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谷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谷俭

(绥化市兰西县奋斗乡卫生院 黑龙江绥化 15155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7.5%,不良反应发生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良好,不良反应低,疗效显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070-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痞满范畴,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之病[1]。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优势,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7.5±2.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0.5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5.5±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0.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观察组 (1)气虚湿热证 胃脘位闷胀或痛,得嗳气则舒,口苦喜少饮,知饥纳差,头晕肢乏,腰酸膝软,少畏冷,小便淡黄、夜尿1~3次,大便软或溏;舌暗红或瘀点、瘀斑,苔黄腻,脉细缓或细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脾(肾)虚湿热,气滞血瘀。治法以补气(健脾益肾)清化,理气消瘀。方药采用枳实消痞汤加减:党参、生扁豆各15g,炙黄芪、厚朴、莪术、白芍、茵陈、菟丝子各10g,砂仁、黄连、炙甘草各4.5g。(2)阴虚燥热证 胃脘定位闷胀或痛,得嗳气则舒,口干喜饮,知饥纳可,头晕腰酸,小便黄、夜尿1~3次,大便干或燥结;舌红暗或尖红瘀点、瘀斑,苔少或薄黄干,脉细数。胃肾阴虚,滞热血瘀[2]。养阴(润胃滋肾)清热,舒气化瘀。方药取益胃汤加减:黄精、生淮山、蒲公英各15g,麦冬、玉竹、石斛、莪术、枸杞、佛手干各10g,砂仁4.5g,甘草3g。兼肝郁胁痛者加柴胡或香附10g,兼阴虚便干者加火麻仁、冬瓜仁各15~30g,兼食积不饥者加麦芽、谷芽各15~30g,鸡内金10g或山楂10g(缺酸者),兼胃冷吐水者加吴茱萸、干姜各3g,兼阳虚畏冷者加桂枝6g,仙灵脾10g,兼血瘀痛甚者加玄胡索10g,白芷6g。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吗丁啉每次10mg,每日2次,枸椽酸铋钾 每次0.3g,每日2次。于饭前和睡前半小时口服。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者给予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疗程为28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3]。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0.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其中观察组40例,痊愈13例(32.5%),显效13例(32.5%),有效11例(2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痊愈9例(22.5%),显效12例(30.0%),有效10例(25.0%),无效9例(22.5%),总有效率77.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7.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轻微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对照组发生顽固性便秘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0%。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牵及脾肝,日久累及五脏。病因与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病后伤胃及素体脾胃虚弱等有关。病性多属虚实并见。正虚多为脾胃虚弱(包括虚寒),邪实多为肝气犯胃、瘀血阻络、湿热内蕴。病初在经属气,病久入络属血[4]。发现脾胃气虚、阳虚、阴虚证型,胃粘膜的病理变化是依次加重的。在病之初期,由于胃粘膜腺体萎缩较轻,临床上仅有食少、腹胀等气虚见症。随着疾病的发展,胃粘膜腺体进一步萎缩,消化吸收功能进一步衰退,营养吸收不良,热量产生降低,临床可出现便溏、完谷不化、畏寒肢冷等阳虚见症。由于胃的消化功能降低,胃的蠕动缓慢,食物停滞,感染加重,出现胃粘膜糜烂,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活动期的变化,临床可有胃脘满闷、嘈杂、嗳气等阴虚内热见证。中医认为萎缩是一种退行性改变,胃黏膜主要表现为白相、分泌物少、属虚,宜补;然虚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等不同观点,有主温阳、补气、滋阴、养血等治法。

【参考文献】

[1]李安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探讨[J]. 中外医疗,2012,31(22):118-119.

[2]朱慧渊陕.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28-129.

[3]王北京.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77-579.

[4]吴宏凯.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9):66-67.

论文作者:谷俭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论文_谷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