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效果、问题及对策_学前教育论文

农村地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教育论文,服务体系论文,成效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效果评估等所构成的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必须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工程,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为具体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简称《国十条》)出台,指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面临新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如何推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成效

      本研究采取观察、访谈和问卷等方法,基于N市教育统计年鉴和相关的文件,深入调研五个镇的十所幼儿园,收集幼儿园的数量、入园率、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数据;回收家长有效问卷518份,数据采用SPSS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在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方面,重点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在资源配置上,重点调研学前教育的经费、办园设施和师资配备等;在供给方式上,关注经费的投入和分担、提供服务形式多样性;在效果评估上,重点考察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

      (一)大力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首先,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较大提高。截至2014年,N市3~6岁在园幼儿数为36003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3.0%。其中农村在园幼儿达到2520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1.2%。尤其是2011年到2014年,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迅速提高,从2011年的51.10%增加到2014年61.2%。

      其次,农村幼儿园数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N市幼儿园总数514个,其中农村477个。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N市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工程。从2011年起,市乡两级投资两亿在各乡镇(街道)分别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园,规划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可容纳幼儿12000名。据统计,2014年N市拥有十个新建中心幼儿园,三个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幼儿园设施配备齐全。另外,N市政府还因地制宜,整合利用上级项目资金,改建农村闲置校舍93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184个,解决了两万多名农村幼儿的入园问题。

      再次,处境不利儿童入园机会得到改善。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园状况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中的处境不利儿童主要包括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调研发现,N市农村处境不利儿童入园数逐年增长,其中最显著的是入园流动儿童数三年增长了1168人,留守儿童数增长了1460人,两者增幅都达到19.3个百分点。

      (二)着力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资源

      首先,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迅速扩大。从数量看,2009年公办幼儿园仅有1所,2014年增加至130所,增加主要在农村地区。从所占比例看,2009年公办园仅为4.7%,2012年公办园的所占比例达到5年内的最高值72.6%。随后由于对民办园的扶持,其数量也不断增加,公办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占主导地位。

      其次,农村普惠民办幼儿园成为构建普惠公益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N市政府在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时,不仅发挥公办幼儿园的主导作用,还积极鼓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2014年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数量达到84所,是2009年的4.6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民办园总量的80%多,已成为民办幼儿园的主力军。

      (三)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

      首先,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加,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不断扩大。特别是从2011年起,N市乡两级投资2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为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农村儿童的入园需求,N市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资源。2009年N市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仅为521.57万元,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为0.85%。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迅速增加,其中2012年达到11903.64万元,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达到了9.33%。这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其次,形成了市级统筹为主的多级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成为学前教育经费分担的主体。市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2011年,市政府的投入为5070.86万元,是2010年的12倍,以此为转折点,市级政府的每年投入基本维持在5000万元左右,形成了中央、省、县和乡镇共同投入农村学前教育的政府机制,政府成为学前教育经费分担的主体,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另外,N市还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资助,每人每年资助800元,从2012年到2014年,资助人数共有15072人。

      (四)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N市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一是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二是教师学历不断提高,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四是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改善。公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平均收入基本与小学教师持平,2014年公办在编幼儿园教师年收入为3.75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7500元;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2014年比2009年增长了15%。另外,由于从国家到地方各种培训的实施,参训人数不断增长,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家长对幼儿教育满意度较高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满意度较高(M=4.17,SD=0.53),介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之间。具体来说,在六个调查子维度中,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师资(M=4.33,SD=0.56)、环境(M=4.25,SD=0.67)、课程与教育质量(M=4.18,SD=0.60)、服务距离及方式(M=4.18,SD=0.73)、入园机会(M=4,03,SD=0.60)、收费(M=4.08,SD=0.74)。不同子维度的平均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家长对师资、环境、课程与教育质量、对服务距离及方式四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入园机会、收费两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见下表)

      

      另外,通过分析家长问卷发现,乡镇农村幼儿园家长的满意度在各个方面都高于N市城区的家长。其原因主要是自《教育规划纲要》及《国十条》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当作工作重点,在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农村“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农村家长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

      二、农村地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困难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N市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经济水平、文化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学前三年入园率有待提高

      五年来,N市农村地区毛入园率为61.2%,与2009年相比上升了10.6%。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农村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与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表明N市农村地区提升入园率的任务比较重。另外,家长满意度调查发现,“数量增加”、“选择余地”、“入园容易”、“满足入园需要”、“随迁子女入园”、“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园”等各项指标的“比较满意”平均数为49%,普遍偏低,由此看出入园难依然是困扰人民群众的重要问题。

      (二)持续的经费投入难以保障

      N市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经费近几年来有较大的投入,但从2012年起,经费投入开始下滑,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9.33%下降到2014年的4.63%。农村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最薄弱环节,目前偏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会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调研还发现,目前已投入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的园舍基建,而对图书玩具和师资提升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正如访谈中有园长所说:“幼儿园教室里的教学条件较差,区域活动的游戏材料很缺乏,教室里几乎是空的,游戏活动很难开展,这滋长了‘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持续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教师福利待遇难以保障、提升学习机会不足,造成师资流失和缺乏现象。

      (三)学前教育质量亟待提升

      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N市农村地区园舍基建基本完成,但图书玩具少、师资不达标、“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学前教育质量急需提升。对农村幼儿园班级空间布局实地观察发现,40%的幼儿园采取课堂中心-活动区边缘的形式,35%的幼儿园采用“秧田式”结构,只有10%的幼儿园空间布局以活动区为主,2.5%的幼儿园空间布局为活动区与课堂对半。由此可以推断,样本幼儿园中75%的幼儿园尚未意识到将活动区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活动区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小学化”的现象。另外,在师幼比、班级规模、幼儿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首先,教师编制严重不足,福利待遇急需改善。编制和福利待遇保障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保障条件。调查显示,N市2014年在编幼儿教师只有30.03%,缺编现象严重,且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水平低,导致幼儿园师资队伍稳定性差,特别是乡镇和农村办幼儿园,多数幼儿教师为聘任的临时代课教师,更换比较频繁,幼师群体缺乏职业归属感,不利于吸引人才和幼师队伍的稳定。其次,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调研发现,N市农村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和高中两个阶段,如2014年具有专科学历和高中学历的幼儿园专任教师约占总人数80%,其中专科学历占45.2%,高中学历占36.8%,本科毕业学历约占7%,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园专任教师为高中阶段以下毕业学历。最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急需提升。农村教师存在专业理念陈旧、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偏低等问题,特别是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特点的教育理念和能力亟待提升。

      三、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一)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各级政府的评估和统筹

      调研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建议教育部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评估,特别是加强对各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考核。访谈中一位教育局管理者说:“N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将学前教育发展与政府(领导干部)的考核结合起来,如N市学前教育发展在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中占到了30%份额,从而把各级政府积极性调动起来,政府发展学前教育形成了一种‘比、赶、超’现象。这极大地促进了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合作与统筹。访谈中,许多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提到,由于教育部门没有行政执法权,部分不规范民办园无视教育部门的整改书,尤其是对无证幼儿园管理存在困难。另外,诸如财政、消防、安全、卫生等各项事务的协调效率有待提高。为此,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的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采取有效举措,着力发展公益普惠幼儿园

      调研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和家长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家长和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概念、地位、功能、发展、政策保障等存在困惑。如对民办幼儿园园长访谈发现:“目前关于普惠性幼儿园概念界定时往往强调‘规范、质量、低收费’,但‘政府应进行资助’这一核心要素往往却被淡化”。为此,首先要明晰普惠性幼儿园的身份和定位,特别是要明晰公办园、民办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等之间的关系,明确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和收费标准;其次,扫除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其公益性质,给予其与公办园同等的待遇;再次,出台操作性强的鼓励性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创办符合标准的普惠性幼儿园,支持现有合格幼儿园纳入普惠性幼儿园体系。比如通过免费提供场地、提供专项经费、补助建园费用、补贴生均经费、提供专业师资等办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1]最后,持续不断地加大经费投入,提倡创设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专用资金。一方面用于政府购买质量有保障但收费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引导这些幼儿园向普惠性幼儿园转变;另一方面用于提升普惠性幼儿园的师资、图书和玩具材料等办园条件,从而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三)坚持分层质量管理,鼓励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质量的概念是从“符合”、“适用”、“顾客满意”到“卓越质量”不断演变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内涵更为丰富、充实。幼儿教育的发展从质量上看是分层次、分水平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分层质量管理是指以合格质量为起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把学前教育质量分为不同水平层次,进行螺旋式提升。由于不同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着差异,用不同层次水平的质量衡量不同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教育质量主要着眼于幼儿的基本需求,如安全、健康和通过活动认识环境事物的需求,学前教育机构的各方面特征必须对这些方面给予保障,相关的质量标准也应该以此为参照来制定。“高质量”或“优质”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要求是偏高的,因为这意味着幼儿园不能只满足幼儿基本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必须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即是否能满足幼儿在健康生活习惯、情感、认知、社会性、语言、审美表达等方面学习的多元化需求。[2]我们要鼓励与创造更好的条件发展这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四)推进区域合作共生,创新农村幼儿园发展机制

      以区域内(如乡镇)1~2所优质幼儿园为核心,坚持共生发展的思路,形成农村幼儿园发展联盟。园际联盟实现“管理互通、资源共享、研训联动、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以利于缩小城乡幼儿园差距,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教育教学联动互助,切实提高农村小微型、薄弱型幼儿园的整体办学水平。

      从宏观管理机制看,坚持县级统筹为主,乡镇统筹为辅,县、镇、村三方联动,确保资金、师资与办园条件等有充分保障。从中观共生机制看,牵头幼儿园在尊重农村小微幼儿园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质园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师资优化配置、文化建设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辐射农村幼儿园。通过园长沙龙、联盟论坛、现场观摩等形式,交流管理策略,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从微观特色机制看,充分发挥农村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开展乡村科学教育实验、田园科学教育之旅,充分挖掘乡村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说做结合,知行合一。

      (五)促进职前职后联动,提高保教队伍整体素质

      优秀的师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元素。调研发现,数量和编制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各种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等是当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首先要配齐幼儿园教职工。目前许多地方幼儿教师编制没有单列,属于小学教师编,编制总量少,亟须合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加大公办在编教师数量,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进行编制倾斜。其次,从职前培养看,扩大培养资源,特别是扩大符合农村学前教育特点的幼儿教师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培养质量,幼儿师资培养单位要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职后培养看,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特别是完善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种子”工程,为每一所农村幼儿园培养3~5个骨干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星火燎原效能”。最后,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待遇,如实现农村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同酬保障制度,实施农村幼儿教师荣誉工程等。

标签:;  ;  ;  ;  ;  

构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效果、问题及对策_学前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