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疗中感染的预防论文_刘娟

内镜诊疗中感染的预防论文_刘娟

刘娟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胃镜室 江苏 淮安 223002)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353-02

随着内镜诊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由内镜诊疗引起的医院感染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了预防由内镜诊疗造成的院内感染,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要求,我院胃镜室针对内镜相关的感染传播途径,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内镜诊疗感染原因

1.1 自身细菌移位所致,多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主要是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其感染主要是由于接受检查后定植在胃肠道黏膜的正常菌群进入血液或其它正常无菌组织引起。

1.2 病人之间的传染,由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不严格、消毒剂使用不当、暴露于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时间不够、水瓶和灌流液被污染、干燥不充分、不合适的储存、器械缺陷及再污染等所致。

1.3 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染。病人的体液(唾液、胆汁、呕吐物、粪便、血液),溅到医务人员身上,手工清洗活检钳时组织碎片的飞溅以及检查过程中的针刺感染都是对医务人员的危险因素。另外由不注意清洁操作的医务人员介导的感染如医务人员戴着手套接打电话、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周边环境等均可能引起病原体传播。

2.预防感染的对策

2.1 加强人员培训

内镜室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人员是保证消毒质量的基础,内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是内镜消毒质量的保证[1]。对内镜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与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使之明确自己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认识到胃镜室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胃镜室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提高内镜诊疗安全意识。选派专门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省、市举办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班,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培训班,熟练掌握内镜设备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技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病人之间感染的预防

2.2.1内镜检查前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内镜检查前开展HBsAg、HCV、HIV检测,可为医院感染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2],对肝功能异常及HBV检查阳性者,有条件的内镜专用,或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按传染病消毒内镜及附件,确保消毒时间及效果。

2.2.2认真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内镜是患者间感染的主要媒介,因此对内镜及其附件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认真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对内镜及其附件的清洗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经过灭菌;②凡进入破损的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的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③凡进入人体自然腔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按照以上原则内镜及附件使用后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完全符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要求,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从而确保与患者接触的内镜和附件都在安全范围内。

2.2.3环境污染的预防 规范布局,不同部位的内镜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或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分开。保持胃镜室环境的清洁,每个检查病人铺一次性治疗单,一人一更换。一次性物品按规定进行处理,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监护仪,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内镜的吊架、病人床栏和床头桌,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必须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桌面、地面、门把手等用500㎎/L含氯消毒剂擦拭,吸引瓶、吸引管等用500㎎/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刷洗干燥备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用500㎎/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刷洗,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h/d。清洗消毒间保持通风良好,内镜存贮柜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医疗垃圾按规定进行分类处置。

2.2.4通过医务人员所致感染的预防 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各环节的规范操作。内镜诊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清洁操作,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每次诊治完成后立即更换手套,脏手套避免接触清洗消毒后的内镜,更换手套后避免接触消毒后内镜以外的其它物品。

2.3 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传染的预防

工作中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查者均看做具有传染性。工作人员在操作和清洗消毒内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戴口罩、帽子、眼罩、无菌手套,穿好隔离防护衣,防渗透围裙,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进行卫生手消毒。对HBV易感的医务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未接种者暴露于HBV后应进行暴露后的预防。

2.4 加强对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按照2004年《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开展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紫外线消毒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各项医院感染监测,每季度对消毒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内镜无致病菌生长。每日监测消毒液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每月对内镜室的空气、物表及医务人员手进行生物学监测。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监测结果有异常时,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消毒灭菌效果,保证内镜诊疗安全。

3.体会

通过努力,在内镜诊疗过程中,未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在市卫生部门卫生质量监督检查及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抽检中,均未发现监测指标超标情况。所以,在内镜诊疗过程中,加强人员培训,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规范消毒流程及诊疗行为,才能保证内镜诊疗安全,提高内镜诊疗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兆申.实用内镜诊疗丛书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6.

[2]李毓琴.内镜检查前相关检测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4):49.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内镜诊疗中感染的预防论文_刘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