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方绳权(通讯作者)
(湖北省肿瘤医院妇科放疗科 4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进行腔内放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宫颈癌患者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和措施,包括放疗前评估,准备,心理护理,阴道冲洗,放疗中护理,放疗后护理,放疗后反应的观察和护理。结果:通过腔内放疗的专科护理,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全面细致观察和了解病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好放疗的全程护理,是患者放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宫颈癌;腔内放疗;专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52-03
宫颈癌是妇女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有不断上升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目前我科主要收治宫颈癌的患者,从而实施铱-192后装腔内放射治疗配合体外照射的方法。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尤其是宫颈癌放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我病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全程的护理,是宫颈癌患者放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4年1月~6月,共收治宫颈癌患者218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0岁,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不适等,经常规妇科检查,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均找到癌细胞。
1.2放疗方法
采用后装机近距离腔内治疗配合直线加速器体外放疗的根治性方法。后装腔内照射7~12次,每周2次,A点总照射剂量36Gy,腔内照射当天不能进行体外照射。
1.3结果
2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偶尔出现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反应,皮肤反应,直肠膀胱反应,均在住院期间经过专业护理和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放疗前护理
2.1.1放疗前评估 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其病情,有无过敏史,放疗部位有无破溃或创伤,有无禁忌症,如有异常及时告知经管医生。
2.1.2准备工作 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胸片,B超,心电图,盆腹腔CT,MRI等。放疗前一天行会阴部皮肤备皮并清洁皮肤。
2.1.3心理护理[3] 肿瘤病人在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多伴随着较大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多种不良心态,这些心理的失衡或障碍可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护士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以病人较多的心理支持,正确引导其对疾病的认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心态。
2.1.4阴道冲洗
2.1.4.1阴道冲洗的目的:保持阴道清洁,减少感染。清除坏死脱落的组织,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避免宫颈粘连。清除阴道分泌物及放疗后的坏死组织,提高放疗敏感度。因此,对于进行后装腔内放疗的病人行阴道冲洗尤其重要。
2.1.4.2操作:
(1)方法:1.窥阴器扩开阴道,充分暴露阴道穹窿部后固定,将冲洗头对准阴道口2cm距离进行流水冲洗。2.用消毒液大棉球2个擦洗穹窿部。3.用大棉棒2根分别擦洗左右阴道皱壁。4.松开窥阴器回退一点旋转90度,再次扩开阴道固定。5.用2根大棉棒分别擦洗上下阴道皱壁,褶皱处擦洗干净。6.用大棉球擦干阴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对于分泌物多的患者,可适量增加棉球棉棒的用量,以阴道干净为原则。(2)注意事项[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按照先清洁后污染的原则,对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做好消毒隔离,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冲洗压力不宜过高,避免引起宫内感染:温度要适宜,阴道出血者不宜冲洗。
2.2放疗中护理
2.2.1安装施源管的护理 行阴道冲洗后到后装治疗室,摘除佩戴的金属物品,治疗前30min嘱病人排空膀胱[5],穿棉质的开单裤,在治疗床上取膀胱截石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充分暴露外阴处,清洁消毒后,固定窥阴器,使病灶部分充分暴露,注意观察阴道宫颈有无出血,协助医生将施源器妥善固定,并用纱条填塞。整个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以利于腹部和会阴部的放松,配合治疗,并与其交谈,分散注意力,减轻其局部不适,并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治疗当日体温高于37.5℃则停止腔内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和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2.2.2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护理 将已固定好施源器的患者用治疗床推入专门的放疗机房进行后装放疗,协助患者摆平卧位,将施源器末端插入治疗机分导头并锁紧,保持施源器水平位置,避免施源管扭曲,此时,护士应指导病人治疗中制动,以保证治疗管位置准确,防止其脱落,以免治疗不到位而造成不应有的放射性损伤及影响疗效的严重后果。拍摄定位片,确定靶区。放疗过程中通过监视器严密观察患者。
2.3放疗后护理 治疗结束后,取出容器并如数取出纱布,检查阴道有无裂伤,宫颈有无出血,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嘱患者平躺15-20分钟,协助病人缓慢坐起,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引起跌倒,并告知病人回病房后卧床休息,鼓励其多饮水,多排小便,以利于毒素的排出,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并给与饮食指导[6],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4放疗后反应的观察和护理[3]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者[7],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反应严重者可减少放疗剂量或暂停放疗,注意水,电解质和营养的补充。(2)直肠反应: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根据医嘱可给予消炎、止血、等对症处理,也可行药物保留灌肠,严重直肠反应必要时暂停放射治疗。(3)膀胱反应:严密的观察患者排尿情况,是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甚至血尿等, 每日嘱病人大量饮水,反应明显者可按膀胱炎处理,并可减少放疗剂量或暂停放疗。在施行腔内放疗时应注意减少膀胱受量。(4)骨髓抑制反应:主要表现是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可多摄入补气养血,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红枣,猪肝,木耳等。血象降低时可予利血生、吉粒芬等药物治疗,严重贫血者给予输血治疗。(5)皮肤反应:观察患者会阴部皮肤有无发红、脱皮、破溃等,叮嘱患者避免抓挠皮肤,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勿用肥皂擦洗,保持照射野画线的清晰。穿棉质宽松的内衣,避免摩擦受损。放疗部位可涂摸比亚芬、贝优芬软膏等皮肤保护剂,破损皮肤清洁干净后可涂擦造口护肤粉促进皮肤的愈合,脱屑者切忌用手撕剥,尽量少走动,以减轻皮肤摩擦,防止感染,必要时停止放射治疗。
3. 讨论
(1)在实施放疗前,对于患者特殊群体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要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专科护士通过采用人性化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的放疗知识的讲解,帮助患者认识和预防疾病,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到治疗中,还可以给患者发放宣传资料和书籍[8],使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生存的信念。
(2)腔内放射治疗前进行每日的阴道冲洗1次,清除阴道分泌物及放疗后的坏死组织,杀灭和控制细菌感染,避免阴道充血,粘连,提高放疗的敏感度。其操作方便简单,但在后装腔内治疗中是尤其重要的环节。推荐治疗后半年以上,无特殊情况的每周仍可冲1-2次,坚持2年以上,减少感染,促进上皮愈合,避免阴道粘连。
(3)治疗中医护相互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护士将相关注意事项及要点告知患者,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放射治疗的全程护理。后装治疗室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基本临床知识,还有全面的临床放射治疗知识,经过专业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从而保障放疗的顺利完成。
(4)不良反应的对症处理和积极预防是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还应重视癌症相关性疲劳[9],教会患者正确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多与病友家人,医护人员沟通,缓解其身心疲劳。治疗后恢复期,应保证营养和休息。治疗后2-3周行第一次随诊检查,6-8周行第二次随诊检查,以后根据检查情况3-6月随诊一次。治疗后2年以上者,6月至1年随诊1次[10]。
总之,腔内后装治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疗效肯定,但需要结合治疗前,中,后的专业护理。而专科护士在整个后装治疗中,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配合后装的操作特点,使患者顺利的完成整个放射治疗。因此,宫颈癌腔内放疗的专科护理是后装治疗顺利完成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007-1015
[2]陈惠祯等主编.妇科肿瘤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2
[3] 马双莲等主编.实用专科护士丛书肿瘤科分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08-110
[4]陈秀敏等.阴道冲洗次数和时机对经阴道穿刺术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3年4月第28卷第8期,722
[5]张克勤等.增敏剂配合放射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第32卷第16期,2688
[6]夏平.宫颈癌后装腔内放疗的护理.哈尔滨医药2012年第32卷第5期
[7]张春香.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体外放疗联合腔内放疗护理.湖北医药学院学报(J HBUM)2011年4月,30(2):235
[8]王建意,白宗梅.年轻宫颈癌患者术后性生活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当代护士,2012(7):20-22.
[9]郑玲玲,王长红.放疗对肺癌患者癌症相关性疲劳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5年4月第30卷第7期.
[10]谷铣之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033.
论文作者:王丽,方绳权(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患者论文; 阴道论文; 宫颈癌论文; 腔内论文; 放射治疗论文; 病人论文; 皮肤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