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物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集成物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杨春河[1]2008年在《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物流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比较突出,物流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物流发展盲目过热。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协同化趋势,以共生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分工理论与超边际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采用模型、案例等研究方法,从现代物流与工商企业的区位共生性和集成特征入手,对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北京市物流产业集群为个案进行了综合实证,针对北京市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产业集群导向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框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梳理现代物流、物流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及与之相关的概念,深化了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主体企业、物流的特征、性质和类型的认识,形成了基本概念框架,为分析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2)从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的共生(区位、需求)特征和交易特性出发,选择共生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交易分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空间经济学理论,揭示了物流要素的空间特性和运动规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3)从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需求指向性、对物流网络的依赖性和物流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高度耦合及共生性等特征入手,以共生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分工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理论,提出和构建了物流交易效率模型、互惠共生模型、物流产业集群与区位的关系模型、集成共生模型、集群模式,有效的解释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4)在研究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产业集群的演进动力——创新和学习能力,以共生理论、产业集群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分工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物流产业集群专业分工演进、物流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物流产业集群的演进和发展模式。提出和构建了物流服务创新模型,物流专业分工演进与物流集群演进的互动机制,邻近性和网络学习模式,集群内部知识协调模式及基于共生和交易效率的物流产业集群演进模式。(5)在分析发达国家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前面内容进行综合实证。从共生和集成的角度剖析了北京市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对北京市和我国现有物流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政府协调与引导为主、产业集群导向的北京市物流政策体系框架。

谢军[2]2008年在《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物流领域作为企业“第叁利润源泉”、“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近十几年来逐渐得到国内外经济领域和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内,现代物流业还是一新兴产业,更有众多地区将现代物流业作为该区域的未来“战略产业”写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新一轮区域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制胜武器。而产业集聚区作为世界经济版图的“马赛克”,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集聚区的深入发展,如何进一步扩大集群的规模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从主导产业之外寻找出路是大部分产业集聚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此,本文旨在从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区的物流活动特点出发,通过探究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物流业的相互作用机制,以物流组织整合方式、物流企业经营方式、物流合作治理方式、空间布局等四方面为切入点,探寻产业集聚区的物流发展模式,最后用于实践对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分析产业集聚区物流系统存在的基础及特点,探究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物流业的相互作用机制。第叁章探讨产业集聚区的典型发展类型及其物流活动特点,提出产业集聚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分析的核心架构。第四章研究典型类型产业集聚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一般模式。第五章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实例,综合运用以上研究成果,分析该类产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不足之处,对其如何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具体的策略与建议。第六章为结论与结语。通过分析论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聚区根据自身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选择区域物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方式,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相关运作方式包括物流企业经营方式、物流组织整合方式、物流合作治理方式、空间布局方式四个主要方面。(2)产业集聚区所具有的生产流程的可分性和行业中最终产品必须具备可运输性的特征和条件决定了产业集聚区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巨大且独特的物流系统。独特性包括: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一体化性;产业相关性;物流方向的有向性和网络性;综合多样性和服务个性化;发展阶段性等特征。(3)目前产业集聚区典型类型可以归纳为叁种:中小企业群生型、中卫型和卫星平台型。针对各类型产业集聚区物流活动的差异,应分别采取:联盟采购配送型、供应链一体化型和外向型叁种物流发展模式。(4)苏州高新区目前正处于从单纯的卫星平台型产业集聚区向卫星平台型产业集聚区与中卫型产业集聚区并存的发展阶段,当前应采取外向型与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集成发展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构架,提出了针对叁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郑国诜[3]2013年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物流发展必须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相结合,发挥物流在破解生态系统退化和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协调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区域物流发展,对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区域物流实践、实现区域物流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创造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提高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马克思物质变换和流通理论、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应用文献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方向,指出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是区域物流的发展趋势。论文从内涵、表现形态、系统结构、特征与功能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型物流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我国物流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为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积蓄力量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压缩性、跨越性特点。论文结合实际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物流年鉴》等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经验,论文首先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政策与措施,接着分析发达国家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成效,最后阐述发达国家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结合我国实际设定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为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与生态文明经济互促发展打好基础,论文阐述了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基本发展模式和建立在基本模式基础上的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与生态文明经济互促发展模式。为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发展模式的有效运行,论文对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我国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型物流的保障措施。

赵勤[4]2006年在《中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愈发突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探寻解决“叁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到日程上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将现代物流与农业结合,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及技术,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农业增值、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解决“叁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于现代物流问题研究是当今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也应该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研究仍滞留和徘徊在资料汇编或散见于有关论着当中,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正是本文唯一的出发点和潜力所在。 本文以系统理论、商品流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依托,从现代农业物流一般理论的视角着眼,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沿革和现状;从现代农业物流影响因素的视角突破,探讨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体系构建及组织创新;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视角切入,提出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 (1)现代农业物流的一般理论 现代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产出物、相关服务和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所进行的组织、控制与管理等经济活动,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实现使用价值、增值、提升竞争力、调剂等功能。 (2)农业物流的国际借鉴 在美国,农业合作社是农民参与农业物流的主要形式,发达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完善的农业物流信息、体系和社会化体系、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其农业物流协调、高效运行的关键。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业物流的主要渠道,农协在组织农业物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业物流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荷兰的运输体系高度发达,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拍卖市场作用巨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冷链物流发达,虚拟农业物流供应链已经形成,农业教育和研究水平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思路在于:培育和壮大农业物

刘贵容[5]2007年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集成化物流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材作为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内的重要部分,其流通模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作为钢铁企业与下游客户结成供应链的一种关系纽带,其提供的物流服务直接影响钢材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上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绩效水平。但是,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尚处于发展阶段,受传统流通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还采用“统购后销﹢来料加工”的经营服务模式,不能适应钢材流通现代化的服务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集成化物流服务模式,以及面向集成化物流服务模式的价值链延展模式与策略。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和服务现状,并详细分析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发展和服务两方面的集成化发展趋势。其次,用价值链理论分析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模型,研究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物流服务功能和特点(服务性质属生产性物流服务、深加工服务是核心竞争力、增值服务与基本物流服务同样重要)。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价值链分析基础上,针对其集成化趋势和服务特点,提出了集成化物流服务模式,具体有一体化物流服务、综合物流服务,以及价值链集成化物流服务叁种模式。然后,建立了价值链的延展模型,分析了价值链的延展特点,即以增值服务和集成化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物理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相融合、向外部企业(横向和纵向企业)的价值链延伸、信息化支持。面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集成化物流服务模式,提出了一体化发展、战略联盟和虚拟合作叁种发展模式,以及做精初加工、拓展深加工、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展信息增值服务、提供仓单质押等发展策略来延展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价值链。最后,给出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集成化物流服务的实施方案。研究了实施基础、实施要素、实施方法和实施步骤。提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集成化物流服务的实施要素有组织结构、实时的市场分析、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钢材供应链的优化管理等方面;并从企业内外资源整合两种角度给出两种实施方法:对内部物流功能进行集成管理,以及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共享/集成来整合外部资源。

吕桂新[6]2016年在《集成场视角下动态物流联盟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研究》文中认为物流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中小物流企业在总体上仍处于粗放经营层面。动态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组织模式,是中小物流企业生存与组织化发展的一种优先选择。合作与竞争关系贯穿于整个联盟过程,影响着以联盟组织的稳定性,因此,对动态物流联盟内博弈关系的研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本文从集成场视角出发,以物流集成体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在物流链形式的联盟内合作关系及影响因素,并对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动态物流联盟基础研究、合作关系研究、演化博弈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总结归纳当前对动态物流联盟合作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其次,本文从集成场视角和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合作关系发展的演变过程:形成、发展、稳定到跃迁,并从集成场视角提出一种基于功能模块化的动态物流联盟集成运作模式,在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得出集成物流商与功能物流商、功能物流商与资源物流商之间的博弈关系。再者,本文针对博弈关系建立相应的演化博弈模型,在集成物流商与功能物流商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得出:功能物流商依赖于集成物流商的监督管理,在监督概率较高的情况下,能够促进功能物流商积极合作,并分析了影响稳定性的关键要素:惩罚成本、补贴、收益差等,得出对功能物流商的监督过程中应注重管理控制和激励等。在功能物流商与资源物流商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得出:成员企业之间协同运作达到的稳定策略与初始概率有关,当初始条件为双方都选择合作时,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可能为合作,也可能为不合作,当双方合作概率都大于鞍点值时,最终才会趋于稳定;当初始条件为一方或者两方选择搭便车,最终的稳定策略为搭便车,并分析了模型中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管理建议提供参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和案例分析对动态物流联盟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验证,验证动态演化过程的合理性。针对模型中稳定策略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从集成物流商促进成员企业积极合作、成员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管理建议。

李云华[7]2016年在《集成场视角的陆港发展演化机理及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陆港建设也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我国已建及在建的陆港已达近百个。陆港的发展对促进内陆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自身也得以逐步发展壮大。但随着我国陆港建设的快速发展,陆港的经营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陆港未来如何发展,很多陆港经营单位缺乏必要的认识。本文在研究国外陆港发展的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陆港发展现状做了深入调查,并从集成场理论的视角,解析中国陆港发展演化过程,探索我国陆港发展演化路径,以及陆港的发展模式,以期为陆港经营单位拓展经营和管理的价值空间提供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支持。论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从概念、特征上对陆港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中国陆港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陆港基核作用的发挥不仅在物流企业的集聚,更重要的是通过陆港集成引力的发挥创造生产制造业、商贸业与金融业的集聚。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运用集成场理论及系统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对陆港演化机理进行分析,指出陆港的发展演化主要是陆港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个基核间协同演化的结果,突破了以往将陆港局限于物流企业自身发展演化的局限,从而从更开阔的视野去考察陆港发展的演化机理。(3)从功能、空间、经济等叁维立体角度分析了中国陆港演化路径,从功能上看陆港将经历揽箱中心—揽货中心—口岸功能的物流基地—具有口岸产业区的国际商贸物流园区—新城区的演化规律;从空间演化维度来看,陆港将通过从点到线,从线到网,从网到面,从面到链式的发展结构,最终形成国际国内业务与市场的服务链体系。从经济维度来看,陆港将从仅为港口提供货源支持维护港口利益,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中仅提供物流服务到独立发展、成为能为城市经济发展中提供物流、商贸与金融服务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最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极。(4)根据陆港发展的演化规律,提出了陆港业务发展模式,即平台发展模式、物流商贸联动模式和港-产-城联动发展模式,并以德州陆港为例就行了验证。

孟丹丹[8]2012年在《第叁方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评价与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并深入人心,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地融入供应链,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也逐渐地由被动的命令执行者演变为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主动提供服务的“管家”,企业的竞争已然演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前,随着外资物流企业不断的融入我国,对供应链资源的竞争也随之加剧,而运作模式有失科学性成为制约我国大多数第叁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其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机制对第叁方物流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从探讨供应链管理及资源整合的理论出发,结合当前学术理论界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归纳整理出四种适合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即电子商务型物流运作模式、专一产业的大规模定制型物流运作模式、虚拟经营型物流运作模式以及综合集成型物流运作模式,并对其资源整合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各运作模式下其信息资源、客户资源、能力资源整合的方式与特点,以为第叁方物流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做准备。其次,本文在分析影响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专家打分与调研访谈,将影响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资源整合能力的指标划分为叁个维度,即现有资源占有与服务能力、管理与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并对各维度划分为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体系,且据此设定了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资源整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于此同时,本文又进一步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设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创性地提出了以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综合评价为核心的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思路与选择路径模型,并结合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评价准则,设定了各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下的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评价基准,并将此作为对案例第叁方物流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依据。最后,本文以天津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为例,在对其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述提出的选择思路,对其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所适合采用的运作模式,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与措施,以供其借鉴。

程永生[9]2002年在《集成物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加入WTO的压力下,我国物流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物流的竞争;第叁利润源泉的挖掘同时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业如何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与国际物流巨头对抗,是一个很迫切、很现实的问题。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物流业界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分化组合。一些优势物流企业会迅速崛起,成为物流集成商,而更多的小型物流企业会被兼并、重组或资源外租,成为被集成商,还有大量的物流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没有任何战略性的资源而将直接退出物流服务市场。正是基于这种预期,笔者认为,在物流市场上,我国的这些优势物流企业和国外物流巨头将展开对我国弱小物流企业(战略性的)资源的争夺。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特点和外部经营环境,提出建设专业化的第叁方(TPL,Third Party Logistics)物流系统体系,按照TPL系统体系要求,从组织内和组织外全面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从四个层次加强六个平台的建设,尤其是知识平台的建设。采用定性分析、解析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物流集成利润进行经济分析,指出集成利润的攫取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作者提出用集成理念全面改造物流企业的专业物流系统,建设高效运转的集成运作系统(LIOS,Logistics Integration Operation System),深入分析了为建设这一系统所面临的业务、资源、组织方面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设计出集成物流运作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重点分析了知识集成的方法体系,并以知识集成为指导,从业务、资源、组织叁个方面展开论述,详细介绍了集成规划的方法程序,从而实现物流功能的集成,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赢得企业的生存发展机会。

丛林[10]2016年在《基于技术、应用、市场叁个层面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代表物联网的出现,为当前整体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复苏的希望。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显示,每次经济危机都孕育出新的科技创新,激发了产业变革。本世纪初出现的金融危机让物联网产业登上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物联网产业绿色低碳的产业特征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我国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解决目前的经济发展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对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产业链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物联网产业对我国经济在加快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升级产业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随后分别从技术、应用、市场层面,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趋向,确定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别选取农业代表传统产业、物流业代表新兴产业,与物联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解析。随后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和指数法,基于技术、应用和市场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借鉴发达经济体物联网产业发展最新动态,通过改善技术、应用、市场等影响因素,提出能够指导我国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发展优势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技术、应用和市场的视角,展开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主体分为八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研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选题的相关参考文献做出回顾、梳理与归纳。第叁章物联网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对物联网现有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物联网产业范围作出界定。物联网产业区别于其他传统互联网技术,体现了感知识别、智能处理等技术特征。物联网产业具备外部经济性、边际成本递减、市场无边界等经济特征。第四章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产业规模及增长趋势的角度阐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对我国经济产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催生新的产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等影响,并指出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对分别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应用、市场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影响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六章分别选取传统产业代表——农业和新兴产业代表——物流业,作为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实例。明确了各个领域的产业范围、发展现状和产业特征,并从产业技术、产业应用、产业市场等叁个层面分析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第七章基于技术、应用、市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实证研究。运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等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从组合评价的视角,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计算物联网产业发展指数,对2010年至2015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和对比,并予以简要评述。第八章是归纳总结了世界发达经济体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成功经验。结合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及市场的特征、趋向的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D]. 杨春河.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2]. 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研究[D]. 谢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区域物流发展研究[D]. 郑国诜.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 中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D]. 赵勤.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5].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集成化物流服务研究[D]. 刘贵容. 重庆大学. 2007

[6]. 集成场视角下动态物流联盟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研究[D]. 吕桂新. 长安大学. 2016

[7]. 集成场视角的陆港发展演化机理及模式研究[D]. 李云华. 长安大学. 2016

[8]. 第叁方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评价与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选择研究[D]. 孟丹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12

[9]. 集成物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程永生. 重庆大学. 2002

[10]. 基于技术、应用、市场叁个层面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 丛林. 辽宁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集成物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