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列茨基经济学_凯恩斯论文

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马克思论文,经济学论文,需求论文,卡莱茨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马克思经济学是一种阶级斗争的政治学说或带有政治色彩的经济理论,其鲜明的特征就是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阶级对立性。他们认为马克思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对立的两大阶级:前者占有社会生产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后者除了劳动力可以出卖以外一无所有。因此,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又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马克思经济学因此遭到排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阶级斗争往往被理解为决定“实物”的分配,一个形象的说法是,给定一个蛋糕,资本家多了,工人就少了,但这种解释并不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正含义。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家并非是与工人阶级完全对立的,他的经济分析基础正是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人们社会关系的本质可以用价值与剩余价值来代表,资本家所获得的财富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剥削或剩余价值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讨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后,在其再生产理论中沿袭古典学派的理论,使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即假设资本家不消费或资本家把利润的大部分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如果采用这种极端简化的假设,可以得出推论:工人消费所有的产品,从而资本家所得到的财富只是一种价值符号,用来表示他的成功和社会地位,或使其转化为资本来支配劳动,这种价值符号与实物的“蛋糕”是无关的,而且这种价值符号也不可能与技术上的生产函数相联系,而只能来自于社会关系。由此还可以推论,工资、利润和剩余价值这些概念也不是联系到实物或技术关系,而是联系到社会关系。(注:参看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实际上,马克思正是延续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讨论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非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技术关系。(注:参看柳欣:《论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而这一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计算和收入分配。假设资本家不消费,全部剩余价值(利润)用于储蓄或资本积累,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消费品部门的价值总量必须等于工资,资本品部门的价值总量等于剩余价值(利润),这是一个简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给定上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剩余价值率(收入分配或工资与利润在收入中的比例)必须保持固定不变,否则将使社会再生产的条件遭到破坏。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或收入分配的变动必须与两大部类的结构变动相一致。这样,假设剩余价值率或收入分配不变,则只有一种稳定状态模型可以与之相适应。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扩大再生产不同于简单再生产情况的是剩余价值不是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而是“事实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实际的积累。”(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446页。)这就是说,总剩余价值,从而总利润无论是全部作为消费收入花掉,还是作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花掉,最终投入流通领域的支出总要以利润的形式回到他们的手中。

马克思用两部类表述了他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I(c+v+m)=Ic+Πc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中就包含着其生产性投资(c+v)部分和资本家消费(m)部分。交换以后资本家得到相当于原有规模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而且Π(c+v+m)=I(v+m)+Π(v+m)和I(c+v)=Π(c)这就表明资本家生产了相当于原来数额的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交换后的结果就不同了。根据公式,I(c+v+m)=I(c+Δc)+Π(c+Δc)和

Π(c+Δc)=I(v+Δv+m/x),

即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第一部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投资基金和消费基金;

Π(c+v+m)=I(v+Δv+m/x)+Π(v+Δv+m/x)

I v+Δv+m/x=Π(c+Δc),

可知Π(c+v+m)=Π(v+Δv+m/x)+Π(c+Δc),第二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了本部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全部技资基金和消费基金。因此,资本家的支出或投资支出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支出越多收入就越多。

二、卡莱茨基的经济周期理论与有效需求

琼·罗宾逊在评价卡莱茨基的思想来源的时候说:“卡莱茨基学习的唯一经济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学。”因此,在卡莱茨基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影响无处不在。

1933年,卡莱茨基发表了《经济周期概论》一书,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需求决定体系的理论。在这本书中,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其核心是成本与利润的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即在假设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的条件下,当资本家的储蓄大于投资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下降。该书以及在1932年~1935年发表的论文,都留下了卡莱茨基先于凯恩斯发现了的、现被称为凯恩斯理论的精髓。卡莱茨基用马克思经济学对有效需求问题的分析不仅早于凯恩斯,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效需求问题的性质,即有效需求问题联系到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利润动机和收入分配。而卡莱茨基的有效需求的分析来自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它在意义上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分析是接近的。

卡莱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和长期变化的理论要点如下:(注:K·拉斯基:《卡莱茨基,米哈乌》,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5页。)他将国民收入区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部分,一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积极决定因素(例如支出、出口盈余、预算赤字等),二是比较消极地随产出和就业而变化的部分(如工人的消费)。投资不仅有一个收入效应,而且也有一个生产能力效应。由于投资而造成的生产能力的增加,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决定,从而也限制了有效需求和产出。卡莱茨基说:“投资的不幸,在于它因为有用而引起危机。许多人无疑将会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可是不合理的并不是这一说法,而是它的本题——资本主义经济。”(注:Kalecki,M.(1937):A theory of business cycl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2),94.)

卡莱茨基借助于一个经过修改的马克思再生产图式来说明他的方法。卡莱茨基假定有三个垂直一体化的部门:生产投资品分别表示三个部门扣除折旧后的利润总额和工人的工资(工人的工资全部用于消费)。部门3的资本家把价的工资商品卖给生产它们的工人,仍然有一个工资商品的剩余存在,其价值等于。另一方面,部门1和部门2的工人得到的工资总额为,它们不能在本部门内消费。这样,工资商品市场均衡需要这样的条件才能实现:

资本家决定他们的投资和消费量,并在两个部门的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给定的情况下,也决定工资总额,因此,来自部门3以外的对工资商品的需求也是固定的。该需求必须由超出以上的工资商品的生产来满足,这个超出部分的价值等于部门3的利润。所以,在部门3中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给定的情况下,这一部门的产出也就被决定了。(注:Kalecki,M.(1968):The Marxian Equations of Reproduction and Modern Economics.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如果有效需求增加,现有的闲置生产能力可以被投入经济运行之中,那么投资增加有可能引起消费增加。卡莱茨基假定,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能力通常是利用不足的,而投资则是决定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

为了说明资本家的消费对有效需求的影响,我们来对卡莱茨基的上述分析作一简化。卡莱茨基的两个部门流量分析中的利润决定公式为W+R=C+I。假设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和利润由于储蓄而不消费,则利润等于投资,投资越高,利润越高。这一公式可以从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来理解,即在一个流量模型中,工人的工资构成全部成本,而总支出或企业的总收益则由消费和投资构成,从而投资将等于利润(R)。现在加入资本家的消费,公式成为:,假设工人的工资用于消费,则资本家的利润将等于资本家的投资加资本家的消费,因为成本依然只是工资,而销售额则增加了资本家的消费,由此得到卡莱茨基的名言,“工人花费他们所得到的,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费的”。由此可以推论,资本家消费的越多,利润越高。在两个部门模型中,投资和资本品部门的扩张将使利润增加,而投资的增加会加大固定成本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里重要的不是利润量,而是利润率。

卡莱茨基根据对有效需求的研究,终身都致力于投资理论的推演,并使之成为积累的内生函数。它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增长形式的关键。(注:G·C·哈考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页。)在这个形式中,“长期趋势(应当)仅仅是一长串短期状况的一个缓慢变化的构成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注:Kalecki,M.(1971)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Capitalist Econom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但是,卡莱茨基的模型在短期可能是有效的,但却乏长期的增长却是不稳定的。在卡莱茨基的模型中,由于只考虑流量,其成本只是工资,当考虑到资本存量,则投资的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利润,另一方面又会增加成本。因此,当投资不能以累积的比率提高时,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而投资的累积型增加又会加剧有效需求的不足。由此可以推论,这种两个部门模型的稳定状态,必然是两个部门的稳定增长和保持不变的比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必然表现为两个部门比例的周期性变动。假设长期稳定的消费倾向,则在稳定状态条件下,资本家的消费将仅仅影响技术关系和相对价格,如资本家的消费倾向越高,消费品部门的相对价格越高,而不会影响利润率和收入分配以及用价值计算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卡莱茨基的模型只适合于短期和经济周期的分析,不适合于长期分析。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在《通论》的初稿中,凯恩斯是这样说的:“有效需求是由两个因素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基于希望消费什么和希望对什么进行投资”。因此,有效需求理论除了需要解释消费量是基于消费倾向这一点外,还需要解释投资水平的变化。鉴于新古典主义理论关于利率会使投资与充分就业储蓄保持平衡的观点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凯恩斯发现,这一“缺陷主要是由于古典主义理论没有提出一种令人满意的利率理论”。(注:Keynes,J.M.:Poverty in Plenty:is the Economic System Selfadjusting?Reprinted in Keynes(1973).p.489.)

让我们来看看凯恩斯在《通论》对有效需求的阐释。凯恩斯先定义了总需求:“由某特定就业量所产生的总所得(即原素成本加利润),为该就业量之收益。在雇主心目中,每一就业量有一个最低预期收益,若低于此数,便不值得提供该就业量;此最低预期收益,可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令Z为雇用N人所产产品之总供给价格,Z与N之关系,可写作Z=φ(N),称之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为雇主们预期由雇用N人所能获得之收益,D与N之关系可写作D=f(N),称之为总需求函数。”在凯恩斯看来,企业家的总收入是由要素成本加利润构成,这个总收入也是企业产品的卖价。在每一种就业量下企业都有关于产品的预期最低卖价,如果卖价低于这个最低数值,企业就不会提供相应的就业量,而这个最低卖价就是相应就业量下产品的总供给价格,即诱使企业提供相应就业量的产品的最低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应的是总需求价格,即在一定就业量下社会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页。)

对于有效需求,凯恩斯写道:“今设当N取某特定值时,预期收益大于总供给价格,即D大于Z,则雇主们见有利可图,必欲加雇工人;必要时不惜抬高价格,竞购生产原素;直至N之值,使Z与D相等而后止。故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之点,盖在此点,雇主们之预期利润达到最大量。D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点时之值,称为有效需求。”(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页。)按照凯恩斯,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这一点来自于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由此将决定产出和就业。可以用下图表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

图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

图中,Z代表总供给曲线,Z=φ(N);D代表总需求曲线,D=f(N)。两者相交于E点,E为供求相等的均衡点。在该点,整个社会的企业家由于雇用的劳动者而期望得到的产品的卖价正好等于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量所必须得到的最低卖价,此时企业家得到正常利润。在E点左方的就业量下,由于D<Z,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持久,就业增加从而使就业量向移动。处于E点右方的就业量之下,企业家会蒙受亏损,因为D<Z,但这种状态也不会持久,因为企业为了消除亏损会减少就业量,使它缩小到。只有在E点,企业家所预期得到的产品的卖价才正好等于整个社会所要求得到的最低值。在此时达到的产品价格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在封闭经济中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投资需求又决定消费需求,原因是消费不再像古典理论所说的是利率的函数,而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通过乘数作用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和消费。下面就分别对凯恩斯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进一步分析。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对于有效需求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凯恩斯首先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把消费依赖于投资的相等问题。

在凯恩斯的需求函数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的性质是重要,即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为富人比穷人有更高的储蓄倾向。凯恩斯在《通论》第三篇中论述了这点,表明了消费取决于收入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反应收入分配的变动),并强调这种稳定的消费倾向对于经济稳定是非常重要的。(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5页。)

凯恩斯讨论了影响消费函数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是:“(一)工资单位之改变;(二)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之改变;(三)在计算净所得时并未计及的资本价值之不虞之变;(四)时间贴现率——即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交换比例——之改变;(五)财政政策之改变;(六)个人对其未来所得之多寡,忽改变其预期。”(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1-84页。)凯恩斯所提到的上述因素都联系到收入的测量和变动,所强调的是价值量,这种价值的计量对于讨论技术和时间偏好的变动对消费倾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因素涉及到过去和未来,从而联系到资本存量价值的变动。特别是凯恩斯强调用工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而工资单位的变动是消费倾向变动的最重要因素,“在一特定情况之下,设我们取消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之改变,则消费倾向大概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4页。)由此,凯恩斯试图把消费放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来理解,把消费直接联系到工资,并考虑到与收入和资本存量价值的关系,因为这涉及到未来的收入,其所得到的稳定的消费函数的结论与经验是一致的。而且,把消费支出与宏观变量所决定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联系起来,对于分析有效需求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投资乘数来实现的。因此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构成中,投资需求起着决定作用,而投资波动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给定消费倾向,一个投资的变动将通过乘数使收入发生变动,并通过收入的变动使储蓄等于给定的投资。当投资由利润所促动,当资本积累是基于利润动机,储蓄将被投资所决定。这种收入—支出模型充分地表明了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意义,即总收入取决于总支出,从而国民收入的决定并不取决于生产函数,而是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正是表明了这样两点,即消费函数是稳定的并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动。

在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在值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9页。)它实际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凯恩斯强调了他的定义与新古典理论定义的区别,首先,新古典的资本边际效率所表达的是“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增加一个物质单位的资本所引起的物质产品的增量”,而凯恩斯认为对物质资本的单位加以规定的困难是无法解决的,他的概念是指“由于增加一个价值单位的资本所引起的价值产品的增量”;(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1页。)其次,他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应该不是指一个绝对量,而是一个比例,而新古典理论对构成比例的两项数值没有说清,他的概念则明确说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供给价格的比例;最后,凯恩斯认为理解他的概念要在有时间的动态的理论中,因为他的概念反映的是“在增加的资本资产的整个寿命期间所预期得到的一系列的价值增量”,而不是“在现有的情况下,使用一定量增加的资本所能得到的价值的增加量”。(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2页。)

凯恩斯强调预期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的预期的收益,而不仅仅取决于其现行的收益”,(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5页。)预期的重要性是“它通过对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而影响生产新资产的积极性”。(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7页。)凯恩斯认为理解预期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决定作用很重要,因为预期的不稳定才导致资本的边际效率剧烈的波动,而这种波动可以解释经济周期。所以凯恩斯认为他的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是个动态的理论,预期的存在连接了今天与明天,这种连接的依据是“存在耐久性的机器设备”;正是耐久性机器设备的存在,“经济上的将来和现在能够被连接在一起。因此,对未来的预期会通过久用性的机器设备的需求价格来对现在施加影响”。

总之,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资本边际效率是一个货币价值量,而不是一个实物量,这个货币价值量的特征是它决定于企业对未来的收益预期,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影响企业预期的货币收益来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进而通过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比较决定了企业的投资需求以及产出和就业。

在凯恩斯的模型中,凯恩斯是要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动态的货币关系,并构建动态均衡的货币理论。正是其独特的投资理论使货币以实质的方式进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之中,也使他的就业理论成了货币理论。关于货币,凯恩斯写道:“货币之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点产生的……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之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属性,就会引起货币经济所特有的许多问题。”(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7页。)货币的重要性在于它联系着资本存量和收入流量或过去与未来。对于持久性资产,从而并不存在与这些资产的实物生产率相一致的相对价格。它们的价值需要用未来的收益或利息率来表示,但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价值还取决于收入流量,这种收入流量不仅决定当前的收益,而且影响货币供求,从而通过影响利率而影响资本存量价值。因此,凯恩斯的短期均衡是一种存量和流量的同时均衡,凯恩斯对收入流量(储蓄和投资)的分析涉及到资本存量。每一收入流量的变动都会影响资本存量价值,进而影响投资,而投资的变动又会影响收入流量。当投资和总供求函数依赖于资本存量,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以及就业和收入水平将不能单独由流量均衡所决定。实际上,除非假设给定资本存量的价值和利润率,讨论由价值单位表示的流量均衡是不清楚的或没有意义的。当然,由于技术变动和垄断竞争,所有的流量都涉及到过去和未来,从而不可能排除资本存量来讨论流量均衡。这一点正是凯恩斯的《通论》所分析的要点,也是凯恩斯和卡莱茨基理论的主要区别。(注:凯恩斯(1936):《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50-251页。)

卡莱茨基1933年采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阐述了有效需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早于凯恩斯的,他的有效需求分析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卡莱茨基抓住了关键的两个要点,即资本主义的垄断竞争和社会再生产。从而卡莱茨基的再生产方公式更明确地表明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含义;(注:参看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另一方面,他特别强调垄断竞争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这两点使卡莱茨基的理论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然而,类似于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述利润的,即利润来自于社会关系,是一种按价值计量的剩余。这种采用“价值理论”表述的有效需求问题难以揭示出现实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而且,卡莱茨基的公式过于简化,其中许多重要的因素被抽象掉了,特别是排除了资本存量的价值变动,导致卡莱茨基不能把分析集中在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上,从而使他的有效需求理论仅仅联系到资本积累而不涉及资本存量价值的变动,这对于讨论现实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使他的再生产理论与垄断理论相分离。对于凯恩斯和卡莱茨基,罗宾逊曾“惊奇地”把二者结合,一方面,她的增长模型是卡莱茨基式的抽象,另一方面,她对存量与流量的复杂关系则使用凯恩斯的不确定性和历史时间来表达,但她的这种结合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协调。

四、新剑桥学派:有效需求理论的发展

后凯恩斯的一个分支——新剑桥学派是从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开始的。这个研究路线“也是行经马克思,然后又通过卡莱茨基为解决实现问题而对马克思的再生产体系所作的调整,以达到琼·罗宾逊和她的追随者们”。(注:罗宾逊和伊特维尔(1973):《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正如琼·罗宾逊曾指出的,为后凯恩斯主义理论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卡莱茨基而不是凯恩斯。(注:G·C·哈考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89页。)

与主流经济学相对立,以罗宾逊、斯拉伐和卡尔多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理论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并试图以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而与凯恩斯、卡莱茨基的宏观分析结合起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罗宾逊在3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宏观”经济学。在她1942年发表的《论马克思经济学》一书中,把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她在1953年提出的总量生产函数问题引发了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其结论是,新古典理论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成立,而不能适用于异质品模型,即新古典理论对于现实的异质品模型的解释或其以总量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这一点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罗宾逊并没有把这种“微观分析”的突破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

1956年,罗宾逊提出了著名的剑桥增长模型,以利润率为核心阐述资本积累的长期趋势和稳定状态;1958年,卡尔多所提出的程式化事实实际上是对这种稳定状态的证明,但他们都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原因在于根植于头脑中的技术分析。在《资本积累》和《现代经济学导论》中,罗宾逊建立了一种稳定状态模型以表明稳定的利润率作为保持均衡的条件,并且用她建立的两部类动态模型说明工资和利润的关系,资本总量和生产技术的关系,企业家预期行为和经济竞争程度关系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更高的机械化程度和“中性”的、倾向性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注:陈英、景维民:《卡莱茨基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然而,与她的均衡分析对立,她强调技术变动所导致的历史时间和不确定性,难以达到稳定状态的均衡。也就是说,罗宾逊所表明的不能达到均衡的那些条件与她的稳定状态模型的条件是不同的。

实际上,罗宾逊所表明的均衡与技术完全无关,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长期均衡是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因为在以资产抵押为基础的货币金融体系。在这种存量一流量模型中,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是相互作用的。当在卡莱茨基的模型中加入资本存量,即可以得到剑桥增长模型,(注:路奇·帕西内蒂:《罗宾逊,琼·瓦奥莱特》,《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其稳定状态是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保持不变,且工资与利润的比例不变,从而利润率不变,由此可以得到两个部门的比例也必然是不变的。这种剑桥增长模型正是我们所要阐述的稳定状态模型,一旦两个部门的比例脱离了稳定状态,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由此产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正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所在。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列茨基经济学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