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分析论文_李盈

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分析论文_李盈

1.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系

2. 望城区血吸虫病防治站

【摘要】目的:总结与分析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方法:2005- 2013年每年4- 5月望城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采取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监测, 10-11月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分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向西部、南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呈辐射状分布。共计有流行市6个,流行县(市、区、场)38个,流行村(居委会)3698个钉螺分布类型属于湖沼型。这些地区钉螺面积分布辽阔,环境类型复杂,灭螺难度大,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严重,防治血吸虫病任务重,难度大。结论: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血吸虫防治措施、监测方法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血吸虫病、监测、防治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环境、生物和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它具有多个传播环节,同时具有易感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特征,湖南省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是我国最早发现血吸虫病例的省之一,为了能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与实施依据,笔者总结与分析了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现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3年对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铜官镇洪州社区开展人畜病情、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等资料进行纵向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

1.1人畜病情监测:2005-2013年每年10-11月对该监测点内6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全部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1粪3检)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IHA筛查、Kato⁃Katz法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受检率均要求> 90%。对当年发生的急性血吸虫病人、新发现的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在人群查病的同时,对监测点内有螺地带敞放的全部耕牛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1粪1检)。

1.2螺情监测 2005-2013年每年春季4-5月对监测点内所有适合钉螺孳生的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含易感环境和其他有螺环境)、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框距10 m。捕获框内全部钉螺,计数,解剖观察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统一格式,收集监测点8年的螺情、居民病情监测资料进行录入excel2003,spss17.0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病情监测结果表明 2005~2013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3.49%、4.71%、1.99%、1.25%、0.74%、0.62%、0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72%、1.24%、0.25%、0%、0%、0%,2010年与2005年相比,血检阳性率、居民感染率由2005年的13.49%、1.72%下降至2010年的0.62%、0%,分别下降了94.51%、100%,且连续六年居民感染率为零,分析原因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采取询检法和结合查病结果,加大化疗、治疗力度,有效控制了传染源,遏制疫情传播。②多种药物灭螺、灭蚴等措施降低水体感染力。③改造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减少了粪便污染水源,切断了传播途经,全洲实行集中供应自来水,减少了接触疫水的机率。④可能受长江三峡蓄水的影响,湘江在洪水季节水位较往年偏低且淹没洲滩时间短,水位相对恒定,环境改变给钉螺孳生带来影响,同时水产资源较往年相对减少,捕鱼、捞虾人员随之减少,接触疫水高危人群明显减少。

2.2螺情资料结果表明 2005~2013年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以2005年最高,分别为2.95只/0.1 m2、32.19%,2008年最低,分别为0.0043只/0.1 m2、0.36%,2009年、2010年较2008年螺情稍有上升趋势,由于对比基数相对较小,总体无显著性意义。 2010年与2005年相比,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6.86%、98.69%。连续8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新增有螺面积。其取决于:一是血防项目工程启动以来,血防经费投入明显增多;二是灭螺的药物和设备不断更新,灭螺的效益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三是由于近几年湘江水位持续偏低的影响,枯水季节期间水位明显较以前降低且持续时间较长,钉螺孳生环境改变等有密切关系。

3讨论

长沙市望城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北连湘阴、汨罗洞庭湖水域,属典型的洲滩亚型、湖沼垸内型血并存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全区有8个乡镇22个疫区村,占全长沙市有螺面积的50%以上,是长沙市的血防重点区。2005年至2013年望城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2008年后达到国家传播控制标准,但湘江下游岳阳钉螺依然存在,江滩综合治理、传染源监测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8年来,虽然通过各种方法和采取有效行政手段等,完成了各项监测工作任务,做出一定的工作成绩,但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3.1监测技术落后。查病技术,虽然采用血清学诊断筛查后改良Kato—Katz法,但其在人群感染率﹤3%的地方,漏检率﹥30%,血清学诊断试剂特异度较低,不能排除既往感染者;查螺技术,传统技术落后、目前仍然依靠人工方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天气、光线、植被,查螺时间、人员资历等,往往耗费大量人、财、物。

3.2社会因素影响:一是常住人口不足,该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60%以上,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给查病、化疗等工作带来被动局面,受检率要达到90%以上困难重重;二是村民接受血吸虫病检查、治疗的依从性、主动性意识不强,部分村民对血样采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恐惧心理,少部分村民出现反感、躲避、拒检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工作带来压力和被动;三是部分村民确实没有疫水接触史和症状、体征,年年抽血检查,年年又没有发现血吸虫病情,存在厌烦情绪,不与积极配合、支持是造成监测工作“血检难”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利娟,朱蓉,许静等.湖南省和湖北省县级血吸虫病防治人员防治知识现状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3):246-250.DOI:10.16250/j.32.1374.2015055.

[2]雷正龙,周晓农.消除血吸虫病--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新目标与新任务[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1):1-4.DOI:10.16250/j.32.1374.2015036.

[3]姚嘉文,贾铁武,官亚宜等.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的评价[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3):238-244.DOI:10.3969/j.issn.1005-6661.2014.03.002.

[4]闻礼勇.血吸虫病监测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论文作者:李盈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  ;  ;  ;  ;  ;  ;  ;  

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监测工作分析论文_李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