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_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_创新教育论文

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知识经济正以蛙跳式速度冲击着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该怎么办?尤其是作为教育宏观大系统基石的基础教育,又该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拟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谈谈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并针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拟提出创新教育思想。

一、知识经济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是决定其参与国际竞争实力强弱的关键,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又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宝贵的动力。各类人才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为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开发,才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在这一长期过程中,基础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思想的启蒙、创新意识的萌芽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等都离不开基础教育。也只有从基础教育抓起,通过形式各异的创新式教育,才能为学生逐步具备这一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目前有很多学者提出: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园地。但面对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不但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同样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对于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的现实来说。诚然,高校在知识创新和应用科研开发、技术攻关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拔尖的创造型人才,同样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不但是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同样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强调基础教育的健康开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二、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

当前基础教育仍然是以考分及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考试的内容大多是书本知识,因而学校教育以传授教材规定的知识为主,采用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填鸭式、灌注式盛行不衰,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大门,培养的是“知识仓库型”甚至“书呆子型”人才。可以说,当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就范式教育。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附加范式,如教材一些不必要的原则、条件的规定、结论等只给出结果而不给过程;其二是教师教法处理的就范式,如经验总结、题目类型归类、解题术等。教师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尽快尽好的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结论规律等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思维出来的,学生看不到教师的思维过程,这种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死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具有生长点的知识。简言之,就范式教育剥夺了给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创新发现的机会。也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据绵阳市教科所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15%的学生根本不想学数学,只因为分数,升学或奉父母之命而学;35%的学生无兴趣学,只是学校排了课才不得不学;45%的学生不知该怎样学,怎样才能把数学学好。不仅在数学上是如此,在其他学科上也是如此。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成功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掌握的是生硬的书本知识而不是活的思想,正如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所说:“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我们这就需要去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就范式教育,这便是下面要谈及的创新式教育。

三、对创新式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创新式教育是相对就范式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课堂教育上,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当前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思维活动的双向暴露过程。作为课堂教学,其根本教学思想就是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把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而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则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同时,为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也应让教师看到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过增元教授采用“参与式”教学,在给出学生一些问题让其独立思考后,总要问一些问题,如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是否合适,还应怎样解决等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就范式教育下教师为什么总喜欢“灌”、“给”,而不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即便是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但总不充分,往往是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教师便开始告诉其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纳者而非主动探求者,渴望学生因此能自如地应付各类考试。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一种死的、没有生长点的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活的思想,因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创新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含有对自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感。要求人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活动中善于思考,出新点子,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在师生关系上要求师生在人格上平等。这不仅包括在法律上平等,也包含他们在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方面应得到的尊重。学生可以因此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有利于主体精神的发挥和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地位上是平等的,绝对不可能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而应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维,共同探讨,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付环境的变化。

(三)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表面上看来,创新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学习,仿佛是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不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则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厚广博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平等、谦和、尊重他人,并能接受学生挑战的素养。不仅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要把握学生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营造启发态势和传授知识之间的度等关系。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人:他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氛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目标;他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他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则需要他要充分把握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切忌在学生面前充当知识权威,让自己全盘主宰整个课堂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创新教育的异化防范

教育异化是指理想中的教育与现实中的教育相对照,出现不相符,甚至被扭曲的现象。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异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突出的就是基础教育中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因此出现了强制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其结果只会导致学生向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学习,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并且培养大批应试人才而不是会学习会生存的能积极适应社会的人,从而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应把创新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当前的基础教育中。由于我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教育体制、考试文化等的影响,创新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困难重重,甚至被异化。要么徒有虚名,打着创新的幌子仍大搞应试教育;要么单纯为创新而创新,没有把握创新的内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而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进而忽略了系统知识的有效传授;要么教育评价、决策等督导制度不能与创新教育模式配套等等,都会阻碍创新教育的健康开展,使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脱节。因此,我们提出的这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注意防止在实践过程中被异化的倾向,考虑其可能出现的种种误区,深入探析原由并及时修正、完善。创新教育不应是有名无实的理论空架、思想躯壳,而应真正成为我国亟待改革的基础教育的行动指南。

标签:;  ;  ;  

论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