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艳
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李某,男,初二学生,因文化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在一次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后导致考试焦虑。经过收集资料,咨询师判断其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强化、行为训练对该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基本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
关键词:考试焦虑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引言: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将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该求助者积极提供心理帮助。
一、个案基本资料
1.一般资料:
李某,男,14岁,初二学生。安徽淮北人,父母均经商,是家里的独生子。经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
李某,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学习环境舒适,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他性格温顺、内向,不爱交往。在学校里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对儿子关心备至,但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学习上要求他必须达到母亲的一定标准。
3.求助者目前的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况:
(1)精神状态:情绪有点低落,考试及规定时间写作业时出现焦虑紧张,其他时候还算正常;
(2)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变化;
(3)社会功能状况:从小学到现在,在学校里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交流很少,但目前社会功能状况未有明显改变。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近三个月以来,烦躁不安,焦虑,情绪低落。
2、个人陈述:自从上了初中,特别是初一下学期以来,每当考数学时都会很紧张。我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做不完试卷,就匆匆忙忙地写,写得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性,字也写不好。最近一次单元测验还因为书写不好,被老师扣了分。我知道自己考不好是因为自己一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造成的。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1)求助者由母亲陪同来做咨询,着装整洁,神情稍有紧张,情绪有点低落。但语言表达较清晰,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助意愿。
(2)母亲平时要求孩子做事力求完美,对求助者期望很高,要求求助者必须考班里前五名,在学习上必须到达母亲一定的标准。
(3)求助者苛求完美,在以往的数学考试、写作业的时候答案组织及遣词造句都非常好,挑不出毛病来才下笔答题。因此学习效率不高。
(4)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与人交往很少。特别是目前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每天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社交活动,与父母说话也减少了。
2.母亲反映:
(1)小学学习成绩很好,都是在班里前几名。自从升入初一以来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2)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家里做作业,不规定时间作业做得很好,平常字也写得很好,只要规定时间即使时间充裕,也写得一塌糊涂。
四、评估与诊断
因为求助者刚14岁,所以未做心理测验,所得资料均由观察法和会谈法获得。
1.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求助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初一数学考试失利后产生考试焦虑,只要规定时间写作业就有紧张焦虑情绪。这种焦虑、紧张的情绪是由现实因素激发的,因迫切想提高学习成绩,但是考试成绩出来后发现总不是那么理想。
(2)求助者焦虑、紧张情绪持续时间短,只有3个月。
(3)求助者正常生活、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4)求助者焦虑、紧张情绪主要局限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3.鉴别诊断:
(1)求助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故排除重性精神玻
(2)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时间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有具体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焦虑症状并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3个月,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不良情绪体验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生物因素:
本例中除了求助者是14岁男孩外没有其它生物因素方面的原因。
2.社会原因:
(1)母亲是个追求完美,要求严格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求求助者这样做,造成了求助者也追求完美,答案不组织的很好不下笔写。
(2)对求助者的学习施加的压力过大,要求其必须达到她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求助者过于看重考试成绩,担心考试成绩不好,造成了心理压力。
(3)学校里平时布置作业已经比较多了,母亲在周末还要布置作业,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求助者做作业故意拖拉,避免母亲再布置作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心理原因:
(1)认知因素:对考试有不正确的认识,求助者对考试结果看得过分重要;
(2)情绪情感表现:缺乏自信,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因考试成绩下降着急却不知怎么解决。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
(3)个性因素:求助者以前学习优秀且自我期望很高;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从班里前三名下降到十五名就认为学习不好。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与其母亲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加强求助者的自信心;改善焦虑、紧张的情绪体验;改善学习习惯;建议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便更多的与同学交流,建立较好的人际互动。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求助者的问题,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双方认可的咨询方案, 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产生了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是对将要进行的考试或作业的难度以及是否按时完成过分担忧,夸大了消极结果,使求助者不能客观评价和有效的应对,这种观念会导致焦虑不已。
八、求助者与咨询师的责任、权力、义务
1.责任、权力、义务在此省略。
2.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咨询50分钟
九、咨询过程
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第一次咨询)
时间:11月15日
咨询师经过简略的热情接待后,进入咨询阶段。咨询师营造热情、温暖的氛围,通过尊重、真诚的表达、共情和积极关注等,营造了安全、信任的氛围,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形成初步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和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以及双方的权力、责任、义务。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及其母亲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结合求助者自身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2.咨询帮助(第二次咨询)
时间:11月27日
在此阶段中,求助者认识到考试紧张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求助者认识到过分担忧时间不够用和对难题的畏惧是一种错误信念,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强化、行为训练等改变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自信,减轻焦虑;调整学习策略以及咨询师与家长沟通降低对求助者的要求,以减轻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制定学习策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时尽快完成,同样的作业量如果比平时所用时间提前了,即使提前了很短的时间也可以奖励一下自己,比如玩一会游戏,看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者出去逛逛,买点好吃的等等,并且把自己的进步及奖励记下来,每天大声读一遍。
咨询师与求助者母亲单独交流看法,建议父母少关注考试成绩,少批评,多鼓励,允许求助者有自由玩耍的时间,说明缺乏玩耍和集体活动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建议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家长少布置家庭作业,母亲答应配合。
布置家庭作业:第2次家庭作业为回顾一起分析的自己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原因,这几次考试紧张是因为自己的错误看法--对考试结果的过于担心造成的。
3. 咨询结束(第三次咨询)
时间: 12月5日
(1)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
B.结束咨询。
(2)方法:会谈。
(3)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并与他讨论
B.制定需按时完成的家庭作业
C.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平时多与人交流,用积极方式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并充满信心。
十、咨询效果评价
经过连续三个星期三次的咨询,该求助者反映在做作业时的紧张情绪改善很大,参加集体活动较多,性格变得较为活泼,自信心增强。在咨询结束一周后的电话随访中得知求助者在数学单元测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母亲反应说:现在做作业规定时间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了,成绩也有所提高,咨询效果很明显。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 1 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 1 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淮北,235000)
论文作者:杨银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情绪论文; 焦虑论文; 作业论文; 时间论文; 考试论文; 母亲论文; 紧张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