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

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

李明伟[1]2002年在《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文中提出中国电视新闻自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的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围绕这种巨变所做的研究,也有不少。但多数停留在对变化的表象描述上,而鲜有对其深层动因的关注。“社会发展——观念更新——实践(改造、改革)——社会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这个规律性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是进行改革实践的前提。”中国电视新闻如此惊人的进步,其先导就是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不断更新。而观念的变革,又产生自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考察了1978年以来中国电视新闻二十多年间的发展历程,透过纷繁缭乱的表面变化,理出了其内在的观念变革主题:新闻本体、受众本位、“新”字观念、信息观念,并以社会历史为宏观背景,分别研究了它们的渐变过程。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电视主角谁担纲:从娱乐到新闻 电视发端之初是以娱乐为主的高级“玩意儿”。没有谁把电视新闻当作获取重大信息的渠道。之后,电视新闻超过广播新闻、报纸新闻的影响,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导。但在电视屏幕上,新闻超过其它内容成为电视的主角,直到20世纪末才得以实现。本节详细地阐述了新闻本体观念的成长过程,论证了新闻立台的必然趋势。 第二部分 受众本位观念:“上帝”的变迁 这一部分从对西方传播学的引介与研究,新闻商品性的提出讨论与确认,人民经济条件和民主意识的改善叁个方面,阐发了受众本位取代传者本位的原因。而且,鉴于电视在缔构人类文化和提升社会文明当中的重要地位,对电视新闻传播潜在的理性暴政发出了警告,并由此提出了完整的受众观。 第叁部分 “新”字观念:由时间到创意 创造性提出了“新”字观念。认为新闻不仅“新”在事实、时间上,而且还“新”在视角、立意等方面。80年代初,中国电视新闻只能做到事实新,“时间在一周以内的占 20%以上,有 70.2%的新闻超过一周或不提时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抢新闻的意识成熟,电视新闻基本上具备了新闻的时新性,即事实新、报道快。后来,台与台之间的技术差异逐渐消失,大家的拼抢意识也趋于同等强烈。这时,时间层面上的“独家新闻”竞争就出现了高原现象。但新闻竞“新”并没有山穷水尽,而是早在另一个战场——创意方面展开。 第四部分 信息观念:由事实到信息 本文认为石 年代信息潮,1992年以来改革的深化,千年之交制胜信启、社会的策略讨论,是信息观念凸显的叁大动因。并提出,从信息的量、质、冗余度叁个指标的辩证统一角度去理解信息,才是科学而合乎道理的。文章指出,树立信息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信息的传递,媒介的其它一切功能都无从谈起。

钟馨[2]2010年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文中认为对外传播研究对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后20年,中国国家战略以富民强国、顺利崛起为目标,以提高国家实力为核心,以经济外交、区域主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等为主要途径,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性的崛起。对外传播作为社会子系统,本身就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按照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设计,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国际舆论方面积极配合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1976-2001年的中国对外传播史。作者站在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既关注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又探究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即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事业、对外传播业务和对外传播观念,来立体地展现这段历史面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将中国国家战略作为研究的宏观历史背景。现有的相关研究对对外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外在关联”重视不够,而本文力图从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宏观地思考中国对外传播发展变迁的社会动力;二是立体地探讨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问的内在关联。目前,对外传播史的相关研究多为纵向的事业史,比较重视对外传播活动本身,忽视对外传播事业与对外传播政策、对外传播业务、以及对外传播观念之间的多重内在关联。本文则全面关照对外传播系统,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立体地呈现其发展变化轨迹。叁是对外传播政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对外传播政策先后以“调整”、“改革与发展”、“提升内涵”为核心。对外传播事业从恢复几乎停滞的工作,到大力加强基本建设,再到基本建成完整的对外传播体系,初步实现对全世界大广播的局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对外传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先是主要报道中国政治生活大事件,接着是重点介绍中国经济情况,然后是全面介绍中国国情。对外报道方式逐渐与国际接轨,现场直播、滚动播出、口头报道、深度报道等国际先进的报道方式在中国对外报道中发展迅速。对外传播观念呈现出由“对外宣传”向“对外报道”转变的基本趋势,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新闻事实观念、和时效观念等不断演进。对外传播本体各要素之间,政策决定事业与业务发展,在事业与业务发展中形成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又引起政策、事业和业务的变化。而对外传播系统的所有活动又服从宏观中国国家战略的总体安排。

袁虹莉[3]2009年在《民生新闻及其传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受众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和受众对自身生活关注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工作者“民本”意识进一步提升、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新闻单位满足“叁贴近”工作的情况下,民生新闻异军突起。各地民生新闻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和新闻理论界的关注。而且,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带来了我国新闻领域的深刻变革。但近年来,民生新闻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同质化、低俗化、媒体自身角色界定不清等问题。有鉴于此,该文对民生新闻的形成过程、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就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作了分析,其中包括国家的政策因素,大规模的城市化影响,人文精神在新闻领域的渗透,以及媒体间的竞争等因素,揭示了目前民生新闻繁华背后存在的误区。在民生新闻出现节目同质化、内容琐碎化、影响力有所弱化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提高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扩大其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成为推动电视民生新闻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选之策。因而,该文对影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就此探索改进民生新闻传播、提高传播效果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民生新闻能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为其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稳健、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熊德[4]2012年在《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传播学为基础,通过对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和经营的内容、要素、机制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国际主流新闻电视媒体产生与扩张的一般趋势,分析了传播与经营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电视新闻媒体跨国传播的策略与模式,初步构建起一套衡量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大量一手资料和实际案例,对新华社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定位于跨国传播的全球性新闻电视媒体—CNC的创建,以及跨国传播能力建设实践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对主流的世界级新闻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梳理,对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在对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对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另一个是支撑媒体跨国传播的市场经营能力。(2)本文分析了新闻电视媒体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了新闻电视媒体的政府主导性,为新闻电视媒体利用市场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应该依靠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两个途径,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来建立和维护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新闻电视媒体,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新闻电视媒体的建设与经营模式,既有长远的战略价值,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3)本文研究了中国电视新闻媒体如何在注重政治效果、重视传播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哪些途径来加强市场经营能力。在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和总结了电视媒体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弥补了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电视新闻传媒跨国经营研究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解析,本文研究了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揭示了电视新闻媒体的跨国传播效果与市场经营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与目标一致性。(4)本文初步构建起了电视新闻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估,是加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受到新闻信息传播的非定量性和主观感受性制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主观感受和定性描述上,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本文通过对中国传媒管理发展体制的深入研究,在充分吸收国际知名跨国传播机构的成功经验和跨国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借助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电视新闻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炼出对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进行评估的八个核心指标,从而构建起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首次建立起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具有一定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5)CNC是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全球播出的包含多个电视频道的、以直属台和附属台方式推广的电视网,已被中央明确确定为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第一个跨国新闻电视传播机构,CNC的全球电视新闻采集量已达到日均1000分钟,居国际电视新闻行业首位。本文通过研究CNC在跨国传播能力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的突破,分析了CNC对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展跨国传播能力建设的借鉴作用,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视新闻媒体跨国传播与经营理念,以及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媒体跨国传播的新型发展方式。(6)通过对国际形势和国际传播格局的分析,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第一个跨国传播的新闻电视机构CNC的创建和市场经营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依靠市场化机制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新闻电视媒体的跨国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走政府支持与市场化并重的道路。同时,要善于抓住新媒体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形成整体合力,迅速提高跨国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

白阳[5]2012年在《技术视角下的中国电视节目演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视节目跨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其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前进和发展,在它背后都有许多推动力量,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中国电视节目。其中,技术的因素不可或缺,尤为重要,它不仅牢牢地支撑着电视节目的运作,还时时引领着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探寻技术视角下中国电视节目演进,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技术及电视技术,节目及电视节目的基本概念出发,将我国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叁个时期,即前模拟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在每一个时期里,电视节目都会受电视技术的影响。其中,电视节目内容、形态和覆盖范围与技术最为密切。因此,本文通过探讨电视制作技术对节目内容、电视播出技术对节目形态和电视传送技术对节目覆盖范围的影响,阐释电视技术变迁与电视节目演进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最后一章分析了电视技术和电视节目间存在的辨证关系:电视节目是电视技术存在的主因,但它又离不开技术这个支点;技术的吐故纳新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广阔地传播平台,但它又不能超越其本身,无限度地被电视节目所运用。把握电视技术与电视节目间的辨证关系,有利于更好地预测技术和节目未来演进的趋势。

张婧[6]2006年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初探》文中提出最近几年,地方电视台一批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为主打的电视新闻节目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同时,全国的部分省市电视台之间也展开了“民生新闻节目大战”。一时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各个地方台风起云涌,并被学界称为“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良好的传播效果非常值得肯定,但是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中一些不良倾向已经开始显现其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民生新闻的概念、历史沿革、典型案例、存在意义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解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掌握了民生新闻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效果和消极影响,并尝试为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刘春雨[7]2011年在《解读黑龙江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共度晨光》》文中研究说明1993年央视早间电视新闻《东方时空》开播以来,国内各地电视台开始步入早新闻的竞争时代。黑龙江电视台于1999年创办了省内第一档早新闻《共度晨光》。在国内媒体开始市场化,以及新闻频道专业化的影响下,作为省级电视台的早间电视新闻《共度晨光》,一直致力于对节目定位的合理把握和科学调整,努力摆脱省台节目定位模糊地尴尬局面,不断地进行改版和创新以满足受众需求,开拓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此外,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电视台成立了新闻中心,所以,现在早新闻《共度晨光》在管理机制上隶属于新闻中心,但在播出层面从属于黑龙江电视台卫星频道。换言之,这样的双重监管对《共度晨光》的发展和创新也带来了双面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共度晨光》的沿革、节目定位、编排原则以及改版创新四大方面的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对比研究,以求为黑龙江电视台早新闻《共度晨光》进行全面、立体和客观的解读。进而为节目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辨角度。同时,《共度晨光》的节目源多来自黑龙江省电视台的《新闻夜航》、《新华视点》以及《新闻联播》和《第一现场》等,所以对《共度晨光》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黑龙江电视台其他新闻节目,以及哈尔滨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具有一定的考量价值。

林隆强[8]2017年在《演播厅研究—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角度》文中研究表明演播厅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构成要素,因为属于“物”的部分,长期以来被节目制作所忽视。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如井喷式增长,对演播厅空间的挖掘、利用和拓展也渐成趋势,遗憾的是,针对演播厅的学术研究却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本文运用复杂性思维的方法、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演播厅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考察,把演播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而形成对综艺节目制作有价值的一些认识。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展开,将演播厅置于当下的语境界定指涉范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演播空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也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大多数学者粘滞于“厅”“室”的混用。确定场所的名称是个很值得展开的切入点,这包含着对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空间意义及其功能的理解。从功能性出发,本文认为“厅”比“室”更适合当下的综艺节目的实践。与此同时,演播厅还被置于历时的维度,探讨演播厅如何借鉴剧场、摄影棚,在电视摄录技术的变革中演进自己的艺术认知,在制作实践中形成对演播厅的本体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演播厅出现了非常有特点的空间转换问题:从建筑空间到节目呈现空间再到屏幕空间。通过空间的考察,进一步解析演播厅的特质、结构和运作规律。作为建筑空间,演播厅在复杂性的建构中规定叁维,在二装中强化空间表现力,适应技术革新的超真需求;作为节目呈现空间,在编导的理念统摄下,演播厅进一步被分割、重构、掌控,凸显出不一样的整体特性和空间秩序,拥有了生产、增殖内容的能力;作为屏幕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演播厅拥有了交互和开放的场域特征,在技术支撑下,常常抹去观众不在场的疏离感,建构了无限宽广的意识情境空间。本文进一步结合实践样本,揭示演播厅的多元空间转换,解析现场作为演播场域的边界、准则和运作规律,并据此探讨两种转换对节目生产和美学批评的影响。在当下语境中,演播厅浓缩和表征了节目制作的理念,从建筑时就要介入,在二次装修时更要重视,在内容生产时又要有意发掘、利用和拓展演播厅的空间。在技术添加、符号流动和编导理念上,要根据节目需要,创制适应于内容生产的演播厅空间,并把这个构成要素结合到整个节目的运作系统之中,进一步强化它的建构功能。

李莎[9]2014年在《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是如今最现代化、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它的传播不受时间距离的影响,速度快、范围广、感染力强,是大众获得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语言,是一个人多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主持人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底、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并影响着节目的收视率。主持人语言被视为提高节目质量、优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属于自身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这些思潮集中体现在历代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之中。有声语言作为传播工具,承载着历史和现实,包容着文化观念的走向,节目主持的语言是时代人文精神的体现,研究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的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本研究对于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的研究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对于研究的内容、以及国内外文献进行相关综述,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央视新闻节目演变编年史。按照央视电视新闻的初创期、央视电视新闻的改进期、央视电视新闻的发展期、央视电视新闻的蓬勃期的分期对于央视新闻的不同时期主要节目内容以及特点进行概述。第叁部分,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演变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分析新闻栏目主持人语言类型与作用。在明确这一概念后,按照上文的分期对于不同时期的央视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发现,在发展初期,新闻栏目主持人以宣传化语言、形式化语言、官方化语言为主。另外在文革时期,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具有文革假、大、空的特点。改进时期的新闻栏目主要是写实性与批评性的语言风格,这一语言风格是在《新闻联播》的主导下建立的。发展时期的语言风格表现为批评式语言的增加,政治语言缩水,政治透明度提升;经济与服务语言的增加;军事类节目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国际化语言的增加等特点。进入新时期,央视新闻栏目主持人语言主要是语言口语化、语言风格化的特点,同时谈话类新闻的语言互动化与观点提高。第四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发展趋势。在分析时代特点以及新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央视新闻语言发展会表现出语言内容的丰富化、语言风格的多样化、语言形式的多元化的趋势。第五部分,结语。

孟凡静[10]2012年在《解读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新闻节目《帮忙》》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电视业发展的脚步,电视节目不断的深入发展与创新的速度也在日渐地加快。随着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和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的开办,从此,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民生新闻就此产生了,同时,各大电视台争先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继而激起了一场无硝烟的民生新闻收视率的抢夺大战。然而,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民生新闻节目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满足受众需求。随着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根据节目内容的细化、节目形式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又分成了很多类别,公共频道《帮忙》节目是建立在民生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取之精华的同时,更加注重节目服务性故事性的一种服务类民生新闻节目。《帮忙》节目在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播出后,第32周收视率就名列哈尔滨地区同时段电视节目收视率的第二名,并用了3年的时间,从公共新闻网的一个子栏目发展到现在,成为公共频道的品牌栏目,并于2010年11月11日荣获黑龙江电视台“优秀团队”称号。同年,帮忙荣获了“全国自办民生节目创新奖”。随着2012年的到来,《帮忙》迎来了它的第4个年头,度过了初创期,走过了增长期,渐渐将脚步迈入了成熟期。如何延长成熟期,求得更为长远和稳定的发展,争取更广泛的收视群体,因此,学界理论层面的支撑和辅助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帮忙》节目隶属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可谓是民生新闻变革与发展后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从《帮忙》节目的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和形式上定位的分析,来对《帮忙》节目进行整体定位。《帮忙》节目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改版与创新,例如:“帮女郎”板块的创建,周末班特别节目《王成谈家事》的播出,等,在本文中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笔者对《帮忙》节目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细致的分析,继而,对《帮忙》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以期能够为其提供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D]. 李明伟. 河南大学. 2002

[2]. 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 钟馨. 武汉大学. 2010

[3]. 民生新闻及其传播效果研究[D]. 袁虹莉. 湘潭大学. 2009

[4]. 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D]. 熊德.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5]. 技术视角下的中国电视节目演进研究[D]. 白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6].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初探[D]. 张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7]. 解读黑龙江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共度晨光》[D]. 刘春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8]. 演播厅研究—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角度[D]. 林隆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9]. 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变化研究[D]. 李莎. 河南大学. 2014

[10]. 解读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新闻节目《帮忙》[D]. 孟凡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