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改革--以上海市为例_上海体育论文

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变革:以上海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海市论文,体育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6-0543-04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分析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赛事的规格、规模、数量、种类、质量、赛事经费来源及主要支出指标及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与分析,为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变革。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对上海市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及上海市体育局竞赛处负责人、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现场访谈。

      2.2.2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收集了我国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费支出数据,查阅了中国知网,共计查询20余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而总结、归纳、整理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变革特点及其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对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体育赛事的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协会实体化成为一种趋势,协会成为办赛主体日益凸显出来。上海市在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体育局现有25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74个体育协会及22个体育俱乐部,2014年3月25日,上海市体育局与30家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签约,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第三方委托代理的形式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2014年市民体育大联赛、青少年10项系列赛交由体育社会组织举办,进而大力推进了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进程。其中,26家体育协会通过招投标竞争方式胜出[1],这充分说明上海市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筹办方面逐渐成为一支生力军。

      例如:2014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的相关意见,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会议明确提出,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2]。为此,上海市体育局在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

      上海市体育局下设竞赛处和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成立于1994年,成立之后撤销了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竞赛处。后来由于竞赛管理的需要,恢复了竞赛处,从而形成目前竞赛处和竞赛管理中心二者共存现状,2个部门分别负责上海市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工作分工各有侧重。目前,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国性比赛,只有少量国际性比赛由其负责。例如网球大师杯、F1中国大奖赛(属于纯商业模式,政府不予资助)、国际田径黄金联赛(上海市体育局之外的公司负责运作)、斯诺克大师赛。据调查,2014年上海市为促进“管办分离”,把体育赛事承办权真正交给市场主体来办,拟将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撤销。

      上海市体育局竞赛处主要负责制定体育竞赛制度,指导和协调体育竞赛工作;负责对赛事信息的全面掌控,从场地协调、竞赛组织、接待保障等方面及时跟进,全力提供保障服务。对赛事组织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赛事承办单位理顺关系,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解决赛事筹办组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各项赛事有序进行。

      3.2 上海市体育赛事的规模与质量

      3.2.1 上海市体育赛事的数量规模较大、资源较丰富

      经调研,2000年至2013年,上海市举办的国际国内赛事以及赛事项目数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不难看出,上海市举办的国内赛事项目数总体控制在30项左右,但是,国内赛事次数从2010年开始有了明显提升,由原来的50次左右一跃升至75次左右,这说明最近3年上海市举办的国内赛事数量明显增加。

      从图2可看出,2000-2013年上海市举办的国际赛事的项目数总体控制在28项左右,2013年下降较为明显,为25项赛事,但是从举办国际赛事的次数看,却始终是在增加的,由2000年的36次变为2013年的76次,这说明上海市举办的国际赛事次数在持续增多。

      

      图1 上海市举办国内赛事次数及赛事项目数统计[1]

      

      图2 上海市举办国际赛事次数及赛事项目数统计[2]

      从上海市的体育赛事统计情况来看,上海市举办国际和国内赛事的次数都明显增加,赛事的项目数量变化不明显,总的来讲,上海的体育赛事资源比较丰富。

      3.2.2 上海市体育赛事的质量佳、规格高

      到目前为止,上海赛事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7大品牌。其中,创办最早的要属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起始于1996年,已连续举行了18届,并连续2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连续3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金牌赛事;环崇明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则创办自2003年,起初是一项全国性赛事,继而发展为国际赛事,2010年被国际自行车联盟定为2.1级的洲际赛;2004年10月上海迎来了首届“上海F1大奖赛”,该项赛事目前保持着国内举办体育赛事单日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创办于2005年的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是国际田联正式批复的室外赛事之一,是中国举办的国际顶级田径大赛,每年9月下旬在上海举办;2005年汇丰创办的“汇丰冠军赛”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水平、规格和总奖金最高的赛事,2009年正式升级为世锦赛;上海斯诺克大师赛始于2007年,是世界斯诺克职业巡回赛的官方排名赛,冠军积分高达7 000分,仅次于世锦赛的1万分和英国锦标赛的8 000分,高于其他所有同级别排名赛,也是亚洲顶级的斯诺克赛事;始于2009年的ATP1000大师赛,是职业网球联合会世界巡回赛的9站“ATP世界巡回赛1 000大师赛”之一,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网球四大满贯和ATP世界巡回赛年终总决赛,连续5次获得“年度最佳ATP1000大师赛”的殊荣。这7大品牌赛事是上海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上海市还将举办更高规格的环球马术冠军赛,该项赛事将成为上海第8大品牌赛事。

      3.3 上海市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及主要经费来源

      关于赛事经费支出指标,笔者认为,无论何地,无论大小体育赛事,在支出指标上不会有太大区别,正如中国古话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海市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也不例外。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第7届全国农民运动会、2011年及2012年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2012年世界单板滑雪比赛、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术搏击运动会及2011年北京首届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等赛事经费支出的调研发现,一般来讲,无论何种体育赛事支出,都会包括以下12个方面的支出:办公室费用支出、财务支出(申办费、出场费、比赛奖金、物流等)、人事和志愿者支出、市场开发支出、新闻宣传和电视转播支出、文化活动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竞赛支出、场馆建设支出、信息技术支出、安保与注册制证支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支出等,但是上述经费支出指标会随着赛事类型、赛事规模和规格的不同,在经费支出额度上有所不同。比如,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与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在经费支出指标上基本相同,但是在国际礼宾接待、住宿、餐饮、交通、安保、申办费、运动员出场费等方面,前者的支出明显要高于后者。此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较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而言,筹办工作人员会多一些,因此,人员薪酬费用相应更多一些,具体见表1。

      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国内一般性体育赛事在支出指标方面也大致相同,主要反映在规模和经费投入多少上的不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由于规模大,在部门数量及人员数量上有所增加,故投入就多,而后者由于规模有限,在部门数量及人员投入方面就会相应少一些。一般而言,国内一般赛事在信息技术、安保、文化活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电视转播、场馆建设等方面很大程度地缩减投入,甚至没有投入。

      就国内体育赛事而言,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改革进程不同,政府治理模式有所不同,因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育赛事经营管理模式。体现在经费支出方面,主要就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地方,是政府出资办体育赛事,有的地方是市场力量主办赛事。还有一些地方,则是政府和市场联合起来办赛事。

      对于单项商业性或大奖赛之类的体育赛事,往往在赛事申办费及运动员的比赛奖金方面会不同于综合性体育赛事,尤其在运动员比赛奖金方面差距比较大。

      经对上海市竞赛管理中心及上海市体育局竞赛处调研得知,上海市商业性体育赛事,其经费主要由负责承办体育赛事的公司承担,政府几乎没有直接投入,但是,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从政策上会有所倾斜。例如,上海的F1中国大奖赛及ATP1000大师赛,其费用主要由承担该项赛事的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承担。上海斯诺克大师赛费用基本由上海东亚体育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担,政府几乎没有经费投入,但在其他方面,政府会对这些公司予以政策优惠支持。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市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做亏本生意,否则无法生存与发展。

      

      经调研发现,体育赛事的经费支出可分为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2种类型。所谓直接投入是指政府直接运用财政资金补贴体育赛事。这种类型的赛事往往具有公益性,主要服务于公共利益,如奥运战略、全运会战略或市运会、市青少年比赛等赛事。对于此类型的体育赛事,政府应给予赛事补贴。通常情况下,根据赛事的预算,资金缺口多少,就补多少。

      所谓间接投入是指政府不给予赛事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对赛事举办给予支持。主要有:一是为赛事承办方无偿提供相关公共资源,如动用公安、武警和消防来维护比赛期间的社会和赛场内外的安全,交通局需要维持相关路段的交通秩序等。二是协助赛事承办方筹资。一种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要求某些国有企业资助,一种是政府牵线搭桥,由赛事运营方与对方进行谈判,还有一种是政府官员出席由赛事运营方举办的活动。三是给予赛事承办方优惠的土地或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上海市政府对于商业性比较强的体育赛事往往采取间接投入方式予以支持。

      另从调研结果看,目前上海的F1中国大奖赛、ATP1000大师赛及上海斯诺克大师赛等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比较成功的体育赛事尚未发展到盈利时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其商业运营管理、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其所产生的经费成本仍然需要政府以相应政策支持为回报予以补偿,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在体育赛事产业方面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3.4 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上海市体育局围绕着“管办分离、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加快推进体育改革攻坚步伐,并着手制订推行《上海体育改革总体方案(2014-2020)》[3],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上海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改革无疑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上海体育局围绕管办分离、简政放权,拟将隶属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撤销,其人员则进行双向选择,或进入新成立的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或进入其他相关部门,整个撤并工作将在2014年年底完成。

      就上海的赛事来讲,政府将逐渐下放赛事运营的控制权力,不再担当赛事的运营主体,只在宏观层面及赛事运营的必要环节上给予赛事运营公司支持,为赛事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同时,政府将更多好的赛事资源交给具有实力的赛事公司进行运营,逐渐形成“3+X”模式:所谓“3”是指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和东亚集团;所谓“X”,是指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市单项体育协会、上海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以及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公司承办的其他赛事。今后上海市3家较大赛事公司将承办由上海市体育部门主管的70%的优质赛事[4]。

      上海市在未来的体育赛事发展战略上,集中体现在:壮大久事,做强东亚[5],培育扶持东浩兰生赛事公司,重点办好F1、ATP1000、环球马术冠军赛,继续发展斯诺克、城市定向、跳水、冰上等项目赛事,实现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新发展[6]。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逐步打造上海“十二大”精品赛事,逐步形成每月举办一项品牌赛事的格局[7]。

      3.5 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市实行“3+X”模式,无疑对于政府和市场双方都是利好之事。随着体育赛事产业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其盈利空间越来越大,对于政府而言,不具体承办体育赛事,一方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避免政府与“民”争利,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办赛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内耗较大等不利情况发生。对于“市场”而言,可以利用现代化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充分挖掘赛事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赛事盈利。对于市场主体(体育赛事公司)而言,潜在机遇就是存在前景看好的体育赛事市场,具有丰富的赛事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的体育赛事公司应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促成其发展与壮大,打造品牌赛事,积累办赛经验,锻炼和培养一批赛事专业人才队伍。

      当然,对于上海市政府而言,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这些赛事公司能否胜任相应的体育赛事承办任务、赛事公司的专业化程度、赛事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当前上海市政府对体育赛事的资助办法,即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资助各种类型体育赛事的机制和标准,为此,如何对“3+X”模式进行绩效考评,仍然是一个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公益性又无良好市场的体育赛事如何办,及体育赛事公司与各体育协会之间的职责如何分配等,这些问题都将是上海市政府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些赛事也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赛事公司而言,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市场秩序是否良好、市场环境是否良好、政府公关能力及政府支持与否或支持力度大小,没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上海的体育赛事公司无法生存与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即强化市场意识、推动社会力量办赛事的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2)上海市自2000年以来举办的国内赛事项目数量比较稳定,但是举办国内赛事的次数近3年有较大提升;上海市自2000年以来举办的国际赛事项目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举办赛事的次数明显增多,同时,打造和培育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上海市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与其他地方举办的体育赛事支出指标大致相同,但是,上海市对于商业性比较强的体育赛事,几乎没有财政支持,只有政策上的优惠。

      4)经调研,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大致分为12类,主要包括:办公室费用支出、财务支出(申办费、出场费、比赛奖金、物流等)、人事和志愿者支出、市场开发支出、新闻宣传和电视转播支出、文化活动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竞赛支出、场馆建设支出、信息技术支出、安保与注册制证支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支出等,后两者属于体育赛事间接支出。

      5)由于国际和国内赛事、大规模高规格赛事与一般规模、一般规格的赛事之间仍然会存在一些指标差异。国际赛事和国内赛事显然在涉外经费支出方面有差异,在交通、住宿、餐饮、安保等方面的支出有额度上的差异。国内大规模赛事与国内一般赛事在外事接待、信息技术、文化活动、开闭幕式方面有差异,在住宿、交通、餐饮、安保、新闻宣传、电视转播等方面有经费支出额度上的差异。

      6)上海市体育赛事将按照“大赛靠专业公司,小赛靠体育协会”的模式推进,即形成“3+X”的办赛新模式,努力实行“管办分离”,上海市体育局将把工作重心放在政策、制度支持和服务、保障上,办赛则交给市场力量来承办,还利于民,这无疑反映了当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4.2 建议

      1)坚持市场取向办赛事改革方向不动摇,同时,应加强政府对体育赛事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松懈。

      2)在赛事数量总体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赛事的质量,打造和培育更多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赛事。

      3)加强对于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的总结和梳理,建立相应的分类型的体育赛事经费支出指标体系。

      4)加强对上海推行的“3+X”的办赛新模式进行跟踪研究,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5)加强对各种类型、各种规模体育赛事的支持方式及支持力度的研究,制订具有科学依据的体育赛事资助管理办法与具体标准。

标签:;  ;  ;  ;  

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改革--以上海市为例_上海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