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新方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社会和伟大的教育_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的新方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社会和伟大的教育_教育论文

教育科研的新面向:大时代、大社会、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科研论文,社会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在若干年以前,教育科学研究未被人们认识,举步维艰,那么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开始出现了社会重视教育,教育呼唤科研的良好态势,教育科研如同其他的科学研究一样,正日益进入决策和策划、应用领域,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许多新的教育科研机构发展起来,教育科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教育科研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许多新的学科门类等待着开展研究。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变化。研究和把握新的态势,对进一步使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面临的新态势

大时代。世纪之交时代——21世纪的到来引起世人的世纪之交的思考。多元时代——世界的重新组合,二极变为多极、多元。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革命,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再发展。市场经济时代——中国走向市场经济。

大社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人际交往的非线性化。地方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人的角色的多位化——职业周期的缩短,人往高处走式的流向(第一产业人数的减少和第二、三产业人数的增加)。社会分工的大裂变。从自然事物产品转到人为事物产品的竞争,从而为教育的大投入提供了原动力。

大教育。从有限的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精英教育转变到有教无类全面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统一强调共性的教育模式到发展个性因才施教。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到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从在自然经济的封闭观念下产生的装饰性教育到文实教育。从培养守成的学究式思维到培养开放的无限的创造性。高等学校以至于基础教育,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受到市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市场机制,从而改变着教育模式。

总之,教育正在呈现着新的功能和价值,从较为单一的因素转变为多因素,从小系统转变为大系统,从只要求静态的孤立的研究转向动态的关联的研究。这些都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观念上和方法上的改变。

市场经济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指导教育研究的观念是存在决定的。社会变化最终要在经济学上找原因。我们虽在经济形态上早脱离了自然经济,但就教育而言,在产品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认识的片面性,又都可以追溯到自然经济的影响。

一、从自然经济教育观到市场经济教育观的转变,首先是对教育的经济学本质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消费性的事业,更是一种生产劳动能力的产业。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脱离了自然事物的竞争,而表现为人为事物的较量,因之,教育从自然经济观念下仅仅被看作为处理人文关系的、纯上层建筑的事物,转变为同时具有现实的经济功能,在经济增值中作为一种扩张人力资本的重要资源,从而进入经济核算圈,这就使教育的投入有了客观依据而不仅仅是带有随意性的重视与否。当然,在实际操作上,教育的经济价值并非是由一次性加大国家投入的方式来体现的。它是一个缓慢的但是坚定的过程。这一过程除了如广东加大教育投入的政府行为之外,主要是由全社会的默默认可和直接支撑,例如高校自费,有一校两制之称的“择校生”的出现,高收费学校的出现等等体现的。

二、从自然经济教育观到市场经济教育观的转变之二:育人的方针和途径的变化。开放、竞争和创造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分工与日与时地增加与分化。地方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从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为主转向直接地为当地服务为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化和多元化,多层次化,打破了过去在单纯升学体制下,对人才需求十分单一的现象。这就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的有教无类的问题。如果说,近年来曾经有人提出过“差生不差”的见解的话,那只是在传统的“可转化”意义上来说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差生不差”,是指在社会分工门类大量增加,社会需求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倾向都有可能发展,“天生我才必有用”。据此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宽容性和弹性的问题。同样地,也提出了“差校不差”的问题,实践证明,普通学校也可以创名牌,关键是这些学校能否创特色,把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得丰富多彩。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学校从以文为主走向“文实结合”。如果说,在“文”和“实”这两个方面,自然经济教育只崇尚“文”而忽视“实”的话,那么,现代社会正在加强“实”的教育,也就是面向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使之更加完美,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就整个教育而言,“实”表现在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扩大职业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实”在于改变教育的装饰性过强的一面。这种装饰主要是应考性的装饰和学究式的装饰。重视“实”并非否定“文”,而是改革“文,摒弃浮华,把“文”和“实”统一起来。此外,“文”有三个意义,其一,是人文知识;其二,是人文精神;其三是作为整个科学文化的基本形态而存在的,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它的“实”应当具有“文”的形态。“文”是对“实”的提炼、加工、抽象和逻辑化。离开了抽象和逻辑,人的知识就缺少覆盖面,就不能适应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大量化,以及人的职业周期缩短的趋势。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批判。读书无用论不仅仅是出于社会的误识,也来源于学校教育本身的缺陷。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从市场经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一就业门路的情况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不可行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无应试活动,而在于前者是一种本体教育,而后者是泛本体教育。所谓本体,是对教育对象的客观存在的一种规定。作出这一规定,是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把抽象的“人”作为教育对象时有可能带来的多义性。例如,人本主义主要是强调了自然的人的天性,并非全面意义下的人。本体教育所对的是实在的人,不是虚无的人;是整体的人,不是割裂的人;是活动的人,不是静止的人;是关联的人,不是孤立的人;是发展的人,不是停滞不前的人,而应试教育恰好相反。或者说,本体教育是及于本体的,而应试教育则不全是及于本体的,像杜威所说,及于一切,唯独没有及于儿童本身。例如:传统、流行的教育视分割的学科教学为一切,而对于割裂的人来说,作为整体的人所呈现的品质——非智力因素,就被抹杀了。所以,研究素质教育可以从研究本体教育找到新的依托。

三、从自然经济教育观到市场经济教育观的转变之三:是从局限的小区域的教育观到全球性的教育比较观。自然经济是一种囿于区域的经济。而竞争、贸易和合作的市场经济把人们的眼光引向全球。教育特别要向发达国家借鉴。在历史的加速发展期和历史的平缓发展期,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期到资本的上升期,先发达国家的教育都有一些特定的现象,这会给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以重要的启示。例如,资本从瓦解教育的负面影响到支撑教育的正面影响的趋势,人才培养从第一产业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大量从事直接物质生产到非直接物质生产的流向,学校教育的转型与生产转型的关系等等。对于广东来说,特别要做好同亚洲四小龙的比较。

教育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大时代、大社会、大教育同过去的情况相比较,是单元素变成多元素,小系统转变成大系统、线性关联成非线性的关联,市场的随机因素增加和变化加速,简单的对人的行为结果的研究变为复杂的过程性的素质式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使对教育宏观和微观现象的认识和预测变得复杂了,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如果说,在小系统或单元素的讨论中,教育现象的研究可以少量自然数据计算来解决的话,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大信息量的情况,则要求我们进行大样本的研究特别是进行计算机的教育过程模拟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把研究从手工业式的转向机器操作的、现代手段的,提高研究的效率、精度和信度。许多教育工作的领导者认识到,单纯凭经验或简单调查研究已不能作出正确决策了,教育的大系统化、多元化、非性线化使教育决策科学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进程,这就更要求教育的测量分析手段的计算机化和软件化。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有必要把单纯依靠直接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间接测定法以及实验室研究法结合起来。使教育科研成果更带客观性和精确性。

教育统计和测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教育测量是教育过程量化的基础。多元的、非线性的、大社会与大教育给教育测量学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作为人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或心理活动,其过程和机制等等,是难于测知的,人们把过程看作黑箱,而仅仅去掌握结果,然而同一个结果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原因,仅考虑结果显然难于正确地归因。由此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必须研究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策略。策略是区别于具体方法而言的,它表现为对方法的基本的选择性:什么时候需要精确的统计?什么时候教育统计的精确性反而成为正确地认识教育事物的障碍,模糊的测量才是需要的?如何正确地析出教育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主成分。如何把数学引进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过程的数学建模?为了对文献作出综述,必须对文献进行怎样的整合前规范,然后进入所谓“元分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策略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迫使教育科研手段改变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引起的信息革命,它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这也要求教育科研采取相应的手段。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教育哲学研究会1994年年会上的发言报告

标签:;  ;  ;  ;  

教育科研的新方向: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社会和伟大的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