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分析论文_晏桂香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中医医院 421500

【摘 要】目的:探究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进行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痛经症状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痛经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将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艾灸;痛经寒凝血瘀证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下腹部胀痛、腰骶部酸疼,疾病严重时可对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造成影响[1]。人们的生活习惯随社会发展不断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人群不断扩大。我院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获得良好疗效,具体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经患者同意后,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年龄为(17-31)岁,平均年龄为(21.83±1.99)岁;病程为7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为(1.43±0.41)年;其中轻度患者14例,中度患者12例,重度患者9例。

观察组:年龄为(18-32)岁,平均年龄为(22.73±1.85)岁;病程为8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为(1.52±0.47)年;其中轻度患者13例,中度患者14例,重度患者8例。

入选标准:经期小腹胀痛甚至出现昏厥患者、确诊为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

排除标准:不能配合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患有急性病毒、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等)均无显著差异,P小于0.05,两组可进行科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针刺):选择双侧的地机穴、太冲穴、合谷穴、关元穴、三阴交等穴位,利用常规消毒后的1.5寸、28号毫针,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补泻法,每10分钟进行一次,每次30秒,留针半小时[2]。除经期外,每隔一日进行一次针刺,一个月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观察组(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取双侧的合谷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关元穴、地机穴,医护人员将一次性无菌埋线包进行消毒后,将埋线针快速刺入以上穴位,得气后埋线,除经期外,一周一次,连续治疗2个月。取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进行艾卷灸,穴位皮肤泛红后停止操作。每隔一日进行一次艾灸,一个月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痛经症状积分情况,分值越高代表情况越严重。

临床疗效分3项:

显效为患者治疗后腹痛症状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无复发迹象;有效为患者的症状出现好转迹象;无效为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是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以上两组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18.0版进行处理,两组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用()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临床疗效采用(%)表示,用卡方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接受治疗后各项指标存在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19例患者显效,14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各项例数分别为11、14、10例),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n,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群体,通常因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即祖国医学所记载的“不通则痛”[3]。不规律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疾病多发于贪凉、好食生冷食物或受寒邪入体导致中阳不振的人群,因寒气郁结,寒性凝滞导致经期腹痛,应进行驱寒温经、活血化瘀。

针刺主要为调理通任脉、冲脉,疏通血气使疼痛消失[4]。其主要穴位为太冲穴、地机穴、三阴交穴等。地机穴有通经止痛的作用、三阴交穴有散瘀、行经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以上穴位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起调节作用,可抑制分泌及合成子宫前列腺素,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使下腹疼痛症状消失。单纯针刺治疗时间较长,因各体差异,部分穴位治疗无法直接通过针刺完成(深穴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穴位埋线是针刺疗法的延伸,线被埋入后被吸收、液化产生物理作业,结合放血、刺激、封闭、组织、以线代针等疗法,可持续刺激地机穴、太冲穴、三阴交穴等穴位,以此达到活血通络、止痛、练气的目的[5]。艾灸则通过传热,利用温热性刺激加强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化瘀驱寒,以此达到治疗目的。艾叶其性辛温,尤其擅长对十二经脉的疏通,具有止冷痛、驱逐湿寒、调理气血等功效,是妇科的常用药。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艾草芳香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渗入肌肤后,发挥温经驱寒、祛邪通络、止痛的作用,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是治疗小腹胀痛的主要穴位,可利用艾灸的温热之力刺激以上穴位,可起散瘀、驱寒的功效,达到治疗痛经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可通过高科技纳米线埋入穴位后,在体内分解、吸收液化、转化为对穴位具有生理性及化学性刺激的氨基酸,作用时间长,配合艾灸的驱寒、活血、化瘀、痛经等功效,可显著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观察组)时的总有效率与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1.43%)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痛经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治疗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可对患者的主要穴位进行温热、刺激,通过驱寒、活血、散瘀,减轻患者小腹胀痛的作用。

总而言之,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今后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自琪,冯政果,白宇乾.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3):244-245.

[2]朱畅.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65-66..

[3]王明明.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8-9.

[4]黄翠,鄢燕,邓桂元.针刺配合香附粗盐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8例[J].河南中医,2014,34(5):931-932.

[5]闫毓茜.针灸配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0例[J].河南中医,2014,34(4):722-723.

论文作者:晏桂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分析论文_晏桂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