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黄蒽醌类成分稳定性因素的研究

影响大黄蒽醌类成分稳定性因素的研究

许舜军[1]2002年在《影响大黄蒽醌类成分稳定性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药及中药制剂的疗效有自身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其含量如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药物疗效的改变或丧失。就中药制剂制备过程来说,有许多外在因素都可造成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量变甚至质变而影响到中药制剂最终的疗效。对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开发,对促成中药及其制剂发挥最佳疗效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大黄的提取工艺、大黄的液体制剂及固体制剂的稳定性方面提供参考。 本研究所涉及的大黄为一常用中药材,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本论文主要对提取、浓缩干燥及贮存过程中的湿、热、空气、pH值、溶媒等因素进行了研究。 方法:1)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EMerck Li Chrospher 100RP-18(250mm×4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高氯酸(85:15),流速0.8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为254nm。方法稳定,灵敏;2)选定不同提取时间,以水,无水乙醇为溶媒提取,另考察一组在隔氧状态下水为溶媒提取,以这些提取液为对象分别测得各游离蒽醌的量及水解后游离蒽醌的量,从而间接测得提取液中结合蒽醌含量,揭示提取溶媒对其含量的影响、提取时间对其含量的影响及氧气对它们的影响;3)在70℃恒温下,利用HPLC法测定大黄五种蒽醌及其苷在水,70%乙醇及无水乙醇中随时间延长其量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了解不同溶媒对它们的影响;4)在70℃恒温下,利用HPLC法测量大黄五种蒽醌及其苷在不加酸碱与pH值为1.0及13.0环境中随时间的量的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5)在70℃恒温下,利用HPLC法测定大黄五种蒽醌及其苷的量在普通烘箱与真空烘箱中随时间的变化,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揭示空气对其的影响情况。 结果:1)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与其它组分峰的分离度良好,芦荟大黄素线性回归方程为:Y=-2410+5374661X,r=0.9994,在0.016~0.160μg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104.8%,RSD=1.65%;大黄酸线性回归方程为Y=2148+5440831X,r=0.9997,在0.012~0.120μg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104.0%,RSD=2.71%;大黄素线性回归方程为Y=1653+4923143X,r=0.9998,在0.017~0.166μg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101.4%,RSD=1.86%;大黄酚线性回归方程为Y=5823+6496978X, — — *0.9998,在 0*29-0.286 P g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 103.2%, RSD叫.93%;大黄素甲醚线性回归方程为Y=3827+3385073X,,0.9996;在 0刀08-0刀79 u g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 102刀%,RSD-1.85%. 二)水提大黄液中,大黄各游离葱醒含量以回流 10分钟为最高,而结合g@ 先随回流时问延长而增加,至回流40-60分钟时煎出的结合葱酿量最高,后随回 流时腆长而减少;无水乙醇回流 10分钟,结合葱醒含量最高,回流 40-60分 钟游离葱酿总量最高;隔氧提游离葱酿及结合葱醒含量随不同回流时间其含量改 变不大.无水乙醇不同回流时间提取的游离恿醒及结合葱醒均较相应回流时问的 水提组及隔氧水提组高,隔氧水提组与水提组相比较,隔氧水提组游离及结合葱 酿均高于水提组,其中尤以游离葱醒总量差异较大. 3)以水、70%乙醇及无水乙醇为溶媒,游离恿醒及结合葱醒的量随时问延 长大致呈一种下降的趋势,比较叁组溶媒中葱醒含量,以无水乙醇组较高,70% 乙醇次之,水为溶媒最低。 。4)未加酸碱组与加碱组游离葱酿及结合葱醒量呈下降趋势;而加酸组游离 葱醒含量先随时间处长而增加,至10小时为最高,但结合葱醒量随时间延长而 显着减少;加碱组不同时间游离恿醒量较未加酸碱组相应游离葱醒量少,而结 合葱醒量较未加酸碱组高;比较叁组不同贮存时间的总葱醒含量,其中碱性环境 中下降较另两组多,而酸性条件与不加酸碱组相差不大. 5)真空或非真空干燥均随受热时问增加游离葱醒及结合葱醒量减少,只是真 空组相对来说差别较小,结合葱醒总量以真空干燥组为高. 结论:本实验以大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种葱酿及其普的含量测定方法, 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这五种恿酿及其普的影响,研究表明:热对葱酿类成分有破坏 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有水的情况下更甚;空气(氧气)的存在也令麓醒含量下降; 葱酿类成分在有机溶媒中较稳定;pn值为酸性时,游离葱醒随时问有一上升段, 但总葱酿含量与相应不加酸碱的含量相差不大,故可认为破坏作用不大,而pH 值为碱性时,有破坏作用较大.

谢臻[2]2009年在《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泻下的代表方剂,本研究对其提取工艺、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变化规律、物质基础以及剂量配伍进行研究。(1)本实验首先建立了大黄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HPLC含量测定方法,枳实黄酮类成分(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厚朴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在单因素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别以大黄蒽醌类、枳实黄酮类、厚朴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对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由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曲面图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考察指标的影响较大,而溶媒比对考察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60%乙醇、提取时间为90min,溶媒比为20倍量。(2)考察了大承气汤中单味药以及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针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对色谱流动相、比例,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对分析方法做了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复性等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统一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是进行复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研究的基础。利用在该统一HPLC分析方法下得到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大承气汤中49个峰的来源进行归属,并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大承气汤配伍中有12个峰来自枳实,12个峰来自厚朴,17个峰来自大黄,1个峰是大黄、厚朴和枳实的共流出峰,5个峰是大黄、枳实的共流出峰,2个峰是大黄、厚朴的共流出峰,在目前的研究条件下考察,没有新峰产生。对全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有24个峰的峰面积增加,8个峰的峰面积降低,这些含量发生变化的峰所对应的成分,可能就是大承气汤配伍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全方配伍后柚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峰面积没有变化,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降低,而橙皮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峰面积都是增加的,说明了大承气汤四味药材合煎后,能显着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率,达到增强药效的结果。(3)将大承气汤中的四味药,以君药大黄为核心,依次配伍其它两味中药,进行拆方药对设计,以及不同煎煮方法的实验,通过测定不同药对配伍,不同煎煮方法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变化,对药对配伍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以及全方配伍中不同煎煮方法有效成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对配伍,以及不同煎煮方法对厚朴类成分和枳实黄酮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不大。但芒硝、大黄后下,在煎煮过程中可以提高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厚朴、芒硝、枳实与大黄进行配伍,也能显着增加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溶出率。这说明了大承气汤传统煎法要求“先煎枳、朴,后下大黄,纳芒硝,溶化服”,其科学性就在于有效地提高主要有效成分的溶存量而为其药效作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可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4)实验利用黑色墨汁作为指示剂,观察墨汁在肠道的推进距离,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时,选用家兔离体肠,考察各给药组对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情况。本实验中,相对空白组,大承气汤各不同配伍组对小鼠小肠的推进率均较高,对家兔肠管张力、兔肠管收缩频率均有显着性差异或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P<0.05)。大黄+芒硝组的推进率、对家兔肠管张力、兔肠管收缩频率较高,说明了芒硝的芒硝与大黄配伍,有较强的泻下作用。经典煎煮方法的大承气汤,泻下作用最强。(5)研究了复方大承气汤的化学成分相应色谱峰与药效物质基础,对49个色谱峰与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11个色谱峰与药理效应Y_1(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有显着性(P<0.05)或非常显着性(P<0.01);3个色谱峰与药理效应Y_3显着性差异(P<0.05),2号峰为负相关。从实验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可以说明厚朴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化学成分为大承气汤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也说明了这些化学成分作为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6)应用Doehlert设计-渴求函数.响应曲面优化法,研究枳实、厚朴和芒硝的剂量配伍变化对大黄蒽醌类成分在整方中溶出的影响。通过对3个自变量(枳实,厚朴,芒硝)进行配伍试验及其结果预测,优化二项式方程的变量值,得到具有良好拟合性的模型,自变量的变化与指标性成分之间的相关分析说明3个自变量(枳实,厚朴,芒硝)对大黄蒽醌成分的提取百分含量有较高的显着性影响,特别是厚朴。以得到的方程为分析模型,可以得出当剂量配比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1∶4∶2.31∶2)时,D有预测的最大值0.85。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将中药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优化了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探讨了其复方的配伍机制、药效物质基础,为大承气汤方药配伍及中药复方配伍的方法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鹏喜[3]2012年在《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突变等多种药理活性而被广泛关注,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正品大黄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正品大黄逐渐成为其代用品。穗花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植物,是非正品大黄之一,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可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穗花大黄中葸醌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葸醌的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6%,RSD值为1.39%;薄层扫描法可以对五种葸醌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5%、99.77%、99.67%、99.00%、99.33%,RSD值分别为1.27%、0.97%、1.20%、1.87%、2.05%,表明这两种方法不仅简单、经济,而且快速、准确,可作为穗花大黄中总葸醌提取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含量测定的方法,同时也可为其它药物或制剂中总蒽醌含量的测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蒽醌化合物含量为考察指标,重点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蒽醌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与药材质量比为1:1(v:w)的5mol·L-1的盐酸对药材进行萃取前预处理,以95%乙醇作为夹带剂,夹带剂用量2:1(v:w),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22L·h-1,萃取时间为2.5h。得到的浸膏量为3.58%,总葸醌萃取率为2.12%。并对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做了工艺放大研究。本文还对有机溶剂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其优化条件为6倍量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在80℃下提取6h,此条件下浸膏得率为10.52%,总葸醌提取率为1.93%。将其与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得到的萃取物质量优于有机溶剂提取所得,而且超临界CO2萃取耗时少,萃取率高,得到的萃取物中总葸醌含量为59.2%,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达到新药申报规定的要求,因此,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葸醌类物质具有实际工业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王磊[4]2012年在《中药胃肠安丸原料药材质量及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胃肠安丸中大黄、厚朴、川芎、大枣进行了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胃肠安丸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胃肠安丸组方配伍规律,研究了方中大黄与枳壳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胃肠安丸的抗炎及镇痛活性。对方中大黄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时,建立了大黄药材中五种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产地的大黄药材质量,甘肃产地的大黄药材中五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在2%以上,质量最佳。采用HPLC-UV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产地厚朴药材中厚朴酚和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显示湖北产的厚朴药材含量最高,达到3.34%;河北、山东地带所产的大枣中大枣多糖的含量均在50%左右,综合考虑优选河北沧州的大枣;通过比较不同产地川芎药材中川芎嗪和阿魏酸的含量,得出道地产区都江堰所产的川芎药材中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38%和0.63%。方中泻下药大黄和枳壳作为药对,分析其成分变化对胃肠安丸的药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指纹图谱分析,显示大黄枳壳配伍后大黄中五种蒽醌类成分及枳壳中四种黄酮苷类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总量由2.39%增加到3.30%,枳壳中黄酮苷类成分总量由7.55%增加到9.38%,表明大黄枳壳配伍促进了其有效成分蒽醌类化合物及黄酮苷的溶出。采用了四种炎症模型来探索胃肠安丸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其对急性、慢性炎症模型的抑制率均在30%以上,表明胃肠安丸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镇痛实验显示胃肠安丸对醋酸扭体抑制率达到84.69%,对福尔马林镇痛模型的抑制率在40%以上,表明胃肠安丸具有镇痛活性。以酚红为标记物测定了胃肠安丸对小肠肠推进距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结果显示胃肠安丸显着促进了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速度,同时也抑制了新斯的明小鼠模型的胃肠亢进,这表明胃肠安丸对胃肠的作用并不是单纯的抑制或促进,其能够根据机体状态的不同进行双向调节,并且发挥这种双向调节作用的活性部位可能为胃肠安丸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层。以上研究对提升胃肠安丸的质量及内在科技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曹玉洁[5]2018年在《大黄—甘草药对组方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大黄甘草汤始载于《金匮要略》,是经典的泻下止呕方剂,方仅由大黄、甘草两味药物组成。大黄-甘草药对配伍应用在《伤寒论》中已有记载,经过数千年的中医用药经验总结大黄-甘草被纳入药对范畴,作为经典泻下药对而被广泛使用。本论文基于对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药对的文献研究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展开工作,对大黄-甘草药对配伍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各章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章大黄-甘草药对文献研究第一节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本文应用计算机编程及关键词映射法对大黄、甘草在中医方剂中的配伍应用信息进行统计,采用频数统计、网络图及关联规则对大黄、甘草的应用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发现甘草在方剂中应用广泛,占所有方剂的27.1%。甘草与其他中药在方剂中配伍使用时,其用量一般等于或小于另一味中药的用量,常用来治疗内科疾病,主要功效为止痛、清热、补虚、祛风化湿、化痰止咳平喘等。大黄在方剂中常与黄芩、芍药、当归、栀子、甘草等配伍使用,大黄与甘草配伍时其常用配伍比例也多为1:1,占方剂总数的37.85%,甘草用量多数小于或等于大黄用量。大黄-甘草配伍比例不同时,方剂功效顺序也有所差别,但主要功效均为止痛、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泻下等。第二节大黄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进展大黄-甘草药对中以大黄为主,甘草为辅,主要发挥泻下的作用,甘草用以调和大黄药性,故本文对大黄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叁节大黄-甘草药对组方化学和配伍效应研究进展本节对近几年大黄甘草汤及大黄-甘草药对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其物质基础、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大黄-甘草药对组方泻下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第一节大黄-甘草药对组方对便秘小鼠的泻下作用评价本节采用盐酸洛哌丁胺复制小鼠便秘模型,给以乳果糖作为阳性药物,给以大黄、甘草、大黄-甘草药对进行治疗,以小鼠排便特征、肠推进率、脏器系数、血生化指标、病理切片等指标考察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对便秘小鼠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药典高限剂量4倍的大黄具有显着的泻下效应,配伍甘草能够缓和大黄过于峻猛的泻下之势,具有缓效的作用;大黄对便秘小鼠肝脏及结肠具有损伤作用,配伍甘草可降低大黄对肝、结肠的损伤,具有减毒的作用;未见大黄对肾脏具有损伤作用,未见引起血浆水盐失衡。第二节大黄-甘草药对组方对便秘小鼠量-效关系研究本节设立不同剂量的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组,应用盐酸洛哌丁胺复制小鼠便秘模型,考察大黄泻下作用的量-效关系及甘草对大黄的调和作用。研究发现大黄在药典高限剂量0.5倍下即能产生较好的泻下效果,大黄的泻下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大黄对便秘小鼠具有肝脏及结肠毒性,能够使小鼠ALT、AST升高,肝细胞空泡变性,小鼠结肠肌层变厚。与大黄组相比,大黄-甘草药对组小鼠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减少,肠推进率降低,口肛传输时间增加;小鼠ALT、AST水平降低,甘草缓和大黄导致的小鼠结肠肌层变厚,减少小鼠肝细胞空泡变性。甘草能够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降低大黄对便秘小鼠的结肠及肝脏毒性,甘草对大黄的调和作用随着大黄剂量的增加而减小。第叁章大黄-甘草药对组方体内外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第一节大黄-甘草配伍前后体外化学成分变化研究本节为研究大黄-甘草药对不同配比条件下化学成分的变化,选择大黄-甘草4:0、4:1、4:2、4:3、4:4、3:4、2:4、1:4、0:4 共 9 个配伍比例,采用 UHPLC-TQ-MS/MS 同时测定大黄-甘草中17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发现甘草能够促进大黄8种活性成分的溶出,而大黄对甘草活性成分的溶出具有双向作用,大黄能够促进甘草中甘草酸、甘草次酸、异甘草苷、光甘草定的溶出,而抑制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及甘草查尔酮的溶出。第二节大黄-甘草药对组方在正常及便秘小鼠体内药动及组织分布变化本节为研究大黄-甘草药对在空白及便秘小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差别,建立UHPLC-TQ-MS/MS的方法同时测定大黄-甘草药对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8-O-β-D-葡萄糖、番泻苷A、甘草酸、甘草苷在空白及模型小鼠体内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大黄-甘草药对中主要化学成分在模型小鼠血浆及肝脏内含量均大于空白组小鼠,在肾脏及结肠内含量差异不完全相同。总体上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8-O-β-D-葡萄糖、番泻苷A、甘草酸、甘草苷在便秘小鼠体内吸收入血量增加,大黄活性成分在便秘小鼠肝脏及结肠内含量也多于空白小鼠。第四章基于肠道菌与代谢组学的大黄-甘草药对组方泻下作用机制研究第一节大黄-甘草药对组方对便秘小鼠肠道菌多样性的影响本节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小鼠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所有样本中共有OUT水平序列547种;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组小鼠肠道菌多样性水平低于其余4组,且甘草能够在缓和大黄所致的便秘小鼠肠道菌丰富度及均匀度降低;各组小鼠肠道菌中有208个OUT水平序列为各组小鼠共有序列,在门水平的常见微生物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中毛螺菌科属生物所占比例最高为32.02%,拟杆菌属占21.14%;PLS-DA图中大黄组小鼠肠道菌显着左移,而配伍甘草后可缓和大黄导致的便秘小鼠肠道菌左移,具有调和作用;两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性分析可知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较小,而模型组及大黄组小鼠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共有9种肠道菌具有显着性差异,模型组与大黄-甘草药对组相比8种菌群具有显着性差异,大黄组与大黄-甘草药对组相比3种菌群具有显着性差异,且配伍甘草能够减少大黄导致的便秘小鼠拟杆菌含量增加,增加大黄所致的乳酸杆菌减少,调节大黄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菌群稳定性,降低大黄毒性。第二节基于代谢组学的大黄-甘草药对泻下作用机制研究本节设立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组、甘草组及大黄-甘草药对组,对各组小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13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并由这些差异性代谢物获得相关代谢通路13条,其中影响值较大的有β-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等代谢通路。给以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后能够回调便秘导致的小鼠内源性标志物的变化,即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代谢通路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甘草对大黄的回调作用则具有缓和作用。【论文总结】本文通过对大黄-甘草药对的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大黄及甘草在中医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规律。基于便秘模型考察大黄、大黄-甘草药对的泻下作用和量-效关系,并研究甘草对大黄泻下作用的调和效果,发现大黄泻下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时就有明显的泻下作用,高剂量则会导致肝脏及结肠毒性,甘草对大黄具有减毒缓效的作用。采用UHPLC-TQ-MS/MS法比较不同配比大黄、甘草主要化学成分溶出的变化,发现甘草能够促进大黄活性成分的溶出,而大黄对甘草化学成分的溶出影响并不一致。大黄及甘草化学成分在便秘小鼠体内吸收入血量增加,在其肝脏及结肠内含量也多于空白小鼠。最后本文基于肠道菌及代谢组学对大黄-甘草药对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发现大黄及大黄-甘草药对对便秘小鼠肠道菌及便秘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来进君[6]2017年在《唐古特大黄蒽醌提取工艺、水提部位化学成分离及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古特大黄(Rheu tamnguticm Maxim Ex Balf)是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四川北部等地,是我国传统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药理研究表明大黄不但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而且具有泻下、抗炎、降血压、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脂、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功能。(1)采用响应面法对大黄蒽醌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大黄游离蒽醌最适宜的提取工艺条件,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79 min、提取温度79℃、料液比1:12(g/mL)。大黄游离蒽醌得率为0.09%。(2)再采用柱层析法,从唐古特大黄水提部位分离出9种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酸-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大黄素-1-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芦荟大黄素(Ⅳ),大黄酸(Ⅴ),儿茶素(Ⅵ),大黄素(Ⅶ),大黄素甲醚(Ⅷ),大黄酚(Ⅸ)。(3)本文选取唐古特大黄水提部位的4种单体化合物(大黄酸-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素-1-O-β-D吡喃葡萄糖苷、大黄酸)对10种胆囊炎致病菌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对胆囊炎10种致病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极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化合物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杆菌抑菌效果不显着(P>0.05)对其他菌抑菌效果均极显着,尤其对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抑菌作用较强,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较弱。化合物Ⅱ对10中胆囊炎致病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极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也极显着(P<0.01),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较弱。化合物Ⅲ对10种胆囊炎致病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极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对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抑菌效果显着(P<0.05)对其他菌抑菌效果极显着,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抑菌作用较弱。化合物Ⅴ对10种胆囊炎致病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极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抑菌效果也极显着(P<0.01),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较强,对屎肠球菌抑菌作用较弱。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化合物Ⅴ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粪链球菌而言,化合物Ⅰ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大肠杆菌而言,化合物Ⅲ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而言,化合物Ⅴ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产气肠杆菌而言,化合物Ⅱ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而言,化合物Ⅴ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变形杆菌而言,化合物Ⅴ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产酸克雷伯氏菌而言,化合物Ⅰ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化合物Ⅴ对其抑菌作用较强;对于屎肠球菌而言,化合物Ⅲ对其抑菌作用较强。

李树翠[7]2014年在《大黄药材及其制剂药效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大黄蒽醌类提取率的影响,用经典的外标法建立大黄的标准曲线及相关方法学考察项目,为后续实验测定提供计算依据。应用“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大黄及其提取物和制剂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通过大黄制剂及中试研究来考察不同处理样品中大黄蒽醌的含量差异,为大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方法:在大黄提取工艺实验过程中,以大黄各蒽醌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设计表L9(34),用正交极差分析表和效应曲线图分别表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的提取率,所得数据做统计分析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在“一测多评”法中,分别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为内参物,用HPLC-DAD测定并计算5种蒽醌成分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RCF),以此计算大黄及其制剂中其余4种成分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该药材及制剂中5种成分的含量,与“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一测多评”法含量计算结果(Wf)和外标法的含量测定结果(Ws)的相对误差,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并采用相对保留值方法对5种成分色谱峰准确定位。中试实验时,通过加大剂量后制备成大黄药材、大黄提取液、大黄浓缩液、大黄药渣及大黄喷雾粉等样品,测定各样品中总蒽醌含量并比较差异大小。结果:得到蒽醌类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1h。以大黄素为内参物时,不同批次大黄药材的相对误差范围为-3.91%-4.06%,提取物中间体的相对误差范围-3.22%-3.27%,均小于<±5%,大黄制剂的相对误差范围在-5.39%~7.00%,相对保留值的RSD为3.87-9.92%,说明“一测多评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中试大黄总蒽醌提取率约为43%,大黄药材喷雾粉得粉率与实验室小试约27%的得率相比,得率依然不高,中试为21.4%。结论:由结果可得,正交实验设计是具有均匀可比性的,并能对各因素进行有效地比较,因此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来优化大黄蒽醌提取工艺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大黄及其制剂中蒽醌类成分的质量评价,具有快速、廉价、方便等特点。中试时,大黄喷雾制粉过程中的蒽醌量化关系表明大黄蒽醌类的醇提方法在大生产工艺中可行。

孔亮[8]2005年在《体外代谢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结构的鉴定、有效成分筛选以及中药药理的建立。现代药物筛选手段并不适用于多成分、多靶点、组合药效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因此针对中药的筛选新方法不断出现。本文对近年来的中药筛选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这些方法多注重相互作用而忽略体内过程。针对中药特点和目前新药(西药)的发展思路,本论文建立了动物肝匀浆中药体外代谢方法,并以此为平台结合体外药理试验,采用HPLC-MS 等分析手段将中药成分代谢指纹谱与活性试验有机结合起来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建立了SD 大鼠肝匀浆体外代谢方法,通过考察非那西丁在肝匀浆中的代谢,初步验证了本实验所采用的全肝匀浆体外代谢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单味中药黄柏等为样品,采用HPLC 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谱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进而验证本实验采用的代谢平台用于中药代谢与筛选的可行性。以体外代谢为平台,对单味中药丹参、大黄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体外代谢,结合抑菌、血凝、抗肿瘤体外试验测定提取物及其代谢物、主要成分的活性。从代谢的角度解释了丹参、大黄的抗菌、血凝、抗肿瘤活性在代谢前后变化的原因,并筛选出其中活性成分。以体外代谢平台结合体外抗肿瘤实验在中药川芎的活性成分中筛选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的化合物——阿魏酸松柏酯,同时鉴定了它的代谢产物。阿魏酸松柏酯显示出较好的抑制Hela 细胞的活性,而其代谢产物则没有活性,从而解释了粗提物在代谢前后抗肿瘤活性变化的原因。

王文洁[9]2008年在《银杏黄酮和大黄蒽醌类成分标准物质的制备与定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的特性值,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标准物质具有定值准确性、均匀性、稳定性的特点,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开发中药标准物质对于中药质量标准的“量化”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标准物质概况,药品及中药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通过实验确定了槲皮素和大黄素的制备方法,即利用减压硅胶柱层析分离与溶剂洗涤相结合进行制备,具有效率高,分离效果好,操作简易方便等特点。采用波谱学方法进行了结构确认。共制备槲皮素标准物质2.6924 g,大黄素标准物质4.8 g。通过一系列的条件摸索,建立了银杏黄酮和大黄素标准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定值方法,分析银杏黄酮标准物质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槲皮素:甲醇:0.4%H_3PO_4=50:50,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甲醇:0.4%H_3PO_4=55:45,流速:1 ml/min,柱温:30℃。分析大黄素标准物质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0.1%H_3PO_4=30:40:30,流速:1 ml/min,柱温:30℃。采用建立的定值方法对槲皮素和大黄素标准物质进行定值,纯度分别为:99.42%,99.57%。槲皮素和大黄素定值结果达到标准物质要求,建立的分析方法重复性良好。叁种银杏黄酮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好。大黄素中有关物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庄洁[10]2008年在《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是临床用药常见的现象,由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共分五部分综述了中西药联用的历史,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对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在人工胃肠液中的相互作用情况。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中西药联用的源流与现状,中西药联用的病例报道、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中西药不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从成分的化学反应、酸碱度变化、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效的颉颃和迭加、生成毒性物质、改变体内环境,九个方面分析了相互作用机理。第叁部分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基于化学成分间相互作用引申推导的中西药相互作用论述,对该论述存在的问题,如自身存在联用禁忌的制剂、体内环境对络合物的影响、剂型工艺对成分的影响等提出了疑问。第四部分中西药临床合用情况调查对医院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门诊处方中西药联用者约占中药处方总量的76.3%。羟氨苄青霉素与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在临床联用现象也较为多见。含鞣质的制剂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及其他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也有联用报道。在2005年北京医保目录中,有含鞣质和蒽醌较多单味药的组方约占1/4。第五部分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与阿莫西林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提取大黄蒽醌和五倍子鞣质分别制成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与阿莫西林胶囊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情况。合用后,在人工胃、肠液中,鞣质、蒽醌与阿莫西林分别生成沉淀,鞣质和阿莫西林的溶出均减少,但大黄蒽醌的两个检测指标,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溶出情况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有所不同。合用与单用相比:大黄酸在胃液中溶出减少,但在肠液中溶出反而增加;大黄素在胃液中溶出不受影响,在肠液中溶出有所增加。且阿莫西林可能与未检测的其他蒽醌类成分发生反应,影响溶出。说明五倍子鞣质和大黄蒽醌与阿莫西林同时服用,可能对两类成分的吸收有所影响。阿莫西林分别与蒽醌、鞣质同处于肠液环境中时,对其溶出率下降幅度的影响均小于胃液环境中,表明在肠液中阿莫西林与蒽醌、鞣质生成的沉淀少于胃液中。由于机体环境的复杂性,体外实验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等同于体内实验,单味药的有效部位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和单味药总提物、配伍后的复方及其不同剂型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 影响大黄蒽醌类成分稳定性因素的研究[D]. 许舜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2]. 大承气汤方药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D]. 谢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3]. 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D]. 薛鹏喜.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4]. 中药胃肠安丸原料药材质量及作用物质基础研究[D]. 王磊. 天津大学. 2012

[5]. 大黄—甘草药对组方配伍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D]. 曹玉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6]. 唐古特大黄蒽醌提取工艺、水提部位化学成分离及抑菌活性的研究[D]. 来进君. 青海师范大学. 2017

[7]. 大黄药材及其制剂药效成分研究[D]. 李树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8]. 体外代谢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D]. 孔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5

[9]. 银杏黄酮和大黄蒽醌类成分标准物质的制备与定值研究[D]. 王文洁. 天津大学. 2008

[10]. 中西药联用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庄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影响大黄蒽醌类成分稳定性因素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