进行的调查以及Hughes和Morgan(2007)采用211家英国新创企业数据完成的实证研究都支持创业导向的五维度观。

而在另外一些情境下,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并不一定由三个或五个维度构成。例如,Tang等(2008)分别采用我国185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和164家企业的间接数据对创业导向的三维度观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只有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两个构成维度。次年,Niu等(2009)采用我国199家新创企业的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导向由创新性和行动超前性两个维度构成。

关于创业导向维度数量的讨论一直也没有停止过,仍有学者试图从理论层面清晰界定创业导向的内涵,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相关内涵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二)维度独立性之争

除了构成维度数量之外,创业导向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Miller认为创业导向三个维度(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之间呈现共变关系,并且是“维度共变观”的代表人物;而Lumpkin和Dess则认为,根据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创业导向各维度之间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并且各维度相互独立。“维度共变观”和“维度独立观”的提出引发了创业导向维度独立性之争(张宏云和杨乃定,2010)。许多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或实证检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些研究结论(如Covin和Slevin,1989;Wiklund,1999;Madsen,2007)支持“维度共变观”,而另一些(如Kreiser等,2002;Moreno和Casillas,2008)则支持“维度独立观”,但论战双方迄今仍未达成共识。

以上各方的论据大多来自于实证研究的统计结果,由数据推导出的结论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论。因此,有学者开始转变思路,从理论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宏云和杨乃定(2010)从分析各方论点的理论渊源入手,认为维度独立性之争的根源就在于论争双方对创业导向内涵的不同理解。George(2011)进一步指出用反映型模型和构成型模型①测量的创业导向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且明确了当前创业导向更适合采用反映型模型。因为在该模型下维度的数量对创业导向构念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量表构成之争

创业导向量表开发工作已历时30多年,但学者们仍未就一些相关问题达成共识。首先,“三维观”和“五维观”导致了三维度和五维度两种量表。总体来说,三维度量表发展的传承性比较清晰。而五维观刚提出时量表开发工作并没能及时跟进,虽然许多学者随后认真探讨了两个新增维度的量表开发和测量问题,但迄今仍未开发出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量表(张宏云等,2011)。其次,从量表的形式看,总体测量和累加测量哪种形式更加合适的问题仍悬而未决。如果采取总体测量(global measures)形式,那么,量表的每个题项都得直接测量创业导向构念本身;如果采用累加测量(summated measures)形式,那么就得针对构念的各个构成维度设计题项,各维度测量结果的累加结果才能代表构念,即这里的创业导向。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累加测量法来测量创业导向。例如,Khandwalla在1977年开发的第一套创业导向量表采用总体测量方法用一个题项测量创业方式(entrepreneurial mode)在风险承担性、灵活性(flexibility)、管理集权度(centralization)三方面的特征。1985年,Ginsberg在Khandwalla量表的基础上使用五个题项测量了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三个维度。Covin和Slevin(1989)进一步发展了Ginsberg的量表,分别用三个题项来测量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笔者对1977年至今的89篇创业导向量表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有85篇采用了累加形式②。这也许是因为创业导向量表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累加形式,后续相关研究大多满足于对既有量表进行修正。累加式量表在创业导向实证研究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如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方便,适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等等。使用累加式量表的前提假设是相关构念各构成维度具有相同的权重,但有学者认为创业导向各维度对构念的贡献度各不相同。例如,Covin和Miles(1999)就认为创新性在创业导向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维度权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创业导向,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反映型模型与构成型模型特点分析

长期以来,管理学者大多根据实证标准来建立并验证测量模型,如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效度分析等统计结果来判断模型的优劣(Coltman等,2008)。Borsboom等(2003)认为,对模型的选择应该取决于潜构念的本质诉求。Diamantopoulos(2005)进一步指出,理论标准和实证标准同等重要,应该根据理论标准来建立测量模型,采用实证标准来验证测量模型。反映型模型和构成型模型是基于理论标准的测量模型,这对模型为区分构念本质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型来区分和规范创业导向的内涵界定。

创业导向是一个多维度构念,也是一个潜构念(latent construct)。从层级关系来看,创业导向的各构成维度属于第一层级,创业导向比其各构成维度高一层级,属于第二层级。如果采用反映型模型,并且当创业导向的内涵通过其构成维度来反映,创业导向的变化导致各构成维度发生变化时,那么,这种反映型模型可被称为反映型二阶模型(reflective second-order model);如果采用构成型模型,并且当创业导向由各维度线性组合而成,其中一个维度的变化就会导致创业导向构念发生变化时,那么,这种构成型模型可被称为构成型二阶模型(formative second-order model)。用不同模型定义的创业导向内涵不同。笔者通过分析165篇创业导向实证研究的文献发现:一些研究(如Covin和Slevin,1989;Kreiser等,2002;Stam和Elfring,2008)采用了反映型二阶模型;另一些研究(如Lumpkin和Dess,1996;Hughes和Morgan,2007)采用了构成型二阶模型;还有一些研究在理论分析部分使用了构成型二阶模型,而在实证过程中却使用了反映型二阶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用实证结果去解释研究假设往往会得出不可信的结论。表1对两种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创业导向反映型二阶模型特点分析

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二阶指标是一阶指标的公因子,因此,这种模型也被称为因子模型(factor model)(Law和Wong,1999)。创业导向反映型二阶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业导向构念的变化会导致各构成维度发生变化。反映型二阶模型的结构路径是由创业导向通往各个维度,以三维度为例,其理论含义是创业导向的变化导致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创业导向是一个潜变量,它的变化通过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的变化表现出来。这与Covin和Slevin(1991)提出的观点一致,他们俩认为创业导向是由其各维度变化来体现的一种整体战略姿态(overall strategic posture)。

第二,各构成维度之间必须高度相关。一般来说,观察方差(observed variance)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针对所有元素的公共方差(common variance)、针对一些元素的组内方差(group variance)、针对个别元素或结构的特定方差(specific variance)和随机方差(random variance)(MacKenzie等,2005)。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用来表征多维构念的只有公共方差,其他三种方差被认为是误差方差(error variance),误差方差出现在一阶指标层面(Law和Wong,1999)。创业导向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是由各构成维度的公共方差来表征的,各构成维度之间必须具有高度相关性,才能产生一个更高阶的公共因子。因此,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的共同变化导致创业导向的变化,一个或两个构成维度的变化被认为是误差,不会引起创业导向构念发生变化。

第三,维度数量不会对创业导向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一阶指标之间可以互换,各构成维度对创业导向的贡献度相同(MacKenzie等,2005)。对于创业导向这个构念来说,影响创业导向的是所有构成维度的公共方差,而构成维度的具体数量不会对公共方差产生决定性影响(George,2011)。因此,创业导向的维度数量之争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当然增加维度的个数可能会提高测量信度。综上所述,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创业导向既可以采用三维度结构,也可以采用五维度结构,但从测量角度看,五维度结构信度更高。

第四,各构成维度具有相同的因果变量。反映型二阶模型的每个一阶指标应该具有相同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但现有研究时常会得出创业导向的不同构成维度对结果变量影响作用不同的结论。例如,Pearce(2009)以250家非营利性宗教组织为调查对象验证了创业导向与绩效总体正相关,但不同维度对绩效的作用效果不同;Awang等(2009)关于210家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以及Lee等(2009)关于137家日本中小餐馆的实证研究都得出了创业导向不同维度的绩效效应各不相同的结论。究其原因,这些实证研究都采取了单独考察各构成维度与绩效关系的方法,因此,独立维度失去了公共特性,就不能代表构念。在用反映型二阶模型考察创业导向与结果变量的关系时,只有公共方差被纳入模型;而单独分析某个构成维度与结果变量的关系时,除误差方差外的组内方差和特定方差都被纳入了模型,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综上所述,在用反映型二阶模型考察创业导向与其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各构成维度的公共方差,而单独考察某个维度会改变其作为一阶指标的属性,并且会超出构念的范畴。

(二)创业导向构成型二阶模型特点分析

构成型模型是指各构成维度组合构成一个更高阶的构念,因此也被称为组合模型(composite model)(Coltman等,2008)。创业导向构成型二阶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维度数量对定义创业导向的内涵意义重大。构成型二阶模型的结构路径是由一阶指标指向二阶指标,各一阶指标共同表征潜变量的含义(MacKenzie等,2005)。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各构成维度组合决定创业导向的内涵,即其中一个构成维度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创业导向的内涵发生变化。构成型二阶模型要求决定潜变量的所有一阶变量都应包括在模型中,某个构成维度的缺失会导致潜变量部分特征的缺失(Bollen和Lennox,1991)。因此,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构念(创业导向)的构成维度数量非常重要。

第二,创业导向各构成维度之间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用来表征多维构念的有公共方差、组内方差和特定方差,而误差方差则出现在二阶潜变量层面。构成型二阶模型不要求各构成维度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MacKenzie等,2005)。因此,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创业导向各构成维度之间既可以是共变关系,也可以相互独立。

第三,各构成维度可以具有不同的因果变量。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创业导向是其各构成维度的组合,每个维度只代表创业导向的部分特征,彼此不可以相互替代。因果变量与创业导向的关系其实是其与一个或多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果只从二阶潜变量的层面考察因果关系,而忽略一阶指标层面的不同作用,那么就会得出不准确的研究结论。因此,在用构成型二阶模型考察创业导向的前因和结果变量时,应该分别考察创业导向与其各构成维度的因果关系。

第四,累加式量表不适合构成型二阶模型。构成型二阶模型的误差项表示各构成维度不能完全解释创业导向的部分,但使用累加式量表无法运用统计方法来估计维度缺失造成的误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改变测量层面,测量题项直接针对创业导向,而不是其构成维度,即采用总体式测量量表(George,2011)。在现有文献中,使用总体测量法编制创业导向量表的文献为数甚少。在笔者搜索到的40篇创业导向量表修正文献中,只有Morris和Paul(1987)是例外,他们不仅采用一个包含13个题项的累加式量表来反映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三个维度的特征,而且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题项总体评价创业导向水平。实际上,他俩同时采用了累加和总体两种测量方法。总体而言,创业导向构成型模型更适合采用总体测量法。

四、采用两种不同模型界定的创业导向内涵比较

以上分析了用两种不同模型界定创业导向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型表征的创业导向内涵完全不同。在这两种不同的模型中,创业导向的构成维度数量、维度独立性和量表结构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因此,要解决创业导向的学术争论首先要明确在哪一种模型下展开讨论。那么,创业导向的内涵诠释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模型呢?Coltman等(2008)指出,在选择反映型或构成型模型来界定一个构念的内涵时,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构念的本质;二是构念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三是指标的特点。表2列示了根据理论标准和实证标准评价这两种模型的方法。下文将在创业导向框架下对这两种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一)反映型模型更符合创业导向构念的本质

Miller在1983年对创业导向进行了如下定义:“创业型企业是指那些参与产品或市场创新,承担风险性投资,最先采取创新行动的企业”。可以看出,Miller认为创业型企业应该同时具备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三个特征。Covin和Slevin(1989)进一步指出:“保守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规避风险、不愿创新、行动滞后”。创业型和保守型是创业导向水平较高和较低情况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对创业导向内涵的界定本质上都是一种反映型构念(reflective construct)。2011年George在对这两种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以后也提出了“创业导向应该采用反映型二阶模型来表征”的观点。Covin和Wales(2011)进一步指出,创业导向作为一种组织创业过程是一种现实存在,其存在性无可争议,不受选择何种测量模型的影响。但Wilcox等(2008)认为,在学术研究中,选择不同的测量模型会对研究结论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反映型模型比构成型模型更具优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业导向作为一种整体战略姿态是一个不可观测变量,旨在表征企业的创业行为倾向,其内涵比我们目前所知的构成维度更为广泛。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动超前性只反映了创业导向的三个关键维度,并不能完全定义创业导向的现实存在。因此,本文认为反映型二阶模型更符合创业导向构念的本质。

(二)构成型模型的效度和误差不易估计

首先,构成型模型的效度很难估计。为了识别构成型模型,必须在模型中引入至少两个结果变量。如果引入不同的结果变量,那么就要用不同的指标来定义潜变量,因此会影响测量效度,而构成型模型的效度水平只能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评价。与之相比,虽然反映型模型也可能存在效度问题,但可通过各种效度计算方法来了解测量工具能够反映构念内涵的程度。其次,构成型模型的误差很难估计。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误差项可以通过计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即采用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来反映。但在构成型二阶模型中,由于各指标所反映的内涵不一致,量表误差项的测量就不宜采用这种方法(Bollen和Lennox,1991)。

(三)反映型模型更适合成熟的统计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关系常用的分析方法。笔者对165篇企业层面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67%的文献采用了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正是由于反映型模型要求指标之间高度相关,因此,多年来创业导向测量主要采用累加式量表。而构成型模型并不要求指标之间必须存在相关性,因此,这种模型不适合采用回归分析方法。Short等(2009)认为可用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法(computer-aided text analysis)来分析由构成型模型定义的创业导向,但该方法在创业导向实证研究中的有效性还有待验证。

(四)构成型模型不易解释创业导向与因果变量的关系

讨论各种前因和结果变量是创业导向实证研究的重要环节。在反映型模型中,各一阶指标具有相同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因此,各构成维度和创业导向的因果变量是一致的,即创业导向构念所反映的特征是统一的。但在构成型模型中,不同构成维度与因果变量的关系不同,创业导向构念从整体上没有统一的特征。在这种模型中,关于因果变量的讨论实质上是考察各独立维度与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创业导向作为高阶潜变量的存在价值也就受到了质疑。

(五)反映型模型的测量误差风险小于构成型模型

反映型模型的测量误差存在于一阶指标层面,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来识别和消除。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只有各指标的公共因子被纳入模型,测量误差部分被自动消除(Coltman等,2008)。与之不同的是,构成型模型的测量误差存在于二阶潜变量层面,测量误差主要来自于没有纳入模型的指标。这种误差无法测量,只能凭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去判断。如果创业导向的维度构成不完整,在测量过程中缺失的部分特征会进入误差项,最终影响统计结果并导致研究结论不可信。因此,从测量误差的识别、估计和避免等方面看,反映型模型更易操作。

五、结论与建议

对创业导向构念内涵界定不清,是阻碍创业导向研究知识碎片积累和融合的重要障碍之一。本文以破解创业导向研究三方面的学术争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创业导向的内涵,比较分析了运用反映型模型和构成型模型来界定创业导向内涵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本文认为在创业导向研究的现阶段,反映型模型比构成型模型更符合创业导向的本质特点,前者较易测量,比较适用成熟的统计方法,而且误差风险也比较小。因此,采用反映型二阶模型来界定创业导向的内涵比较合理。如果采用反映型二阶模型,那么,有关创业导向研究的三方面学术争论也就有了相对清晰的答案:

首先,关于维度数量之争,本文认为维度数量差异对创业导向影响不大,但从测量的角度看,五维度结构信度更高;现有研究对创业导向的测量大多采用三维度结构,五维度结构目前还没有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测量工具。因此,后续研究可在Lumpkin等(1996、2001和2009)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创业导向五个维度的测量工具。

其次,关于维度独立性之争,本文认为各构成维度之间应该高度相关,也就是说笔者支持“维度共变观”。后续研究在讨论创业导向的因果变量时应该更加关注各构成维度公共方差的表征,即在反映型二阶模型中,创业导向与其各构成维度的因果变量应该是相同的。当然,后续研究也可分别考察各构成维度与因果变量的关系,但要明确分析层次。例如,Avlonities和Salavou(2007)在探讨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时用行动超前性和风险承担性两个维度来表征创业导向,并分析其对创新性和绩效的影响。可见,他俩没有分清创业导向与其各构成维度的关系。

再次,后续研究应该注意概念模型与测量模型相一致。如果采用反映型二阶模型,那么就应该选用累加式量表。虽然根据理论标准,累加式量表的指标可以互换,增加或减少指标并不会影响创业导向的内涵,但根据实证标准,指标的变化会引起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变化。因此,后续研究在修正创业导向累加式量表时,应该充分说明修正的理论根据、适用情境和量表整体的测量特征(psychometric properties),以促进创业导向量表开发知识的积累。

最后,虽然本文认为用反映型二阶模型来定义创业导向比较合理,但并不否认用构成型二阶模型来定义创业导向的做法,只是提请注意不同模型定义的创业导向内涵不同,因此不应包含在同一构念中。例如,后续研究可以使用“反映型创业导向”构念和“构成型创业导向”构念,但应对这两个构念加以区分。只有在清晰界定创业导向内涵的前提下,才可能解决关于创业导向研究的各种争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续研究无论采用哪种模型,都必须保持分析的一致性:如果在理论分析阶段采用反映型模型建立研究假设,那么,实证研究选用的量表必须与理论分析相匹配;反之亦然。另外,在借鉴和引用现有研究成果时,应该引用那些采用相同模型的研究结论。

众多研究表明,提高创业导向水平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因此,管理者应该掌握提高创业导向水平的方法。如果创业导向是一个构成型构念,那么可以通过提高其构成维度的水平来提高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最擅长的方式,如加强创新或承担更大的风险,或者同时双管齐下。但是,如果创业导向是反映型构念,那么,企业必须同时提高创业导向各构成维度的水平,只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维度的水平,无法提高企业的创业导向水平。

①关于“reflective model”和“formative model”,目前国内有不同的中译名,本文采用贾跃千和宝贡敏(2009)的中译名。关于两种模型在研究方法与范式上的具体差异可参阅贾跃千和宝贡敏发表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5期上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构成型测量模型研究前沿探析》。本文用这两种模型来定义创业导向的内涵。

②笔者以“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为关键词对ProQest、EBSCO、Emerald、Elsevier Science Direct、Google Scholar五个数据库或搜索引擎进行了搜索,共检索到从1972年至今的204篇创业导向研究文献。其中,165篇是企业层面的创业导向实证研究,89篇开发或修正了创业导向量表。

③这六个题项分别是:(1)创业是组织的核心原则;(2)组织成员非常活跃;(3)创新是组织的第一要务;(4)组织成员愿意承担风险;(5)不断进取的意愿是组织的共同基础;(6)组织成员渴望组织能始终引领市场。采用李克特七分法打分,用累加式量表来反映创业导向的五维度特征。在量表检验过程中,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剔除了其中的一个题项,修正后量表信度和效度表现良好,验证了五维度结构的合理性。

标签:;  ;  ;  ;  ;  ;  ;  ;  ;  ;  ;  ;  ;  ;  ;  

基于反思模型和构建模型的创业观前沿分析及未来研究建议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