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_郑丽娜, 王玉敬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_郑丽娜, 王玉敬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为此,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市政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在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弹性和吸纳性,让道路交通和水系统互相协调,为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实用性提供保障。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更多的业内人士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停加快,城市居住人群日益增多,居住人群对水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长,以往的城市机制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可以协调不停变化的城市环境,还能有效处理洪涝灾害等多方面问题,具有很好的弹性。为此,海绵城市的理念也通常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在进行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对以往的排水系统进行改善,确保城市作用的有效发挥。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正如其名一样,希望城市具备海绵的特征,既能在雨季吸收雨水,同时也能在旱季释放储存水分,解决用水困难问题。同时也被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程,不仅能减少雨水对城市造成的灾害,还能循环利用水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生活用水与建设用水的需求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在降水量偏多时,将市政道路构建成城市排水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净化、聚焦、渗透等功能,短时间内将雨水集中于地下,以此来保障城市交通的顺畅,防止城市道路出现积水现象。另一方面,在城市降水量偏少时,能调用雨季储存的水资源,尽可能避免城市出现干旱情况。由此可见,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地表降水,调配城市地表水,不仅在抗洪排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城市的绿化灌溉,实现最大化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产生的破坏,给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2“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2.1海绵城市理念在蓄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模块化蓄水设计

目前,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提高了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承压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蓄水能力。除此之外,利用海绵城市模块储存后处理的水,既能够用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景区用水补充、路面的清洗、冲洗厕所等需要,还能够作消防和循环冷却水之用。

2.1.2地下蓄水池设计

想要在现代城市雨水收集中,将蓄水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设计者在对蓄水池进行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植被合理有效地区分蓄水池,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地下蓄水池的性能。例如,在对蓄水池进行建设时,如果周边植被选用了大型的乔木、灌木,则要将蓄水池的设计深度控制高于6米,想要充分满足地下蓄水池的设计要求,则要选用轻质中空的粗骨料。

2.2海绵城市理念在绿化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2.1雨水花园的滞留设计

在对雨水花园的滞留进行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通常会将草坪布设在花园周围的方式进行应用,通过对草坪的利用,科学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截留,后续将其向缓冲区引入,缓冲区采用细石块铺设,过滤效果显著,同时,也会有效提升缓冲区内植被的耐湿能力。

2.2.2生态滞留区设计

首先,植被在公园、商业、工业、居住等区域十分常见,由于其输水能力突出,截污净化能力强,可有效替代路边排水沟或雨水排水系统。其中,植被沟顶深度在0.05-0.25米为宜、宽度需要控制在0.5-2米,边坡纵横比为1:3-1:4,纵坡为0.3-5%,将其设置在雨水花园和凹形绿地前,进而充分发挥出相应的处理作用。

其次,在对雨水塘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应用渗水洼塘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雨水渗透和地下水补充的目的。此外,雨水塘在建设中,其边坡植被以耐蚀性强的低矮灌木植物为主,既可以有效的形成优质的雨水塘边坡保护袋,同时也会使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得以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排放方面的设计

在设计绿化带排放阶段,应明确设置溢流系统的准确位置,这样能有效衔接雨水系统及排水管道。尤其是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期,在收集雨水口的位置会溢满水,在第一时间无法实施处理,这时,就可通过绿地分流一些雨水,将多余的水通过溢流系统排放出来,避免出现洪涝灾害的现象。

2.3人行道的相关设计

在进行市政工程的建设时,人行横道作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确保人们的安全出行,也属于市政工程功能的关键表现。为此,在进行人行横道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意义。在以前的市政工程施工中,通常利用没有透水功能的路面施工工艺,致使在阴雨天积水严重或发生湿滑现象,进而严重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加强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就是对施工材料的透水性要求更高,因为施工材料具备较强的透水性才能确保雨水多的季节,雨水可以顺利的渗透到地下,不出现雨水的堆积。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控制人行道路的温度和湿度,进而为地下水资源的顺利补给提供保证。若是在设计过程中受到其他条件带来的约束,就会严重影响市政道路建设区域土壤的渗水性,因此,还应该在基层相应的位置设置适当的排水管道,并确保相应的坡度,进一步为实现排水功能提供保障。

2.3车行道的相关设计

当前阶段,市政道路车行道的设计通常利用非透水性的工艺,就会使市政道路在阴雨天发生严重的积水问题,并且市政道路不具有透水性,也会导致自然降雨长时间不能和地下水供给形成循环利用,造成城市发生热岛效应。车行道的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广泛的运用具备透水性的路面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面雨水净流量,顺利的进行地下水的补给。在具体的设计中,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利用不管是价格还是性能都颇为适宜,在车行道的上层应用透水性较好的沥青混凝土,降水时能够确保雨水以最快速度的渗透到地下。在市政道路的基层与中间层应用透水性一般的材料,防止影响市政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稳定性,避免对路基造成侵蚀和破坏。雨水一般会随着横坡的方向流向设置好的盲沟中或是进入绿化带中,在地下或是集雨装置中聚集,确保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为市政道路顺利发挥其社会及经济效益带来保障。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发展,各城市相关的市政单位对城市规划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深入人心,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便捷。此理念的应用不但满足我国绿色生态理念,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建设的设计时充分融进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较大限度的提高污水、雨水等排放,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就是深入的了解探究此理念,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创建相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市政道路的实用、环保、优质带来保障,推动我国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照.海绵城市需重视绿色设施及灰色设施建设[J].中国勘察设计,2015(11):66-69.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3]刘凯.浅谈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J].装饰装修天地,2017(11):164.

[4]李小伟.探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0):2432.

[5]陈晓伟.市政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6):3069.

[6]徐锋.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7(8):214-214.

[7]刘亚丽.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7(3):152.

[8]朱永海.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7(9):272.

论文作者:郑丽娜, 王玉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5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论文_郑丽娜, 王玉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