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探究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探究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探究

◆ 陈小超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发现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在给我国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发展机遇,并基于此,从国家、商业保险公司、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商业养老保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原因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根据2018年年初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亿,60岁以上的人口达2.4亿,占比17.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26%相比,短短7年这一比例增加了4.04%。一般说来,当某一地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0%,就被认为是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且这一趋势正日益加深。

1309 Long non-coding RNA-8439 up-regulates expression of pluripotency factor nanog in hepatoma carcinoma cells

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生育率的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几十年来中国民众传统的生育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上行压力,年轻一代生活压力随之增大,缺乏生育热情。加之之前一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此导致了生育率不断下降,尽管前几年放开二胎生育,但对人口增长刺激有限。第二,人口期望寿命的提高。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评估报告》的数据结果,我国1950年到2015年国民平均期望寿命已经从45岁上升到了75岁,平均寿命提升近70%,而且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预计这一指标在2050年有望突破80岁。正是由于我国生育率的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会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诸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进行准确预测和分析十分必要。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负增长,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4.1%。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提前对这种老龄化态势做出预警和准备,那么将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将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二、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概况

(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概念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为保险标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在被保险人退休或者达到约定的期限后,由养老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给付养老金,由此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与社会养老保险不同,商业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上强调自愿原则,在保障水平方面遵从“多投多得,少投少得”的原则,可以有效补充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丰富,类型各有不同,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服务和保障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有:第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负担较为沉重,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产生了挤压,并且导致了当前养老金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第二,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刺激;第三,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供给不足,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第四,大部分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多,抑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第五,我国保险公司积累资金的保值增值效率不高,资管能力仍需提升。

近年来,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较为滞后。截止到2016年年底,美国个人退休金账户IRA积累的资产就已高达7.9万亿美元,占其当年GDP的40%以上,而我国截止到2017年,商业养老保险积累的资产才约为1.1万亿元,仅占GDP总量的1%-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同时也说明其还有着相当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中的重要一环,为个人养老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之上提供了额外的保护,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偿原则是多投多得、少投少得,其提供的保障条件、保证水平和保证投入都大大超出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商业养老保险都是迫切需要的。这种形式在未来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势必会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重要支柱,市场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推进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会。

四、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层面

商业保险公司首先要扩大宣传,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和产品种类,提升大众对保险的认知,让更多人清楚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提升服务质量赢取消费者信任。人们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本就弱于国家,加上之前人们对保险的种种误解,导致至今很多人依然对购买保险心存疑虑。针对于此,商业保险公司一要提高服务质量,主动了解群众的需求,设计个性化、多元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二要投身于社会建设和重大灾害防治与救济,发挥保险公司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的保障作用,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负责诚信的公司形象。最后,保险公司要积极提升自身资管能力,提高积累资金保值增值的效率,进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

(二)商业保险公司层面

首先,政府需要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行明确定位,要充分认识到养老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成为养老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对当前养老体系中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进行逐步地解决。其次,要逐步降低社保的缴费比例,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压力,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空间。最后,应加大政策扶持,为养老保险资金参与重大国家项目和惠民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同时通过财税政策助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三)监管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势必会成为保障我们生活水平和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之一。作为消费者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保险素养,积极了解保险产品和业务的相关内容,消除对保险的误解。要认识到商业养老保险不仅仅只有规避养老风险的作用,更是一种储蓄和投资理财手段。也要学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状况提早规划,选择适合的养老保险产品,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四)消费者层面

监管机构要发挥好监管职能,在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养老产品的同时,也要规范养老保险业务,防止过度创新增大风险,损害被保险人利益。一是要坚持强调“保险姓保”的发展理念,在保障养老保险功能的前提下谈财富管理,在不发生风险的基础上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要积极督促商业养老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商业养老保险消费者的各项权益;三是要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力度,鼓励其以参股、新建、托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禁止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避免风险蔓延,切实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

流程5:数据包在被解封装之后,按照目的地址EID2将其转发至LISP网络b内。至此,数据包全部抵达节点Y,整个数据转发流程结束。

企业审美文化指导下的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的配合匀称还把包括企业运行的有序进行,员工的良性竞争,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自然有序的关系交流。因此,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员工上访等都是与“配合匀称”原则背道而驰的。

如此看来,民间故事似乎不属于严格认知结构意义上的类层级分类方式,而适合于多层面交叉的分类方式。逻辑学上讲,“类层级结构”思维的“类层级性”,不仅存在于“类-属”关系形式中,还存在于常规关系形式中。在常规关系中,此种认知结构不再严格,而是可以抽象为相邻和相似的关系建立起概念类层级系统。“民间故事活动”是实在的人类活动现象,不属于认知性事物,亦无严格的“类-属”关系结构,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任意性。因此,我们暂时抛弃“类-属”思维,从现象学入手,对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进行探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未来庞大的老年人群,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大有可为。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唯有提升服务、稳健运营、防控风险,商业养老保险才能在持续中发展,在发展中造福四方。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方堉豪,朱伟豪.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8 (6).

[2]傅家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人身保险消费的影响探究[J].管理观察,2019(9).

标签:;  ;  ;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