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粮食企业现状及改革对策_粮食局论文

国有粮食企业现状及改革对策_粮食局论文

国有粮食企业的现状与改革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论文,粮食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有过荣耀的年代,为人民生活,为农业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樊篱和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石首粮食企业现状为例,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特征发育不全

石首的粮食企业基本上建立于三个时期:一是五十年代为征收公粮、供应军粮、占领市场而设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43.75%;二是六十年代以后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而设立的企业,占21.87%;三是八十年代以来为经济体制改革而设立的企业,占34.38%。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企不分,带有政府附属物的性质,企业地位由政府确定,贷款由政府供给,人员由政府调配,利益由政府控制。进入九十年代,粮食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特别是1992年石首作为全省粮食改革的试点,在放开粮食经营的同时也把粮食企业推向了市场。从此,石首的粮食企业形式上脱离了与政府的财政联系,享有了法人地位,实行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但是,由于历史挂帐未割断,产权关系未界定。传统观念未除清,加之从93年下半年起国家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恢复国家定购粮食任务,因之,粮食企业的法人资格和“四自”权力都发育不全,与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利益直接的特点和与市场经济企业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即:产权明确,在法律上和经济上是独立实体,交易者之间的平等地位,相去甚远。由此,企业承担风险,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本质也不能体现。

(二)企业经营规模过小

石首的粮油商业企业由于担负着粮食收购和供应的责任,其机构设置均以行政区划布局,乡镇不分大小、不论流向,皆设一个粮食企业:而为粮油购、销、调、存、加等服务的粮食企业及多种经营企业,也因当时条件,设立的起点低、档次差、规模也不大。以致企业林立、网点对峙、人员臃肿、内耗严重、效率低、费用大、成本高、形不成规模效益。石首市目前企业现状是:没有大型企业,基本上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一部分虽列为中型企业,但也是低标准的。

(三)企业经济成份单一

粮食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束缚较深,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引进外资、横向联合、股份制、合作制、国有民营等改革的措施进展缓慢,基本上还是国有国营一统天下。从调查数字上看,虽然有两家集体经济性质的企业,但只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两家集体经济企业。除财务报表未合并于粮食局系统外,其经营、财务、用工、分配等管理机制完全照搬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办法,仍算是国有国营。

(四)企业经营范围狭窄

石首的粮食企业经营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事粮油购、销、调、存的粮油商业企业,是粮食企业的主体:第二类是从事粮油加工和为粮油流转服务的粮油工业、粮油议价业及粮油运输业,是粮食企业的两翼:第三类是以创造收入、消化人员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多种经营企业,但仍然以粮油为主要经营项目,生产经营的跨行业产品和项目比重不大。

(五)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

石首市从1992年放开粮食经营以来,企业经济效益虽逐年上升(1993年实现利润211万元,比上年减亏增盈1005万元)但盈利水平不高,流动资金创利率仅为1.29%。固定资金创利率仅为5.17%,固定资产创利率也只5.4%。同时,企业之间经济效益也不平衡,亏损企业、微利企业、不盈不亏企业占相当比重,而微利和持平企业如果审计严格一点。可能就是亏损企业。

(六)企业经济实力脆弱

粮食企业由于长期负债经营、微利经营、积累不足,企业经济实力脆弱。国家如不处理历史性挂帐,则将造成全行业资不抵债。石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实行了历史挂帐5460万元集中于市粮食局挂帐付息的办法,企业稍微积累一点资本,但底子脆弱,又不平衡,个别企业还是资不抵债。全系统资产净值仅1585万元,每个企业不足50万元,职工人平仅5517元。

为了发挥粮食企业的固有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海洋中,继续为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流通作贡献,必须因地制宜,因业制宜,采取恰当对策,对粮食企业实行改造提高,其主要对策为:

(一)积极实行政企分开。粮食是特殊商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紧张的平衡。因之,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不会放松,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流通主渠道的地位不会削弱。但是,粮食企业不可能继续保持政企不分的地位,不可能继续保持与政府财政上的无限联系,不可能也不应该继续吃政策饭、大锅饭。当务之急是积极实行政企分开,发挥企业敛财聚财盈利的功能。政企如何分开?最好的选择是县市以上政企机构分开,县市以下政商业务分流。即粮食局一分为二:一为行政性的粮食局,行使政府职能;一为商业性的粮油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粮食局与粮油总公司的关系概括为:在粮食行政和行业管理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粮食政策性经营上是委托与代理关系;在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上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粮食局的职能有六:1、管理政策性粮食经营,即管理国家定购粮食收购,国家专项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调。军粮、救灾粮和平抑市场粮的供应;2、管理社会粮食行业和粮食市场;3、管理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4、管理党委授权范围的人事考核、奖惩和任免;5、结算政策性粮食经营的代理费用;6、汇总财务统计报表。粮油总公司的职能有四:1、领导县市所有粮食企业;2、代理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储存、加工、供应和调运。代理粮的粮权属国家,调度权属粮食局,代理费用由粮食局补给;3、搞活粮食流通。为本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4、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开展“三跨”业务,增加企业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县市以下粮食企业,根据自身素质和代理政策性经营任务大小,可以分为分公司和子公司两种体制。代理政策性经营任务大的企业,以实行分公司体制为宜。凡是有代理政策性经营任务的企业。要坚持“本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优化政策性经营结构,实行定人员,定任务、定仓库设备、定费用、定工资奖金的“五定管理”办法,由企业法人代表直接抓;商业性经营要坚持面向市场,搞活经营,简易核算,收入与效益挂钩,不吃“大锅饭”。

粮食政企能否分开,能否达到分开的作用、目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财务问题。一是政企不分、国有国营、统负盈亏时期的全部财务挂帐应由财政挂帐停息,单列剔出经营性挂帐由企业负担在政策上说不清,在实践上难行通。二是政企分开后的政策性经营的必要费用和价差,应实事求是定出合理标准,并及时足额补贴到位。否则,粮食政企分开将重蹈历史复辙。

这种方式的政企分开,好处有五:1、强化了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明确了行政对政策性经营的责任,有利于实现粮食政策性经营与商业性经营的分开。2、保持了粮食企业的总体完整,巩固了固有优势,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和应变。3、适应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继续享受信贷规模、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及市场管理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4、减少各项变动登记和管理的费用开支,有利于保持商业信誉,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优势。5、变动工作量相对较少,减少了政企分开中的人员思想波动及企业业务脱节,有利于安定团结。

(二)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粮食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鉴于现阶段多数粮食企业担负着国家粮食政策性经营和自身商业化经营的双重任务,是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全面规划,因业制宜,积极试点,分步推行。从粮食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一刀切,不一哄而起。主要形式有:

1、单一担负国家粮食政策性经营任务的粮库、粮食中转站、粮食加工厂。首先应实行清产核资、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2、既担负国家粮食政策性经营职能,又担负商业化经营任务的粮管所、粮店、粮食加工厂、应视内外环境。以发挥企业筹资功能为主要出发点,有的可建立国有国营的独资公司,有的可建立有限责任公司。

3、单一担负商业化经营任务的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经济条件强弱,经营规模大小,经济效益高低,人员结构优劣,发展前境好坏等条件,有区别的加以选择:(1)条件好的,可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或引进外资、技术,嫁接为三资企业;(2)条件一般的,可以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或建立国家、职工共同出资,以劳力、出资分红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3)条件差的,可以出租房产设备给职工国有民营,由职工自己筹资、自主经营、自理税赋、自负盈亏,企业少收或不收租凭费用;(4)有条件的,还可以搞国有转集体,由职工集资购买企业,一次交款有困难的可分期交款,也可购买一部份租赁一部份;(5)效益不好,扭亏无望,又无其他办法转制的,应果断决策,停业转产或向社会出卖。

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优化政策性经营企业能力,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筹资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甩掉企业包袱,调动职工想企业、受企业、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改变粮食企业的经济面貌。

(三)积极优化企业组合。本着减少内耗,精简层次,强化管理,增强实力,发挥整体优势的原则,合并改组那些规模小、功能弱、经营差、闹内耗的企业,达到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功能,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途径有三:

1、改传统的以行政区划设立粮食商业企业(即粮管所)为按经济区划合并改组粮食商业企业。对不设粮食商业企业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由县市粮食局派驻粮食特派员,协调粮食行政工作和与粮食商业企业的关系。粮食特派员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办公,行政上由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受县市粮食局领导,编制和经费在粮食商业企业。

2、改按粮食购、销、调、存、加等环节设立的商业、工业、仓储企业为工商联手。厂所合一、厂库合一、产销结合的企业。最佳的办法是改组合并或建立股份制公司互相参股。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搞松散的联合经营。

3、改以安置干部、消化人员为目的而设立的一些门店式、作坊式、半管理型的微型企业为集中管理,分散经营,面向市场的中小型企业。

(四)积极扩大经营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恪守粮油行业,产品单一档次低下的经营局面,广开思路,拓宽视野,立足本地,面向四周,开拓发展,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外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兴实业、办工业,搞服务业,什么有利经营什么,内抓内涵延伸,大搞综合利用,大搞米面油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达到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积极转换经营机制。要进一步贯彻国务院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精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领导干部要有抓管理就是创效益的认识,克服重生产经营轻企业内部管理和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倾向,切实把生产经营的目的转到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来。目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多次购销、多头购销、盲目购销、体外购销、质次价高、货款滞留、产品积压、上当受骗、无形资产被侵权等等方面的问题。要巩固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三项改革的成果,防止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弊端的复活,警惕家长式、家族化管理的萌生。

标签:;  ;  ;  ;  ;  

国有粮食企业现状及改革对策_粮食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