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战后尤为注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早在1962年编著的《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就坦言道:“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是从战前即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是过去几十年所积累起来的教育成果。”〔1〕如今,在工业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已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日本,仍为推动日本教育进一步发展而不懈努力。十年来,其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缓和教育行政限制和全面自由化;适应国际化社会的教育国际化;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教育机会多样化和教育内容方法的个性化。本文拟就当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予以论述,以期对我国高教改革有所借鉴。

高考制度的改革

战后,日本政府决定中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后期由于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入学考试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出现大学入学考试竞争的白炽化。为此,日本政府对高考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根据临教审议提案,1979年引进的国公立大学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从1988年开始改名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首先在国公立大学中采取了对大学入学考试者实行“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的新方法。

“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保证了高中阶段一般和基础的学习,加之与大学的第二次考试的有机结合,可以对考生多方面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废除了国立大学的“1期校”、“2期校”制度,避免了大学之间差别的明显增加。其益处在于:①排除了难题、怪题,保证了出题质量。因此,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水平;②各大学在利用这种方式的第二次考试中,学力检查的科目由平均五科减少到平均二科;普通学力考试检查除学力外,还实行面试、小论文、实际操作检查、听力测试,以及增加了推荐入学、归国子女、社会成员等特殊选拔。大学入学考试的方法正逐步走向多样化。

但是,采用“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原则上考试五科,使得大学序列化明显增加;②此种方法仅限于改善了国公立大学的入学考试;③废止“1期校”、“2期校”,使令国公立大学考试机会多次化。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临教审第一次审议会的提案,从1990年开始,大学新生选拔工作采取“大学考试中心”考试的方法。这种考试方法以判断考生在高中阶段基础学习程度为主要目的,国公私立大学与“大学考试中心”共同协助实施完成。各大学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各自见解自由地利用考试科目、门数。各大学可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大学考试中心”的考试结果并进行各具特色的新生选拔,择优录取。

1990年初,除全部国公立大学外(132所大学,444个学部),尚有16所私立大学19个学部也采用了这种考试方法,考生达430542人。

为了实现国公立大学应机会多元化,自1987年起,在新生入学考试中采取了“连续方式”,即个别大学生A日程或B日程中的某一个日程,进行一次考试的方式。1989年,在此基础上又兼用了“分离分割方式”,即个别大学将招生名额分割实行二次考试的方式。

1989年有9所国立大学14个学部采用了“分离分割方式”;1991 年采用“分离分割方式”的大学增加到50所大学188个学部,占整个国立大学的50%以上。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大学正在增加。其优点在于:①避免过去“1期校”、“2期校”那种分批录取新生的弊端;②个别大学通过二次考试实现了各自不同的选拔标准,这样可以确保选拔具有多样天资的学生;③通过跟踪调查,考察由不同选拔标准选拔的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以利于改善将来考生的选拔方法;④减少了追加合格和二次招生的余地,所以,处于合格与不合格升降控制线上的考生不安状况大大减少。

日本大学高考制度的改革,在上述基础上,尚注重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其一,改善大学入学考试的内容与方法。

①完善各具特色的、多渠道的新生选拔。当前,大学教育的数量已经得到普及,大学入学考试不只是同部分高校学生有关,也不只是高等学校内部的事情,而是对整个教育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通过国公私立大学进一步推进大学新生考试的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颇为重要。各大学不仅要侧重于学力考试,还适当地结合调查表、面试、小论文、实际操作检查等多方面判定考生的能力及适应性。另外,也要重视推荐入学等特殊选拔的方法。

②推进国公立大学考试机会多样化。国公立大学考试机会多样化促进了考生选拔机会的扩大以及多样化选拔方法的采用,就此而言,必须积极努力不断改善“分离分割方式”的实行。为了实现改善新生入学的选拔工作,必须实质性地进行大学入学考试研究,并将其成果反映到将来的新生入学选拔工作中。为此,应该调整充实各大学的入学考试机构,进行入学后学习状况的信息反馈,以及加强与“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有关的入学考试研究。

其二,改进与完善大学升学考试的指导。

在过热的考试竞争中,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处理大量的考试信息,但是升学选择很容易陷于偏重偏差值,非本人志愿而报考大学和大学序列化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各大学必须努力充实完善升学考试指导工作,在提高学生本人升学选拔能力的同时,还需进行尊重学生能力、适应性、本人志愿的升学考试指导。

为适应这一需求,必须通过指挥通信网络,充分整备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此外,在各大学召开大学新闻发布会,召开有关人员的恳谈会,制作介绍大学的录象片等,进一步正确地、高质量地提供适应学生需要的大学信息。

其三,扩大多种入学机会和升学渠道。

对于个别大学入学者的选拔,文部省也有一定的规定,必须按照国公私立大学各校情况进行。例如:①扩大推荐入学制度(学校推荐与自我推荐);②开发社会人、归国子女入学考试的不同模式;③采取录用具有一技之长的入学方式;④变更学力测验的比重;⑤增加入学考试的次数等。

大学入学考试的最佳模式,不仅会给高等教育,也会给高等教育以下所有层次的教育以很大影响。因此,改善大学入学考试,不断谋求长远的、最理想的方法是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充分考虑到考生立场,这一改革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改善对策。

研究生制度的改革

日本自70年代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方针,发展知识集约型产业,而研究生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为了培养这些骨干力量,日本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大幅度改革和充实了研究生教育。其具体措施,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扩大学位授予权 日本历来认为只有大学才有授予学位的权利。然而,在国立、公立的科研单位或者大企业设置的科研单位里,聚集着为数众多的优秀科学研究者,他们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里的成果巨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于那些不属于研究生院在籍的人员申报博士论文学位授予权问题,是否仍单纯由大学来掌握,确有改变之必要。

理工学科系统的科研人员申报学位论文审查的现状是,把已发表过的几篇论文加以综合整理作为学位论文提出。因此可以说,在申报学位论文之前,事实上已经由有关学科学会的论文审查者进行了审查,然后才是由研究生院的论文审查人进行第二次审查。实际上有关学会的审查意见也受到尊重,但是他们没有参与决定学位授予的权利。

临教审在给日本政府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提出:“为了给那些已经全部完成修业要求的学员,包括为他们的学士学位的授予开通道路,要研究在不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或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单位创立学位授予机关问题。”临教审的这个提案,被限定在文部省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内。

在工科系统的国立、公立科研单位中,有不少是由通商产业省、科学技术厅、邮政省等所管辖,从学术水平来看,给这些科研单位一定的学位授予权,也是应该的。因而,也有必要把学位授予权扩大到文部省行政管辖的范围之外。

从有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院这方面来看,现行的学位授予办法也必须加以改进,应该使论文博士委托审查的手续合理化,并改善其组织方式。

研究生院向社会开放 临教审《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提出了研究生院应向社会开放,应接纳兼职研究生,实行昼夜讲座制度和开设夜间研究生等措施的提案,希望日本各研究生院向全方位型的研究生院教育发展。

对此,日本的一些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学者认为:①日本研究生院应由单纯传授继承性科学研究专门意识状态,向积极理解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对这种发展和需要有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研究生院的方向转变。为此,产、官、学的协作,研究生院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交流至为重要。②改革研究生院的现行入学考试方法。日本研究生院多数仍采用笔试入学考试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适用于定型性思考能力的测验,而对创造性能力的评价是不利的,对大学毕业后在业务岗位上已工作数年的应试者不利,因而主张对从事业务实践数年的报考研究生者实行评价其科研能力实绩的推荐制度。

谋求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日本大学自然科学系统中从事科研的教授平均每人每年的科研经费,据1983年统计,包括工资在内为935万日元。而企业科研单位为2267万日元,国、公立科研单位为2936万日元。研究生院与之相比科研经费至少相差1000万日元。

解决研究生院经费困窘状态较好的方法是,多元化地接受科研经费。要从文部省以外的省、厅和民间企业中接受科研任务,引进科研经费。 1983 年日本大学和研究生院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经费为1 兆零283亿日元,其中从产业界接受的科研经费为177亿日元,仅占0.05%。

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至少有以下明显的促进作用:①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刺激性诱因的作用。由于来自多元化提供的科研经费,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科研目的,因此容易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其结果是,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由于其科研成果受到正确和切实的评价,易于继续多元化地获得科研资金,同时也会成为科研工作者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的刺激性诱因。②从整体上看,可以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自律分散化。当今科学研究的许多专门学科领域明显扩展,并且带来了学科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使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变得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科研资金一元化的分配方式是伴有风险的。科研资金的多元化,将促进科研活动的分散化。科研资金支配的多分割化,亦可能成为对科研发展未来不测事态的防备措施。同时,科研资金的多元化,使提供科研资金者能够独立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做出判断,这样也将有利于形成科研活动评价的自律化。

“产官学”合作体制的新认识

1945年至50年代,日本产业界强烈要求大学的研究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必须加强教育与研究的合作。设想主要有4点:①充分利用人才;② 充分利用技术;③充分利用信息;④充分利用资金。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复兴阶段,经济比较贫困,无暇顾及大学的改革。60年代以后,国际上,首先美国发起,后影响法国、欧洲以及日本,曾出现过大学改革运动,这个运动对产学联合体进行了批判,受此影响,日本的“产学合作”没有得到实施。

8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呈减少倾向,特别是私立大学的财政补助达到极限。政府缩小福利、学术方面的预算,并企图将这部分拨款转嫁给地方政府,转嫁给民间。再加上大学、短大、高等专门学校学生的急剧增加,学费不断地上涨,处于种种矛盾之中的学校不得不考虑怎样进行“产学合作”来解决学校财政困难。

于是,在80年代日本重新提出了“产学合作”问题。“产学合作”的形式,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产业界提供研究经费,赞助大学的研究机构;②产业委托大学研究课题;③大学应产业界要求为其开设培养人才的特别讲座;④产业界向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派遣讲师;⑤大学向产业界派遣专家;⑥大学接受产业界的财政援助,开设特定内容的讲座;⑦由产业界向大学派遣委托研究生;⑧大学生产业界派遣实习生。

回顾过去的“产学合作”,大学是搞基础研究,产业界搞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这种模式现在要打破,应该采取相互补充、两者兼顾的方式。

最近的动向表明:这种共同合作研究体制正逐步趋于稳定阶段。不仅是学校和产业,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外国大学、研究机构、产业界也纷纷加入进来,“产官学合作”正走向国际化。多种形式的人、财、物、情报信息四个方面的交流正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成果。除此之外,最近日本还出现了①社会人进研究生院学习;②调正夜间研究生院制度;③大学中开设各种商学院课程;④“产学合作”招聘海外研究人员以及办研讨班等一些动向。

研究生院为培养信息化、尖端技术化时代的技术工作者,需要配备同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研究开发设备相比不逊色的设备。日本企业的许多现场,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机器人。设计时应用计算机CAD系统的也相当盛行。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新产品开发上,企业之间还在已有技术基础上竟相引进尖端技术。企业要通过采用尖端技术和对尖端技术精益求精的技术工作者来拼命确保产品的先进性,为此,当然要对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寄以厚望。

但是实际上,日本企业和研究生院之间,在设备上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不改变这种情况,研究生院要培养出企业所期望的尖端技术人才是困难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通过产学协作争取企业对研究生院赞助,日本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集中了大量的日本研究生院的毕业生。承认这个事实,作为对社会的还原,企业负担一部分教育设备的费用是合乎情理的。

产、官、学协作,为企业界和文部省以外的省、厅愿意对研究生院提供充实教育设备者的捐赠创造条件。一是政府要对以充实教育设备为目的的捐赠,在税法上实行优惠措施;二是研究生院应该积极改善其教育内容,培养出能满足社会要求和具有创造能力的研究生。

注释:

〔1〕〔日〕《战后20年史资料》第5卷,日本评论社1967年版,第52页;转引自金明善、徐平著《日本走向现代化》。

〔2〕参见铃木慎一著、孙浩泽《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现状与问题》,载《东北大学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75页。

标签:;  ;  ;  ;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