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颜真卿楷书对翁同龢楷书的影响论文_李婕

浅析颜真卿楷书对翁同龢楷书的影响论文_李婕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西安市 710119)

摘要:两朝帝师为官于道光、咸丰时期,更是同治、光绪二位皇帝的师傅,他也参与了晚清时期中法、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翁同龢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及书画收藏家,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是体现在他的书画创作上。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书法成就也早已被历史所公认。

本文共分为四个模块来浅析颜真卿楷书书风对翁同龢楷书书风的影响。第一部分了解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楷书的书风形成及其发展;第二部分通过翁同龢对颜真卿的书风继承及其书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翁同龢自己的书风;第三部分通过图片的对比,直观的看两者楷书书风的异同;最后一部分重点探究颜真卿楷书书风对翁同龢楷书书风的影响因素。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翁同龢在颜真卿楷书书风中不断吸取前人之长处,形成自己独特书风的过程,成为一个在中国书法史当中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关键词:翁同龢;颜真卿;楷书书风

引言

早在中国近代史中就已耳闻翁同龢,当时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晚清重臣,两朝帝师,更是参与了很多保国条约的谈判,后面与李鸿章、张謇等晚清人物的微妙关系让本人对翁产生了兴趣,张謇的科举之路有翁的一手帮助,而后期李、翁之争则更多体现为帝、后两党政见之争。学书以后更是多次去了解清朝碑学兴起的原因中有提及到了翁,只知道翁在官场仕途的影响,却不知其在书画、诗歌、收藏方面也颇有造诣。除此以外,光绪皇帝很是赏识翁教育思想,也是将经世致用的思想渗透在自己的仕途生涯和教学之路上,为后期梁、康进行维新变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之为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

本文主要探究翁同龢楷书书法的形成及其来源,也是针对从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书风为起始,对其楷书书风的形成作一研究。翁同龢在任翰林院和晚年回乡这两的大的纪年也是翁楷书书风所形成的重点。

一、颜真卿楷书书风

在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中,唐无疑是晋以后的又一书法高峰,虽然唐代以楷书造诣极高,但是在其他四种书体中也是有书家出类拔萃。唐中期的楷书更是赫然屹立于这鼎盛时期的巅峰之上,楷书四大家中欧、颜、柳占据三席,可想而知颜真卿在楷书发展地位的举足轻重。

好像很多杰出之人都有一个悲催的童年,三岁的时候失去父亲,颜真卿的学业之事就由他的母亲一手督促。年幼的颜鲁公家境贫寒,更是蘸水在黄土墙上开始了学习写字。起初从褚遂良入手,后来笔法学习张旭,取得初唐四大家笔意,更是融会贯通了篆隶和北碑一路风格,也是颠覆了大多数楷书以中宫收紧、外围放开的特征,将字内空间放松,把外围需要放开的点画收紧,最终形成了雄浑厚重的颜体风格,更是在唐代楷书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貌。

“颜体”不同于初唐时期书法的风格特征,而是借助篆体的入笔方式,展现出苍劲的书写方法,其结构圆润方正,恢宏的气势当中又不缺乏妖娆的美感。而在颜真卿大多作品当中,字里行间更是透露出一种篆籀气,使得楷书整体风格更显雄健挺拔。

颜鲁公的楷书继承并弘扬了初唐四家的风韵及森严的法度,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牢笼中,革故鼎新出现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貌,在当时极其讲究法度的唐代书法中绝对属于独树一帜的存在。宋代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代朱长文更是极其推崇颜真卿书法,并且在他所做的书论《续书断》中将鲁公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1]正是由于欧的评论我们也不难看出“字如其人”这一评论在颜体楷书中的呈现,而将王羲之、王献之与之做对比,甚至将他们三人放在了同一高度,更是体现出了颜真卿在楷书造诣极高,也为后世奠定了颜体楷书的绝对地位。

“颜体”的神形兼备并且到趋于成熟是在其五十岁以后到六十五岁,从这期间的作品来看,他的腕部力量很大,用书写篆体的方法,中锋运笔,圆转藏锋。字的书写中基本都是横细竖粗,凸显出苍劲的气势。从字形结体来看,气势磅礴,收放有度,《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传世经典之作更是可以看出自形变化丰富,趣味性极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非常明确了,之前的楷书风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颜体书风。这就是“颜体”的创立。

二、翁同龢楷书书风

(一)翁同龢楷书书风的形成及其发展

翁出生在一个以崇尚仁义的儒学文化家庭,翁的父亲翁心存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在翁八岁时引辞归故里,照顾年迈的母亲。两朝帝师为官于道光、咸丰时期,更是同治、光绪二位皇帝的师傅,长达二十五年供职于皇帝左右,仕途之路可谓一帆风顺。除此以外,书画、诗词、收藏等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因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可以接触到皇室所收藏并整理的古代书画作品,翁正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在翰林院饱读诗书,遍览皇室所收藏的书法及画作。翁同龢的母亲许氏出生于当时的官宦家庭,幼时良好的家庭基础,一开始就接受过相对专业的教育,更是熟读古籍无数,尤其热衷于研究史记。世族家庭的显赫更是为翁同龢的兄弟姐妹们从一出生就有了很高的起点,姊妹五人中两位兄长也是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各有建树;两位姐姐天资聪慧。正是由于家族整体的水平拉动了他们文学素养、个人造诣等方面的才华出众,儒学世家的传统也是早就将夫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牢牢地铭记在了他们姊妹心中。翁氏家族在鼎盛时期称为“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

“论字”的风格慢慢兴起于清代科举制度中,在写字这一点上翁氏家族对自己家人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翁同龢在十四岁时考入常熟游文书院,这时期从翁同龢的字看得出其在书法上下的功夫不容小觑,字形圆润停匀。咸丰六年,翁不负家人众望在当时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并且得到了在翰林院供职机会。科举制的选拔用人制度中所作文章字的好与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书法水平的高低在这个时候就显的尤为重要,扎实的基本功,初学过程中严格合理的安排在这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到了清朝就变得多元化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孕育了文化传承方面独特的风格,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到了清代演变为了馆阁体,而馆阁体的出现便导致了当时清代碑学的盛行。清代中期,文字狱的出现打破了文人们在书写中对于自己写作的习惯。他们为了避祸纷纷埋首于故纸堆里。自那以后石碑慢慢的映入了当时文人们的眼帘,出土的碑的数量也是非常多,因此便激起了书家向着金石的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好奇心,继而在清代书风上掀起了一股碑学复兴的热潮,当时的代表书家有康有为、包世臣、阮元等。清代碑学的复兴一改后来文人们创作中书法的风格,使得书风由帖学的秀美不断向碑刻的雄强方向改变,这一巨大的裂变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特征,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种独特风貌,敦促书法发展逐渐洗去了阁帖的弊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北碑盛行也就导致了帖学被当时的书家们所遗忘。使得碑学复兴为书坛带来了生机,书风也就跟随着碑学的金石气而潜移默化。清朝后期,崇尚碑帖兼容的新书风由翁同龢等书家为代表慢慢的发起。翁同龢的书风形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年从习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赵孟頫,书法上崇尚瘦劲之美,中晚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之美,又兼学苏轼、米芾、蔡襄等书家,书出新意。翁同龢擅长于取长补短,对于自己认为美的艺术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楷书情有独钟,在自己书写过程中更是着重展现了对“力”的追求,加以己见,不断吸取钱沣、刘墉、何绍基之长,并且将董其昌、赵孟頫的柔和流畅融入其中。清代碑学兴起学习颜真卿的书家不在少数,而整个“鲁公书派”的代表人物那就非翁同龢莫属了。

两朝帝师翁同龢亦是著名的忠国重臣,家族儒学思想的渗透,一生仕途参与了中法、中日战争的谈判,支持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维新变法,似乎想用一己之力去力挽狂澜清代颓废的局面,如此之人热爱着唐代忠臣颜真卿的书法一点也不为过。翁同龢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髓,尤其是在大字榜书的书写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颜书感觉,加之以对颜真卿个人的崇拜,书风也是有着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之感,并成为清朝晚期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

(二)翁同龢对颜真卿的楷书书风的继承

清朝时期有许多书家善于从唐碑版入手,这其中又以颜真卿书法的端庄凝重、雄浑方正之气而受到正统书学的倡导。钱沣、刘墉、何绍基、包世臣等人学书皆出于颜真卿,翁同龢不断从这几人的书法中吸取长处,有着一脉相承的书学经历。

民国胡思敬说:“同治时钱沣尚无书名,翁同龢学钱书,极力游扬,名遂高于刘墉、王文治之上。”[2]清乾隆时期科举取士流行赵孟頫书法,钱沣偏偏不去与之大同,独自练习颜体。翁同龢见钱沣所书作品,为之惊奇,更被钱沣的书法艺术所震撼。所以在以后的书写过程中加入了钱沣书法朴实的运笔、粗狂的感受、笨拙的意境等艺术手法,也在钱沣书法中随心所欲的点画变化有所收获,再加以颜鲁公书法中浓烈的篆籀之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颜真卿在自己侄儿战死沙场后也因为在此之前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兄弟而悲痛欲绝,在极其伤感的情况下书写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肆意洒脱,浑然一气不失磅礴的气势。巧的是翁同龢的早期楷书书法作品《亡妻权厝志》也是是他在情绪极其低落时之作,从这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翁在这幅墓志作品中用笔干练精神,结体运用颜真卿倾侧之势非常明确,用笔基本取法于颜鲁公。而他后期所书《受华七兄姻世大人六屏》,用笔苍劲浑厚、骨力开张、朴实拙涩,不难看出翁同龢的楷书明显已然是颜体的书法风貌了。

不过,翁同龢学习颜体不仅在于点画与结体的准确,更多的注重神采与意趣。有效的避免了颜体中过于刻板、沉重的风格,《亡妻权厝志》能够得颜体的字形苍劲端庄,结体生动活泼,但是也可以看出捺画有明显的赵孟頫的风格,而在结体方面甚是巧妙,以学习颜体为主,转益多师,不断吸取其他书家之长,形成其中晚年书法的独特风格,纵意所适,不受羁缚。

三、从楷书作品看颜真卿与翁同龢的书风异同

图1、图2、图3为颜真卿楷书作品。图4、图5、图6与图7皆是翁同龢楷书作品。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翁同龢确实运用了颜体书风特征,两者相较,翁同龢楷书点画横细竖粗,横势趋于平直,钩捺使转出锋,结体上平正厚实,雄浑苍劲,气韵稳健,气势恢宏,这与颜真卿的楷书书风特征大抵相同。但翁同龢楷书不同于颜真卿的是其不受约束,章法上疏密有致,行笔更显通畅,不失老辣。

四、颜真卿楷书书风对翁同龢楷书书风的影响因素

从翁同龢所书作品来看,颜真卿楷书书风的确对其影响颇大。但从整体来看,翁同龢楷书书风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多个方面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一是受时代发展与潮流所影响。清代前期社会稳定,康乾盛世空前宏大。到清朝中期,由于文字狱的大兴,许多学者为躲避文字狱,开始了将目标准移到了考古发现这一块,远离官场世俗之地,他们竭力收集大量碑刻、金石书法作品,发掘并整理了一大批古代碑刻,开启了清代一轮复古思潮,渐渐地将发掘古代碑刻、金石变成了社会上流行的风气,这为碑学的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决作用。随后尊碑思潮愈演愈烈,大批书家纷纷取法于碑,以浑厚苍劲的书风成为当时的主流。这就使得翁同龢以碑为主要参照,加以吸取其他书家之长,形成了以颜真卿楷书书风为主要风格的书风。二是由于翁同龢个人的喜爱,从他1861年的日记可以看出:“得见颜鲁公自身告书,是内府物,前有纯庙御书十余丢,隔水绫上复嵌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细视精刘四映,有怒倪抟石之势,收其神勇,小字尤极开阖之妙,与麻姑坛小字本极似,神物也索直六百金。”[3]“于博古斋得见颜鲁公告身墨迹,……颜书古淡,洵是奇物。”[4]“于博古斋见杨协卿同年所藏宋拓《争坐帖》,令人目眩神夺,希世宝也。”[5]从这些话不难看出翁同龢对颜真卿是十分偏爱的。第三个因素则是颜真卿书法与性格与翁同龢有着共同的契合。首先颜真卿出身于儒雅世家,擅长书法,思想上宗奉儒学,翁同龢与其出身相似,并且同样宗奉儒学,对书法更是从小就开始学习,两者的个性及书学思想都受到家学的影响。其次是颜真卿秉性正直,有正义感,从来都不阿于权贵,在安史之乱中,奋勇抵抗外敌,建立功勋,翁同龢又与其大抵相同,《重修常昭合志》中有这么一句评述:“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顾以秉性正直,为小人所忌,遭谗罪废,朝野惜之。”[6]可见翁同龢为人正直、忠君爱国。翁同龢还参与了诸多的当时保卫国家的大型战役、条约签订等,同样想要尽最大的全力去帮助清王朝力挽颓废的局面,但最终无力回天,罢官归田。归隐家园的此翁同龢同样致力于书画创作与收藏中。一生的官宦生涯得益于颜真卿个人及其书法对他影响,让其自己形成了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书法创作中也实实在在将颜真卿雄浑劲挺的书风得以延续传承。

结语

翁同龢身为两代帝师,晚年被卷入了清代的党派之争,后人对其评价更是褒贬不一。翁同龢作为清代碑学复兴举足轻重的存在,还是在书法的后续发展做出了显而易见的卓越贡献。自颜真卿一以贯之,通过不断吸取各书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他的楷书既沉稳端劲,又不失生动活泼,潜在的影响着后期许多的书家,而他更是中国书法史中一位具有标志性的书家。

参考文献

[1]朱长文.续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324.

[2]胡思敬.国闻备乘[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89.

[3]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138.

[4]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267.

[5]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272.

[6]周文晓编.翁同龢年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192.

作者简介:李婕(1993.8-),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论文作者:李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浅析颜真卿楷书对翁同龢楷书的影响论文_李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