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分析_奶牛论文

新时期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分析_奶牛论文

新时期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呼和浩特市论文,新时期论文,奶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优势

(一)奶牛饲养业的逐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奶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料基地。呼和浩特市已建成5个万头以上的奶牛基地旗县区,其中2个旗县区(土左旗和赛罕区)达到3万头以上,1个旗县(和林县)达到2—3万头,2 个旗县区(托县和玉泉区)达到1—2万头;建成千头以上的奶牛基地乡镇共30个,其中达到5千头以上的有4个,3—5千头的有5个,2—3千头的有8个,1—2千头的有13个;同时,还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奶牛养殖小区,目前,全市共建成百户千头规模的奶牛小区31个。近几年,呼和浩特市还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 在全市建成了424座机械化挤奶站,为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呼和浩特市拥有伊利和蒙牛两家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乳制品加工企业,随着乳制品市场的繁荣,在市场竞争机制激励下,两大企业发展迅速,此外还有奈伦、农大益德、昭君、托县乳品厂等9家乳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展了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深度,使呼和浩特市奶业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得以提高。

(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要素使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区域经济理论表明,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具备的区位因素。奶业对自然资源具有指向性,呼和浩特地区具有发展奶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呼和浩特市位于北纬39°35’—41°22’,正处于北纬45°左右的世界奶牛带的区域内。这一区域的自然条件适宜奶牛的生长发育。呼和浩特市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凡是北方地区能够生长的作物均可以种植。同时耕地面积较大,耕地条件较好,尤其是土左旗、托县、赛罕区,地处土默川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饲料作物的种植潜力大,奶业发展所需要的饲料资源丰富。此外,呼和浩特市共有乡镇劳动力55.5万人,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奶牛养殖业的饲养成本优势,使得呼和浩特市牛奶单位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政府、企业和农民对奶业发展的热情是奶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呼和浩特市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依托自然资源和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的品牌优势,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出“奶业兴市”战略决策,把发展奶业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优质充足的原料奶供应,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奶牛小区。同时,借助于资金优势,呼和浩特市乳制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奶业为广大农牧民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依靠奶牛业,全市26万奶农年人均纯收入达346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高22.6%。因此,广大农牧民从事奶牛饲养业的高涨热情,促使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得到跨越式发展。

二、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奶源基地建设(原奶生产)水平与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原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满足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呼市乳制品加工企业每天处理原奶能力在3000吨以上,全年处理鲜奶120万吨。但呼和浩特市奶源基地上生产的原奶一年仅为70多万吨,满足不了乳制品加工业的需要。除数量不足外,呼和浩特市原奶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有60%的个体散养户到挤奶站是通过手工挤奶,直接交到企业,卫生状况差,细菌含量较高。二是使用机械挤奶的挤奶站,管理粗放,设备不及时清洗,乳房不做彻底的清洁,原奶质量虽然比手工挤奶好一些,但与合格原奶有一定差距。三是饲料结构不合理,食槽不卫生,造成原奶的质量中蛋白含量,干物质等营养指标达不到优质原奶要求的质量标准。四是奶牛疾病,特别是乳房炎的治疗中,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造成原奶不合格。

(二)奶牛的个体生产力水平、奶牛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呼和浩特市牛奶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奶牛头数的增加,单产在总产量增长中的贡献很不明显。由于原奶生产组织的低效率运行,导致奶牛饲养品种结构不合理,在30万头奶牛存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不到30%,其余全部是改良奶牛。再加上近年来奶牛数量的大幅度扩张,一些非专业人员盲目从外地购入奶牛,单产水平低,谱系不清,导致呼和浩特市牛群整体素质下降。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提高奶牛饲养投入产出比、增加效益的基本保证。 饲料是影响奶牛产奶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是奶牛饲养管理的重要内容。呼市农民饲养奶牛的饲料结构大体为: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精料等。粗饲料主要以玉米秸秆为主,使用青贮饲料、青干草的比例较少。同时,由于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呼和浩特市奶牛饲料中优质蛋白质饲料缺乏。随着奶牛头数的快速增长,能否提供数量是、品质好的青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是呼和浩特市奶牛饲养的根本制约因素。

(三)奶牛疫病预防和治疗体系建设滞后。多年来,我国农村牧区兽医。防疫、 检疫等工作一直由政府负责,各类组织也基本上由政府行政事业组织组成,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足。一部分完全可以市场化操作的服务职能还保留着政府组织性质和运行方式,影响了动物疾病控制的实际效果。呼和浩特市奶牛疫病预防和治疗体系很不健全,疫病发生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疫病报告长期以来是在保密制度下进行的,缺乏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当发生疫情时,基层兽医站特别是乡镇兽医站数量不足,人员缺乏,经费紧张。且开展预防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重治疗轻预防。

(四)缺乏奶业发展风险防范体系。 奶业生产既包括自然再生产又包括经济再生产,呼和浩特市奶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市场风险很大。同时,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自然风险也不断出现。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还是以户为基本尊位,农户资金短缺、科技水平低;信息处理能力差,对奶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预防、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出现市场波动、自然条件变化,奶业生产就会大起大落,给奶农、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

三、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立草为业,为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数量充足、 质量优良的饲草料是实现奶业发展目标的物质基础。2002年,呼和浩特市粮食总产量达84万吨以上,其中玉米、高梁等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为9.0万公顷,年产玉米等饲料粮56万吨以上,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7%,因此,饲养奶牛所需精饲料能基本得到满足。在呼和浩特市奶牛饲料配方中,主要是缺乏高品质的青饲料,根据呼和浩特市目前的生产水平,一头奶牛需要2亩青贮地、2亩优质牧草地,但目前全市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仅有80万亩,今后应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比例为2∶4∶4,保证每年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以上,到2007年,全市优质牧草保存面积要达到200万亩。

(二)提高奶牛品种质量,提高奶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奶业发展要坚持数量、 质量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方针。高质量的奶牛群体是增加奶产量、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关键。目前,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奶牛整体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奶牛冻精,严格冻精市场管理,提高呼和浩特市奶牛配种员的技术水平,在充分发挥现有1404处奶牛冷配站点作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奶牛冷配站点建设,实现每饲养500—1000头奶牛有一处标准化的冷配站。

(三)运用多元投资机制,建立集约化、规范化的奶源基地。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奶牛不利于原奶品质的改善和奶业效益的提高;随着呼和浩特市奶业规模的扩大,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种投资主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积极吸纳资金,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奶牛养殖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区域化养殖,提高奶牛养殖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呼和浩特市原奶产量和品质,提高呼和浩特市奶业竞争能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奶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奶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应用相关先进实用技术是促进呼和浩特市奶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要大力推广应用人工种草、饲料科学配比、“两贮一化”暖棚饲养、奶牛DHI监测、疫病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集中培训、印发技术手册、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奶农的专业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奶农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每年至少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使每个奶牛养殖户有一名全面掌握奶牛饲养管理技术的农民技术员。

(五)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 疫病防治体系是呼和浩特市奶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呼和浩特市奶牛头数的迅速增长,奶牛饲养密度不断加大,各种疫病发生的隐患相应增加,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已刻不容缓。这一体系包括:有效的疫病疫情监测系统、畅通的疫病疫情信息传递渠道、结构合理的疫病防治人员队伍和健全的疫病防治管理制度。

(六)加强奶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集奶牛饲养技术、 生产资料供给和产品流通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农户饲养奶牛所必须的条件,更是奶牛集约经营的基础。目前要尽快完善全市77个乡镇综合服务站,为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其能为奶业发展提供系列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重点要加强养殖小区内的综合服务站的建立。随着综合服务功能的不断发挥和完善,其经营可向市场化运作过渡,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益。

标签:;  ;  ;  ;  ;  ;  ;  

新时期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分析_奶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