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世界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在美国威廉斯堡举行_人类学论文

第十四届世界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在美国威廉斯堡举行_人类学论文

第十四届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在美国威廉斯堡召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学论文,人类学论文,威廉论文,斯堡论文,四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十四届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于1998年7月26日—8月1日在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召开。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大洲的学者1500人。十几位中国人类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并首次由中国人类学者在世界大会期间主持两个研讨会:“中国文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下世纪初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一、学术活动与中国人类学家主持的两个研讨会

大会期间秘书处安排了3次中型报告会:1.人类学历史,2.城市及其未来,3.种族和权利。

小型专题圆桌会议有如下专题:

1.都市人类学,2.跨文化交际,3.媒体中的人类学,4.中国人类学,5.非洲人类学,6.未来应用人类学,7.未来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8.变化中世界的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9.商业与工业人类学,10.影视人类学,11.生物人类学,12.妇女、人类学与不平等,13.对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的国际冲突的裁决与反应,14.人类学与公众。

联合会下设的19个分科委员会也举办了46个专题研讨会,各国学者也举办了100多个学术研讨会,现一并节要列举如下:

1.人类学的全球实践,2.人类学与应用,3.民族分裂主义,4.各族与民族,5.处于传统和现代影响下的南亚部落社区,6.都市人类学与工业化社会,7.后现代化社会美国人类学理论,8.21世纪人类基因,9.人类学与教育,10.人类学、人口控制和少数民族堕胎,11.人类学与大众媒体,12.想象中的中国,13.90年代的土著居民与环境危机,14.拉丁美洲土著语言:贡献和人类学应用的失败,15.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土著民族智识与科学,16.东亚和东南亚人类学的本土化,17.性别与教育,18.人权与穆斯林世界,19.关于意大利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转变的印象,20.20世纪后半叶亲属关系与研究方法,21.亚洲人类学的形成:过去、现在与未来,22.人类食品的起源与演进,23.民族多元化与未来国家,24.多元文化教育,25.太平洋沿岸的旅游业,26.世界想象中的影视人类学,27.未来的艾滋病,28.21世纪妇女与儿童发展展望等等。

由此可见,这次会议研讨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由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名誉会长图道多吉先生和会长杨侯第研究员主持的“中国文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研讨会,是联合会首次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是一次开创性的研讨会,也是弘扬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研讨会。这次会议的成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同时也促进我国人类学者加强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其意义是重大的。

杨侯第研究员在他为研讨会提供的论文《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文化的未来》一文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自古就存在的事实。从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以及各个时代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不仅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在多元的基础上向着多样发展。……然而,差异也可能导致对话,导致互相借鉴和吸收。应该说这是首要的,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就在于此。”杨侯第会长的论文得到与会学者的称赞,是中国人类学界关于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理论,它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中国人类学家对大会的贡献。

出席这次会议的我国学者徐杰舜教授、李鹏飞教授、周大鸣教授、吴大华教授、石奕龙副教授、马建钊副研究员、陈延超副研究员、沈林先生、郭凡副研究员以及我国台湾省人类学家乔健教授都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这一切表明了中国人类学家已进入了国际人类学研究行列。会议期间,美国学者顾定国教授(路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汤姆斯·H.威尔逊先生(美国罗根人类学博物馆主任)以及其他外国学者也出席会议,表明对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视。

第十四届人类学世界大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把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列入大会研究内容。因为民族关系委员会于1995年才正式成立,在短短的两年中,组织了两个研讨会,一个是“民族分离主义”,另一个是“民族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会长阮西湖教授应邀出席“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民族情况与民族政策教育”的简短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会上,民族关系委员会主席谢列兰教授、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吉什科夫教授向阮教授询问“民族的定义”,阮教授回答:“凡民族必须具备4个要素,即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文化,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民族意识”。

在这次世界大会上,中国都市人类学会还主办了“2000年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研讨会。报名参加这个研讨会的除中国学者外,还有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和印度学者。会议主要论文:《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关系因地而异,趋势是缓和》(阮西湖)、《埃塞俄比亚的民族关系》(吴金光)、《印度城市中的民族关系》(乔德赫丽)、《未来民族关系——国家内部的民族分裂和民族内部的民族分裂》(吉什科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严汝娴宣读了《摩梭母系社区的民族关系》,中华文化学院杨绍猷、张先义先生宣读了《中国白族的民族建筑文化》。提供论文的有:西班牙学者阿尔伯斯先生(论文题目:《通过宪法处理不同民族事务》)、加拿大学者捷梅里尼教授(论文题目:《人文多元文化主义研究——传统与经验的平衡》)、云南省著名学者王天玺先生(论文题目:《团结、统一、繁荣——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果洪升教授(论文题目:《世界民族关系的趋势与对策》)、穆立立教授(论文题目:《欧洲和亚洲民族关系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趋势》)、张继焦博士(论文题目:《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吉林省朱在宪教授(论文题目:《关于发展东北亚地区跨界朝鲜族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在“2000年世界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研讨会上,讨论世界各洲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同意亚洲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美洲、大洋洲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非洲的民族和解政策是当前较好的民族政策。

二、人类学电影与人类学书刊展览

电影和书刊是人类学世界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吸引着众多学者参与和观看,同时也展示近5年来人类研究成就,现简要介绍如下:

1.人类学影展 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迄今已有25年历史。25年来影视人类学已有了很大发展。在这次会议上,影视人类学展示了60部人类学电影。关于中国的人类学电影有“景颇”。我认为,人类学电影展是介绍中国人类学成果的重要场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从50年代起就拍了16部民族电影,得到国外同行好评。但40年过去了,民族地区有了飞速的发展,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文化丰富了,应该再拍民族电影,到国外展示,使国外学者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就和中国人类学研究成果。

2.人类学书展 5年一度的人类学书刊展览引起了各国人类学家的重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徐杰舜教授带来了学报在书展厅展出。这是中国人类学界在人类学世界会议期间正式展出的中国人类学家的成果,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四届秘书长森德兰看了广西民族学报,表示称赞和感谢。

三、第十四届执委会会议

1998年7月25日下午在威廉与玛丽学院纪念大厅召开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第十五届期间的3个中期会议,修改章程和新的执行委员候选人名单。

会议由萨特利夫会长主持,先研究第十五届中期会议,阮西湖介绍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拟承办“2000年都市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2001年的中期会议由德国召集,2002年中期会议由日本召集。

会上,一致通过了会长由常务理事会选举,不再由承办国担任。并通过森德兰教授为会长候选人,纳斯博士(荷兰人)为秘书长的候选人。执委会还通过了2000年都市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承办,2001年中期会议由德国承办,2002年由日本承办。至此,第十四届执委会圆满结束。

四、20世纪人类学回顾

20世纪人类学有很大发展,19世纪人类学主要研究落后民族,并通过研究落后民族来展现人类社会的演变,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非工业化社会为研究对象一直延续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20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化,人类学也产生了很大变化。

1.从只研究落后居民到包括工业化居民的转变

从本世纪30年代起,西方人类学界才开始转移注意力,即研究对象包括西方社会本身,类似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国家,如有些民族学者认为,民族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只研究非工业化社会居民的现象已在二战后转变。

2.从俗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变

本世纪后半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这个时期是人类居住史上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都市人类学在本世纪60年代诞生,中国都市人类学也在本世纪90年代诞生了。

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转变,而是人类学者捕捉到人类社会发展灯趋势,即居民城市化的迅速增长必然要产生新的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这就是都市人类学的诞生。

3.“民族国家”的衰落与民族中心主义理论的破产

“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一词可以追溯到1648年,即欧洲封建社会结束之后,并随着工业化、殖民扩张、帝国主义侵略而强大起来,但又随着二战后,亚非地区前殖民地的独立而逐渐衰落。

“民族国家”的理论是:一国之内,由人口占多数的大民族主宰一切,其他小民族听从大民族支配,在文化上、语言方面要接受同化,最终放弃本民族文化,同化于主体民族。

但世界各地、各国的历史证明,民族是稳定的共同体,是不可能同化的。本世纪后半叶,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同化政策和熔炉政策失败了,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也失败了。

为此,多民族国家理论已成为描述前“民族国家”的准确术语。保护小民族语言、文化已在欧洲提出,这种现象表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小民族已强烈反对同化政策,反对“民族国家”理论,反对民族中心主义理论。

在介绍“民族国家”时,有必要对复合词中的"Nation"加以说明,欧洲的“民族国家”已有几百年历史了。"Nation"这个词出现在“民族国家”中已有很长历史了。当本世纪后半叶,Nation转而表达国家时,对复合词“民族国家”(Nation-State)依然保留下来,这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不宜用来证明现在用"Nation"一词来表示民族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下,Nation一词是用来描述国家,而不是指民族。但也有例外,如"Nation-State"一词中的Nation依然表示民族。又例如,对北美印第安人,依然使用"Nation"一词来表达,像"FirstNation"(第一民族),因为"Nation"一词在16世纪时,是指一群同文化的人。在欧洲人第一次遇到印第安人时,用Nation一词来称呼印第安人,现在延用下来,人类学家也习惯了,不会引起误会。表示“民族共同体”的词,在英语国家是"ethnicity"或"ethnicgroup",使用这个词表达“民族”,始于1942年,但这个词早就有了,并非新创的词。在164个自称为“民族国家”中,只有27%的国家,其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95%。

从我们观点来看,即使95%居民是同一民族,也还有5%小民族,有权保留其语言与文化,大民族无权同化小民族。联合国也有这样的规定。为此,应用“多民族国家”术语。

4.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当时加拿大移民比重上升,魁北克又出现“平静革命”,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的胜利和民族意识和高涨,这一切促使了加拿大提出新的政策,以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于是加拿大放弃了同化政策,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这是人类学理论的进步。

两年后,澳大利亚也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对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1994年在英国召开的执委会,提出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第二年(1995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中期会议,设多元文化主义组,讨论多元文化主义。但从欧洲来的学者对多元文化了解不深,讨论没有深入。这是第一次在人类学联合会举办的中期会议上研讨多元文化主义。从此,多元文化主义就纳入了人类学研究范畴。第十四届世界大会设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研讨会,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是同化政策彻底失败的结果,是人类学的新的、进步的、开明的理论。

5.对种族主义理论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流行了100多年的种族主义理论遇到了挑战,认为种族理论本身是错误的。人类属于第一人种,即智人(Homo Sapiens)。记得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当时我们就提出,“种族歧视是社会现象”。但种族主义者利用19世纪及本世纪70年代的种族理论来反对有色居民。我认为,对种族主义提出挑战是本世纪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6.民族关系研究

自从1839年法国成立巴黎民族学会起,人类学主要研究文化及其理论,没有把民族关系列入人类学研究课题。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在美国、加拿大考察时,若遇到民族关系研究,只有与大学政治系联系,而不与大学人类学系联系。自90年代起,美国等有关国家开始把民族关系列入人类学研究。

在回顾20世纪人类学发展时,应该看到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对国际人类学发展的贡献。首先,协助民族关系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范围,其次,加拿大1971年在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时,人类学家把它作为一种政策,而不是作为人类学理论,久久未能进入人类学研究范畴,直到1998年才设立多元文化教育研讨会。

再其次,国际都市人类学研究始于60年代,我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在80年代末开始,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主办的第一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其地位与作用摆在第二位。

可见,中国人类学者在本世纪最后20年参与了人类学联合会学科建设。在联合会中,我国贡献也不少,如第十四届世界大会,我国学者主持了两个研讨会,并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如不同文化相处理论,多民族国家界定,民族形成要素,下个世纪民族政策模式等等。今天的中国人类学者已不是本世纪40年代的人类学者。因为本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类学者作出了巨大成就,使中国人类学者在本世纪最后20年参与国际人类学建设。

五、21世纪人类学展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类学研究也将越来越面向世界。当然,本国、本地区研究依然十分重要。但对外联系、对外合作就成为不可避免。为此,中国人类学者将通过各种渠道,研究国外民族,了解国外动态。21世纪人类学将对下列课题感兴趣:21世纪人类基因;21世纪的民族与民族关系;都市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小民族文化及语言的保留;多元文化主义研究;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人类学与人口控制;土著居民自治;人类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多民族国家理论研究;全球化与地区多元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研究。

相信下个世纪中国人类学将取得更大成绩。“2000年都市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将是21世纪世界人类学家相聚在北京,共同研究都市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第一次盛会。

标签:;  ;  ;  ;  ;  ;  ;  ;  

第十四届世界人类学和民族学大会在美国威廉斯堡举行_人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