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真的好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文化喜欢好孩子。经典的“中国式好孩子”身上必须具备“听话”这个关键词,他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头上常常顶着“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他们的父母,总是受到别人无尽的羡慕。可是,好孩子是真的好吗?
听话的孩子为何要自杀
初春的江苏常州,梅花怒放,可这样的美景对江先生来说却是一种折磨。他的儿子小江跳楼自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09年3月的一个凌晨。小江自杀的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这个16岁的少年就读于常州市的一所重点高中,他的班主任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痛心地说:“小江成绩优异,和同学、老师都相处得非常好,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我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这么优秀的学生还是头一次遇到,太可惜了。”
成绩优异、开朗活泼、为人友善、循规蹈矩,这是周围人对小江的评价,作为父母、老师、邻居眼中标准的好孩子,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小江为何轻生。在小江的QQ空间里,人们发现了这样的文字“人怕死是与生俱来的,但我觉得,活到现在只感觉眼前一片黑……”“明天的化学考试不想考了,作业也许会做但也不想做。累了,我先走一步了。生命是我的,没有人能为我决定……”“我的梦想:开个不为赚钱的咖啡店啥的,不出风头,生活俭朴。但是许多声音说:不!你要好好读书,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最后出国!这样念下去完全没有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最终都迎来了光明的人生结局,小江只是个例而已。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为了成就众人眼中的“好”孩子,小江付出的心理代价是巨大的。
“好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很重要的叛逆期。第一反抗期通常出现在孩子2岁~3岁时,父母可能会发现,原本对父母言听计从,很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好带”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对来自父母的帮助、阻拦等行为表现出反抗。而第二反抗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心理特点是:想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走向成熟,但自身心理、生理的发展并不完善。
反抗期的出现,是每个孩子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可以说,反抗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个“辞旧迎新”的阶段: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意味着失去,是“辞旧”;以一己之力走向独立意味着获得新的天地,是“迎新”。对于孩子来说,走向独立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失去和父母的紧密联系却仍然会带来忧伤。此时,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独特的心理特点,给予一定的空间和自己探索人生的自由,那么孩子就会带着反抗期特有的“淡淡忧伤”,自信地迈入新的人生阶段。反之,如果父母过于溺爱或者严厉,则会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为他们迈入成年人之后的生活带来种种困难。
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如小江,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即服从成年人所设立的各种规范,这样的孩子以牺牲自己的独立空间、独立思维为代价,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获得了一片叫好之声。尽管他们成就了父母及他人眼中的“好”,却始终觉得人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动力。他们可能会像小江一样,出色地满足父母或老师的各种期待,心里却对所做的事情感觉十分麻木。心理学者胡慎之认为,如果孩子在反抗期出现了叛逆行为,家长反而应该松一口气,因为叛逆的孩子往往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当他们以正常的速度度过反抗期后,就会在20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即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会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怀有很强烈动机,不需要父母的监督也能自觉地去追求自己所设立的人生目标。
孩子太“好”容易引发的恶果
陷入抑郁情绪或罹患抑郁症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很听话,从来没有经历过反抗期,则应该引起父母的警惕,这样的好孩子很容易因为没有机会发展“自我”而陷入抑郁情绪。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很少说话,对什么活动都没有兴趣,情绪一直低落”这3项特征,家长应该考虑孩子已经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最好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反抗期推迟到成年以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特色和任务。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非常突出特点,就是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番,他们心理状态也可能经常出现变化,“猫三天狗四天”,他们可能会突然喜欢上某个明星,而对过去敬佩有加的父母不屑一顾;甚至偶尔会出现一些比较怪异的行为。对此,父母应该做好思想准备,相信并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阶段,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如果一个孩子在应该叛逆的时期没有叛逆,就很可能迈入成年之后开始“补课”,当别人已经开始为设立的事业、生活目标而奋斗时,他反而开始干一些“不靠谱”的事,而促使他开始这么做的,正是那些在反抗期没有实现的欲望。
对生活缺乏激情,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生命力,做事缺乏激情。这很容易理解,他们不管是努力学习,还是为生活奋斗,都不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愿望,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达成他人的要求。小江QQ空间中的文字反映的就是这种状态。很多“好孩子”在向信任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时,总是使用“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的句式。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在为别人而活,自然无法找到生活和学习的激情和意义。
未曾当过孩子的“好孩子”
羽文是所有人眼中的完美男孩,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和稳重。少年时期,羽文的父亲总是以工作为重,几乎不曾参与家庭事务。当同龄的孩子还在为一点生活琐事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羽文已经成长为“大人”,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在家里家外成了母亲的好帮手。羽文的母亲经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我的儿子,我这辈子就完了。”
走出大学校门的羽文很快成为了职场里的精英人物,他超乎寻常的勤奋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羽文总是第一个走进公司,加班到最晚离开,即使领导并没有明确地要求,羽文也会自觉地选择加班。他没有个人生活,仿佛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对羽文这种“工作狂”行为望尘莫及的同事感慨羽文是个“瘾君子”——对工作上瘾。
在很多人的眼中,羽文这样的“好孩子”不可多得,他几乎病态的工作狂行为也很容易被解释成是完美主义的表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放弃当孩子,是为了平衡家庭需要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大自然要人类在长大成人之前先当孩子。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原则,培育的将是一个既不成熟也不可口,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早熟果子。”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呈渐进式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植根于前一阶段的发展之上,具备一定的步调和节奏。2岁左右的孩子最喜欢说“不”,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开始频繁地问“为什么”,到了十几岁,每个孩子都有了挣脱父母,独立奋斗的欲望……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危机,而每个阶段的危机意味着新的高度和无限的可能。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顺序完成每阶段的成长任务,自我发展就会因为不健全而失去其应有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顺利度过每个成长阶段的基础首先来自于功能良好的家庭。当父母各司其职,各自承担其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时,孩子的成长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得到在其所属年龄段中所需要的安全感,获得探索自我的机会。因为,父母的关系越牢固,孩子往往越能够被允许做自己,有机会去发现自己所独有的天赋,他(她)不用牺牲自己的来承担父母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这样的父母会通过自己及彼此之间的力量来获得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不会通过孩子的成就来满足自己。
另一方面,对维持父母的关系,孩子总是怀有天然的忠诚。因此,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本能地行动起来,迎合父母的需求,甚至牺牲自己来维持家庭的平衡。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在精神病院任职的心理学者发现,很多罹患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的患者,其病情的出现和他们的家庭关系密切。英国心理学家约翰·豪威尔斯在对家庭关系进行长期研究后认为:“一些家庭成员出现异常的行为,其实是其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
此后,很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行为出现异常的孩子,其实不过是不良家庭关系的“替罪羊”,他们自身的问题,往往掩盖了家庭中最需要处理的关系——父母之间的不良关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父母关系恶劣,闹着要离婚;孩子行为大变,变成了问题少年。父母会暂时放下了彼此间的冲突,转而合力解决孩子的问题。这就是孩子通过自己的问题来转移父母的冲突,充当父母不良关系“替罪羊”的典型例子。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通过成为“好孩子”来转移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比如羽文。
从表面上看,羽文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危机。但事实上,羽文的父母并没有通过彼此的力量来构建一个牢固的夫妻关系。羽文的父亲以工作为理由,不履行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儿子应当承担的责任,羽文的母亲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自然负面情绪不断。为了平衡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羽文充当了母亲情绪上的配偶:他理解母亲的烦恼,倾听母亲的心声,自觉地帮助母亲来打点家里家外的事务——这一切,原本是一个丈夫应该承担的责任。
替父母承担责任的“好孩子”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降生伊始,婴儿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父母,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孩子内心深处常常“神化”父母,认为父母是万能的,只要有父母在,自己就不必担心。孩子这种看似幼稚的观念具有保护自己的效果,因为视父母为神的信念能够帮助孩子免于成长中的恐惧。父母所带来的安全感有助于孩子成就自我,形成比较高的价值感。当孩子非但不能从父母身上获得安全感,反而不得不通过成为早熟的“好孩子”来弥补父母的失职,或者成就父母的理想时,就失去了获得高自尊、成就自我的机会。
通过成瘾来释放
心理专家发现,与父母关系良好、成长中获得足够安全感的人相比,那些来自不和谐家庭的人更容易成为“瘾君子”。让他们成瘾的可能是毒品、烟酒,也可能像羽文一样,对工作成瘾。对羽文来说,对工作上瘾可以摆脱来自原生家庭的束缚,可以让自己解脱。
缺乏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
也许很难相信,像羽文这样的完美孩子会在成年之后无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但这种事情的确存在。在应当专心做好小孩的阶段,羽文无形中代替父亲充当了母亲的情绪配偶,他没有机会经历自我分化——在追求独立和与他人互相依赖之间找到平衡。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常会采取2种极端的方式:极度依赖他人或者完全回避与他人亲近。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无助于一个成年人和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