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发育疗法与运动发育推拿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论文_黄寒,李翔,郑德昌

神经发育疗法与运动发育推拿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论文_黄寒,李翔,郑德昌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神经康复科 450000

【摘 要】目的:探索脑性瘫痪患儿接受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及运动发育推拿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将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性瘫痪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运动发育推拿方法。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经相应治疗以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的生活能力评分都有明显升高,但是两组治疗差异不显著,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及运动发育推拿方法,对病患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都具有很好推动作用,而且两种方法疗效不具有明显差异,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发育推拿法;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疗效

伴随最近几年围生医学相关技术迅速发展和重症监护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窒息儿与早产儿存活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脑性瘫痪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提升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能力及日常运动功能,逐渐变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争相研究的话题[1]。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光靠康复师是远远不够,那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及运动发育推拿方法融入到康复治疗之中,并由康复师评估,制订计划,培训护理员物理治疗方法,由康复员落实,将物理治疗手段有效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不仅提高康复普及率,同时也保持了康复的连续牲,自本院结合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及运动发育推拿治疗手段以后,已取得显著效果,现把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性瘫痪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所有脑性瘫痪患儿中男92例,女88例,年龄一个月至九岁,平均年龄(2.3±1.4)岁。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运动发育推拿方法。具体方法为:对照组主要采取Bobath方法,结合反射条件对肢位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加以抑制,同时带动正确运动模式与运动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照患儿发育情况,做各种运动锻炼,包含有行走、站立、爬行、坐、翻身与头部控制锻炼等;实验组以推拿手法当中摇、扳、压、揉、按及推等手法为主,依照患儿瘫痪位置和类型予以针对性刺激,并使患儿骨骼关节与肌肉状态排列得到调整,以患儿未来可能出现畸形解剖部位视作关键点着重加以治疗;结合手法实现运动觉、前庭感觉与触觉等输入;操作时需按照患儿疾病种类,凭借对患儿姿势与体位的改变,对患儿异常姿势加以纠正,对畸形出现与病情加重进行预防。上述两种方法每天持续半小时左右,每星期接受五次左右治疗,同时对患儿家长予以指导使其逐渐熟练操作方法,每天家中也可以帮助患儿训练。针对智力障碍患儿要通过针灸进一步治疗,其中包含穴位、头针注射及经络导平等,还有部分对象需接受语言训练及感觉统合训练的,精细运动受限的需要在作业训练方面适当增强[2]。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研究将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P<0.05,则说明统计结果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治疗方法,FMA评分在治疗前为(38.4±2.5)分,FMA评分在治疗后为(67.8±2.7)分;ADL评分在治疗前为(3.5±1.0)分,ADL评分在治疗后为(9.5±1.6)分。实验组采用运动发育推拿方法,FMA评分在治疗前为(41.3±3.4)分,FMA评分在治疗后为(68.2±3.6)分;ADL评分在治疗前为(4.0±1.2)分,ADL评分在治疗后为(9.8±1.9)分。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前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性瘫痪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P<0.05),但是两组治疗差异不显著,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性瘫痪疾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相关技术连年提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致使脑性瘫痪患儿数量不断增加。现如今脑性瘫痪患儿多数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资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统化针对性康复治疗干预,能够让脑性瘫痪患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儿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时间能够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3]。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零到一岁是大脑发育最快,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这时大脑代偿能力也是最强的,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在该阶段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早期干预,能够促使临近的细胞代偿局部受损的细胞,促使脑功能有受损的新生儿通过治疗干预能够实现最大自身潜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儿基本生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取得比较满意康复效果[4]。本院在给脑性瘫痪患儿开展治疗干预的时候,对照组实行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实验组实行运动发育推拿方法。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但是两组治疗差异不显著,则证明两种方法均能够明显提升患儿康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脑性瘫痪患儿采取神经发育治疗方法及运动发育推拿方法,对病患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都具有很好推动作用,而且两种方法疗效不具有明显差异,临床康复治疗当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木金,罗向阳,何展文等.推拿结合Vojta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瘫88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03:275-277.

[2]张程,黄伟,白晓红.基于经筋皮部理论探析小儿脑性瘫痪循经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07:1627-1630.

[3]刘璨,王跑球,刘跃琴等.推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0:960-962.

论文作者:黄寒,李翔,郑德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  ;  ;  ;  ;  ;  ;  ;  

神经发育疗法与运动发育推拿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论文_黄寒,李翔,郑德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