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路改建方法探讨论文_杜伟挺

旧路改建方法探讨论文_杜伟挺

杭州路达公路工程总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交通工程的发展,道路施工技术日趋成熟。在道路新建工程方面,已经有很多相对成熟的施工方案。但涉及旧路改建的领域,实际施工中还存在诸多因难,制约因素较多,尚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并给予相关研究心得,以供参考。

关键词:旧路;改建;路基;病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交通压力也日趋增加。目前,很多道路的车流量已超过原有的设计要求,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因此对原有道路进行完善和积极的进行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对旧路的加宽和路基的优化补强都是旧路改造的重点施工环节。

一、对现有旧路现状问题的调查分析

1.1路基调查情况分析

在自然环境中裸露的路基,由于长期受到行车荷载、土体压力等各因素的影响,使得各部位的路基导致沉陷、滑塌等现象。路基在自然环境中承受着来自土质层的压力,行车荷载及大自然的天气因素等影响,导致路基表面不同程度的变形,最主要就是路基沉降。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会影响路面的强度以及行车舒适性。路基的排水性、密实情况,路面的挡墙、路肩、路面边坡等因素,沿线的土质条件、水文情况等都需要展开全面的调查并作出相对准确的分析。

1.2调查路面弯沉情况

结合路面结构的弯沉度的测量,来对沥青路面所具备的承载力的分析,可利用自动弯深仪或贝克曼梁进行对弯沉值的侧量。贝克曼梁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是自动弯沉仪测量的重点,其次用标准负荷的车来进行测试,装载车辆后,弯沉后达到100kN轴的总重,轮胎充气压力为0.70MPa,为50kN的单侧荷载重,车辆轮胎未磨损,用高精度激光温度枪测量路面温度。

1.3调查路面抗滑能力

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因数是路面抗滑能力参考指标之一,横向力系数的测定仪通常是适应于一级公路和普通高速适用的测定仪器。对摆式摩擦因数作调查分析时,在评价路段选取5个测试点位,保证对这这些测点重复五次的测定工作再选取其平均值。

1.4调查排水情况

路基路面很多时候会因为水而遭到破坏,若未对渗入路面的雨水进行排除,在行车道路面长期的积留,再加上车轮荷载的压力作用下,路面易形成松散和脱空等问题。因此排水设施完善工作是否到位,也是全线调查的关键内容,排水系统必须建立完善,以防损坏路面路基。

二、旧路改建施工

2.1、场地清理

首先测量放样,同时确定清理工作界线,并开挖临时排水沟,主要的清理工作如下:

(1)路基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等路基填筑非适用材料及原地面以下30cm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清除,并运至指定地点存放。

(2)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包括树根、竹根等全部挖除,并运至指定地点存放。

(3)拆除路基填筑范围内的旧桥、旧涵、旧渠及原有防护、排水设施,拆除物运至指定地点存放。

(4)将上述清理物清除干净的同时,将用地范围内的坑穴用地表原状土夯实回填,加设排水沟或进行人工排水,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排水顺畅。

(5)路基清表合格后,先进行沟槽填筑,首先扩宽至压路机碾压宽度。然后开始基底整平碾压,要求平整、密实、不翻浆,量测底面高程后可进行填筑。沟槽分层填筑至原地面,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原地面碾压合格后,进行路基填筑相关指标检测,检测合格后测量标高,然后可按路基填筑的要求进行填方作业。

2.2路基施工

2.2.1路基挖方

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开挖。开挖时按征地界全断面开挖,应里高外低。开挖完成后应对开挖底面进行整平、并碾压,以确保路基范围内不积水。路堑开挖时便道应紧随进行,并在设计边沟位置挖临时排水沟。路堑挖方材料应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做利用或处理。

2.2.2路基填方

路基填筑采用纵向分段、水平分层全宽填筑。填料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运输,人工配合挖机、推土机整平,分层填筑,振动压路机碾压。根据进度计划,合理划分路基施工段落,合理安排各施工顺序,做到挖、装、运、卸、压实等工序紧密衔接,尽量避免施工干扰。路基填筑严格按标准化施工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填筑的松铺厚度、平整度及压实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软土地基处理

像鱼塘、淤泥等较为软弱的地基,要结合实际的地质条件来进行把握,如水泥搅拌桩、抛石挤淤法、堆载预压、泡沫混凝土等方法对这些软弱基层进行处理。施工时,地基承载力、压实度等参数要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路面宽度在达到设计要求时,每侧宜超出设计宽度不少于50厘米。

三、旧路改建类型及病害处理

3.1旧路加宽改造

(1)如果旧路中线与新建路中线形成偏离,改造的路基宽度需按改建具体要求来进行。加宽路基另一侧时,变动的幅度相对于双侧宽度,明显加宽。此方案缺点也存在,当路面改建工程较大时,在旧路基上势必会存留有原结构,同时新填筑的路基上也有残留。因为新路基不同的密实度和承载力,形成新旧路基沉降程度的差异性,导致路面间接处大量的纵向裂缝问题,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2)双侧加宽,重合旧路与新建路面中线,原有道路中心线不变,因此改造难度稍低,且翻修量较少。在原路面上铺筑新路,其路基强度受制于老路基,可能较难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采取挖翻老路基和换填等方法改善。另外改建路基地上地下的管线施工时,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改动。对于因为受限于地质原因,不能从一侧进行加宽的情况下,此改建方式较为适用。在无需对路基高度提升时,可采取直接铺筑混凝土于路面进行相应的施工措施,或对路面双侧的加宽施工来完成改建。

3.2路面排水设计改造

以排为主,对排和防的结合,是路面排水需要坚持的处理原则。其设计方案步骤如下:对道路的土路肩进行合理的修整,将土路肩的坡度调整为4%的横坡幅度,以利于将路面沉积的雨水可以较快地排泄;基层顶面要保证不小于2%的横坡幅度,同时也要注意需要也要喷洒适量的透层沥青在修建的新路面上,避免天气原因带来的影响,如路面基层因为雨水的渗入,而形成对路基上下层间的粘接;原路面需要直接加铺沥青层时,可以选用改性沥青在修建路面的顶层铺设,以形成路面保护的防水层;在上、中、下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交接处,适量喷洒粘层沥青,以对雨水渗透的防止;在改造路面沿纵向之挖出20cm的沟槽,其深度低于路面防水层的10厘米位置,在沟槽外侧铺设土工布,并放置10厘米长的排水渗管于沟槽内,再填充2.0~2.5cm的大粒径碎石,形成纵向的盲沟在修改路的两侧边。每间隔50~70米路段位置,设置横向排水管,并清除盲沟内的雨水。

3.3改建路面病害处理

(1)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

1)面层病害处理:铣刨(10cm或≥10cm)老路面层,再加铺上覆路面结构。

2)基层、底基层病害处理:铣刨至病害层底面,病害区原顶面高程触及加铺路面结构层底情况下,上部20cm采用水泥稳定碎石、下部采用上路床填料回填压实;病害区原顶面高程未触及加铺路面结构层底情况下,采用上路床填料回填压实。压实度需满足施工规范及本设计文件要求,病害处理后加铺上覆路面结构。

3)路基病害处理:铣刨至病害层底面,采用上路床填料回填,上部回填压实处理同基层、底基层病害处理。

(2)病害处理注意事项:

1)对于各种病害集中区域,应对涉及的整个车道范围进行修整,以保证车道整体的强度。

2)破损路面挖除时,形状应呈矩形,周边应整齐、顺直、底面平整,松散状物质应全部清除,以利新老结构层各接触面的紧密结合。

3)在进行病害路面修补过程中,如发现大面积破损基层开挖后有滞、积水的情况,则可设置横向排水盲沟。盲沟应横向通至边坡,设置坡度3%,并根据修补范围,纵向每隔20m设置一道,并保证标高最低处设置一道,施工前应联系设计确认。

4)若在病害处理过程中,挖除原基层后,土基强度不足的应对土基进行排水压实或进行换填处理。

四、结束语

相对于新建道路工程,道路改建工程在内容和要求上有着不小的差别。因此,在对旧路进行改建施工前,要展开对老路和原有地表附着物详细情况展开系统调查,拆除时注意对地下、地下电力、通讯、传输线路的保护;原有公路边坡防护、排水设施应分阶段拆段,施工过程中利用原有设施对老路边坡进行保护。再结合现有道路的建设标准、使用情况和维护方式进行综合的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的问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以制定出最适合的改建方案。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01-9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3]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4]马文举.市政道路设计新理念在老路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8(04).

[5]谭忠云.浅论市政道路旧路面改造技术[J].西南市政道路,2008(01)

论文作者:杜伟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旧路改建方法探讨论文_杜伟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