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论文_刀文忠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论文_刀文忠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甘庄中学 653308

据统计,我国有近98%的师生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应试,具体来讲指中考和高考,对当前语文教学模式感到满意的师生人群比例仅为36%,在对北京35所初中学校的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采访中发现,有68%的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背后所反映的寓意、涵义、情感等不知或部分不知。这就说明当前语文教学模式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

一、语文教学模式发展简史及问题

1.我国语文教学模式发展简史

我国最早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模式,主张老师启发,学生领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领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还要配合因人施教。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延续了这一教学模式。

到了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最具影响力的应是凯洛夫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步骤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个环节”,即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雏型。

改革开放后,一些有思想、有经验的教育家又探索了一些新模式,主要有:魏书生模式,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学能力,抓住育人这一关键教语文,具体的操作有阅读文章的“四遍八步法”;宁鸿彬模式,科班出身的宁鸿彬在四十多年的教学中,从具体的教学方法到课堂教学结构,从语文教学艺术到语文教育观念,走出了一条“多快好省”的教改之路。其主要经验有“卡片辅导教学法”、“常规训练教学法”、“文言文四行对译法”等;点拨教学模式,蔡澄清先生提出的“语文点拨教学法”,其“点拨法”包括10种基本方式(暗示引发、引路入境、辐射延伸、逆转爆破、抽换比较、纲要信号、激疑促思、再造想象、“挑拨”争鸣、举隅推导)和5种基本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知识上的综合力、组织上的凝聚力、思考上的催生力、争议时的拨乱力)。

2.存在的问题

上述简要介绍了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各模式都有利弊,虽然后期部分教育学家也都对其做了探索改进,但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重知识,轻人本。只关注知识上是否正确以及教学进度是否能够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如在还剩下两分钟的时候,教师令学生讨论“为何李密辞不赴命还能保住性命”,然而讨论刚开始10秒钟即被教师打断,匆匆忙忙地令学生发表看法,这个环节遂流于形式。

(2)重结论,轻过程。只关注结论,而忽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教师讲授《陈情表》第一段,先将其内容分为“年幼失怙”、“幼年孤弱”、“家门衰微”、“祖母婴疾”四个部分,然后提问:“一个正常的人看了这些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原问如此。“正常”一词需商榷)学生回答:“同情。”“同情”只是一个基本的结论,它的得出是建立在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这个最关键的过程被教师包办了,学生思维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就无从谈起。

(3)关注全体不够。课改最根本的一点变化是对“人”的重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虽然近似口号,却包含着朴素的真理,即所谓“人是目的”。同时如何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和效度也是语文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多数老师经常提问的往往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虽然也想让全员参与,但苦于没有对策,觉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建议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要匆忙提问,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把他们的观点写出来(有些老师给学生时间思考,但是学生是否真在思考,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确,思考时受到哪些阻碍需要老师予以帮助,因为无从观察,所以无法真正掌控),便于教师了解、督促、帮助学生。实践证明,这样坚持一个月可初见成效。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学生初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决不能心急,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进度把所有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都包办代替。须知教师勤快一分,学生的能力就减十分。“好学生是学出来的”早已被教育教学实践所证实,这样说并不是抹煞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导”,仿佛牧牛,牧童的任务是要把牛领到那片青草地上,而再鲜美的草也还是要牛自己来吃的。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请大家仔细思考“还”的含义。

(4)亲近文本做得不够。主要表现为读的次数少,读的方式单一,读的目的和效果模糊不清。

(5)教学模式刻板,教学结构不合理。在教学模式上,老师们基本上还沿用五十年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中提出来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对应的是“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其优点是利于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流畅,但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效率不高。有部分老师采用了相反的教学结构,即“学生中心”,其优点是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高,但课堂零散、缓慢。同时,在模块教学中采用这两种教学结构有一个相同的弊病——前者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到、讲透,后者一味探究——都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6)学科及学科内模块定位不准。从听到的几节文言教学课来看,对文言教学的目标、规律、特点不能清楚地把握,在教学实施上缺乏足够的深度和效度。比如《课标》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什么样的文言文算“浅易”?怎样才算“读懂”?实词和虚词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掌握?“词类活用”和各种常见文言句式讲到什么程度?翻译上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稳定的控制。建议教师在做文言教学前,先用几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弄清楚如下问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文言学习的要领;翻译的基本方法等。

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探索

正是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所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不平衡的道路上前进,一方面是大力抓应试不放松,考试和升学率年年上升;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一直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一些下滑的情况。在语文的教学中,在大背景下,我们在抓考试和升学不放的同时,应该改进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发挥其应有功能,同时达到育人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教育模式的改进中,坚持的原则

应试与育人相结合。应试必然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偏离应试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达到育人的目的。

过程与结果同重要。既要注重教学的结果,也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因为教学过程也可以产生效果,达到某种目的,同时对过程透彻理解,可以帮助对结果的理解。

课内与课外相统筹。既要搞好课堂的教学,也要做好课后,乃至学生生活上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教能力。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适应。既要遵循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安排,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要继承良好的教学模式,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2.教学模式改进的方式

调研法。通过对教学记录、档案、教学观摩、人物访谈等的调查,收取信息,通过研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进。例如通过课堂观摩,找出教师上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

目标差距法。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层层分解,对照目前教学现状,找出当中存在的差距,根据差距找出其中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改进。

头脑风暴法。聘请专家成员,组成专家小组,一般5-7人为宜,针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各抒己见,没有限定,发散思维,集思广益,提出良好方案,并对其中可行的进行采纳。

案例比较法。通过横向(各学校、各组织、各地区)、纵向(时间)上对于教学模式案例的比较,找出成功的案例,或者通过对比发现利弊,并加以改进和推广运用,达到良好效果。

模式导入法。外派教师到先进地区参与进修学习,或邀请先进组织或个人亲临指导,针对实际情况,导入先进教学模式,加以推广运用。

3.教学模式案例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4.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

(2)教师是指导者,在学生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介入两次:

①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②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

(3)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作评价。

学生第一次独立自学,收集资料,质疑注悟。教师介入对学生自学成果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学习处理信息,生成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深入注悟,探究交流。学生第二次独立学习,解决疑问,整理成果, 制成学案,教师批阅学案,网上发布。

5.语文课外创新式阅读活动

毋庸赘言,读书是人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学习意义上的扩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性情的陶冶,思想的进步,除了得益于课堂的学习外,与课外阅读储备息息相关。因此,创新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责无旁贷。

(1)建设班级图书角。

学生书包有课外书,家里也应有课外书,教室更应有课外书。多渠道筹集学生课外读物,建设丰富的教室图书角。

(2)培养良好的读书态度和习惯。

良好习惯源于对某种对象长期的好感,从而持有长久稳定的动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伊始阶段,教师要导读,如通过讲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刺激读书诱因,布置任务,由任务驱动,适时监督,颁布制度,建立读书评价量规,开展多种读书活动。这样,先让学生尝试读书,品尝读书之乐,再通过多种手段,让他们保持读书的稳定态势,逐步由外律引发为自觉,最终达到有效地课外自主阅读。贵在养成读书习惯,使学生达到如孙中山所说的那样:“我一天不读书,就感觉不能够生活。”以后全班学生会乐此不疲地走上读书道路的。

(3)拓展阅读方式,运用网络、电影等形式进行阅读。

所谓阅读,不仅仅指读书,阅读可以是多样的,浏览网站、观看电影等。而且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好关,选好素材,做好计划,布置好任务,让阅读活动收到成效。

(4)建立读书成长记录。

一是要使学生达到量的积累。读书非一日之功,忌一曝十寒,忌急功近利,来不得浮躁,只有静下心来,抛开身边的烦恼,方能进入读书佳境。课外自主阅读正如人的饮食起居一样,是伴随生命活动而行进的。二是要广泛涉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薄书变厚,点上打井,愈深方能见清泉。鲁迅幼年能背下《纲鉴》,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博览群书,以书为伴,以笔为伍,成就了不少文坛泰斗辉煌一生,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千篇不朽名著,凝聚他们的一生所有思想和灵魂。

三、结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非常重要,但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只要坚持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终究能达到语文教学应试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吕红 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01)。

[2]黄永红 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3]乔晖 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林华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5]高珊 新课标下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21)。

[6]王莉 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

论文作者:刀文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论文_刀文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