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对美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论文

康德著作对美学研究影响力分析
——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

刘 硕(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美学研究中,康德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CSSCI(1998-2018)收录的1236篇引用康德著作的美学论文为中心,全面考察我国美学理论的研究现状。通过系统地使用文献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审视康德著作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变化。

关键词: 康德著作;美学研究;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

康德思想也是西方美学范畴的重要内容,其学说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建构也极具贡献。近年来康德思想的美学价值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与此相对的是,学界至今仍缺乏对康德著作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的全面引介。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予以探究则不失为学术研究“测示器”的独特视角。故而,转换研究视角,着重对著作引用、成果数量、机构分布等情况进行考察,以此弥补传统研究范式在基础数据分析方面的不足,进而改变文献回顾总结方式势在必行。本文选择以CSSCI数据库(1998—2018)收录的近20年的1236篇美学相关研究论文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检索分析,细化到具体著作层面,全面直观地展现康德著作的学术影响力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一、研究数据的获取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直接来源于CSSCI数据库,并按照计量统计与可视化的条件检索进行了数据筛选。面对100余万篇的庞大数据量,选取适当的角度尤为重要。笔者经过综合考量,决意选取探讨康德美学观点的14329篇论文进行分析。然而从引文中检索康德著作并不简单,因为康德观点引用并非都是直接引自原著,所以从引文数据中精准地筛选出康德著作是第一要务。

为此我们制作了以康德著作为主要内容的“康德著作检索目录表”,以此进行引文检索并最终确定引用频次。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康德”标注为被引文献篇名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对引文明确标注为康德著作的论文进行引文直接频率统计。笔者以此构建了“康德著作目录对照表”,这一对照表的作用是为我们检索相关论文引文频次提供参考,进而通过规则匹配识别出相关论文是否引用康德著述。而后,基于一万余篇相关论文数据,把论文的引文数据和“康德著作检索目录表”进行匹配,最终匹配到1236篇直接引用康德著作的康德美学研究论文。如若美学论文引文中有后人整理康德的相关合集,根据前述条件设定,无法有效识别为康德的著作。为了确保探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笔者将这一类论文亦列入本文统计之内。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准确性,本文最终以确定引用康德著作的123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同时对标注信息完整的合集开展必要分析。

基于此,笔者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实现对以上数据的筛选、确认和分析,在完成相关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以下就康德著作的被引频次、引用康德的美学的论文信息、相关研究现状与热点等三方面进行讨论。

二、康德美学观点被引情况与影响力分析

(一)康德美学观点被引文献类型分析

基于对检索结果的参考文献分析,通过设计专门的匹配关键词对论文的引文数据进行检索,共获得明确标注引用康德著作合计频次2500余次的1236篇相关论文,现列出被引频次30以上的9种康德著作进行分析(见表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基于引用康德美学著作论文的具体分布,本文对引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合。

表1:被引频次30以上的康德著作

从康德美学著作类型的分布来看,康德著作引用主要由以下五类构成:生前著述、论文汇编、手稿书信、文献合集、后人评述。前四类即为本文所称为的康德著作,手稿书信数量有限,表1中也主要涵盖了著述与论文两种类型,因此其在美学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也最大。仅《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四部著作就被引用了1044次,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上述9种著作均为康德一人独自完成的。这些著作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康德前批判阶段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的摘录,到康德晚年时期的“三大批判”,几乎涵盖了康德一生各个阶段的重要著作。不过很明显,其批判时期也就是康德思想成熟期的作品更受重视。表1所展现的9种文献可以视为康德在我国美学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著作,特别是被引频次最高的《判断力批判》,被引频次为766,占检索数据库总量的61.97%,说明这部著作对于我国康德美学思想乃至美学研究的影响力十分巨大。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平台,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亦对美学研究发展至关重要。对相关文献的数据库类型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刊物。据统计,1236篇论文分布于100余个期刊,平均每个期刊载文约11篇,超过平均数的期刊有16个,载文15篇以上的期刊有11家(如表5)。其中,综合类期刊8种,文学理论专门类期刊3种。

近年来政府、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与资金支持。对相关文献的基金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可知,1236篇论文中有313篇标注了基金项目,占文献总量的25.32%(见表2)。统计显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作为现今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的科研基金项目,亦是相关研究资助的最主要来源(21.27%)。

(二)康德美学观点被引文献主题分析

首先应将著作与合集予以区分,将体现康德美学观点的著作从合集中剥离出来。目前引用康德美学观点所引用的合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康德著作全集》[1],2010年出版共9卷;二是《康德文集》,1922年出版共十一卷;三是各类主题专辑汇编合集,如《美,以及美的反思:康德美学全集》[2]、《康德著作六卷集》[3]、《康德美学文集》[4]、《康德书信百封》等,更加复杂纷繁、涉及种类更多。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关联度较高的12个主题(如表8)。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康德原著引用在现有的美学研究的应用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康德思想体系观点在我国现有美学研究的应用程度(《批判力批判》、主体性、思维形式);二是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近现代抑或中西方美学予以解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李泽厚、辩证唯物主义);三是引用康德原著经典,侧重对美学某一子支领域的聚焦,如生态美学(曾繁仁,2002)[10]、实践美学(徐碧辉,2004)[11]、环境美学(刘悦笛,2010)[12]、音乐美学(柯扬,2004)[13]

三、引用康德著作的我国美学相关研究状况和热点探析

(一)论文数量与基金分析

第三次熔顶发生在第一道气环闭口间隙值较小的第二缸、第三缸,从表1看出,其二、三缸的闭口间隙值是偏小的,与第二次熔顶的原因类似,其闭口间隙值偏小是造成拉缸、熔顶的根本原因。

首先,对全区教师进行培训,统一认识。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仅对学习语文学科有帮助,对学习其他学科也大有裨益。阅读能力越强,意味着记忆力和理解力越出色,学习力越强,越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图1:1998—2018年相关论文发表数量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CSSCI数据库整理所得

总之,选择适合的量表、采用适合可行的流程进行CGA,使得老年综合评估门诊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可以合理发挥作用。单项测量后再综合评价,以及老年科为主导,先解决关键问题,必要时专科诊治及综合医院GEM门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都是发挥GEM门诊作用的可行方式。

表2:论文基金项目分布情况

(二)作者与单位分布

通过对论文引文数据的信息检索,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发文者并降序排列(见表3)。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之间并未形成较强的联系。从发文数量来看,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虽然多达1300余篇,但是形成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并不多,发文8篇以上的作者仅有12人。学者的学科归属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哲学和中国文学等领域,同时又根据院校特色与学者个人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如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在《基于艺术工艺学的美学情智并及合目的性的哲学终端》就引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美学启发来呈现表述音乐意义及其引发的美学规范想象[9]

表3:相关论文发文量8篇以上的学者

通过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获得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机构。按照文献的发表数量降序排列出发文数量20篇以上的15家机构可知(见表4),发文量最多的15家机构中有14所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所,且均有中国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高等院校。其中,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发文量远超其它机构,整体论文总量达到了100篇,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对被引频次的统计结果显示,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被引频率总量在200次以上,是该领域研究较为成熟的机构,但多为学者独立自发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尚未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42页“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相关内容,并展示“染色体、蛋白质和DNA”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分析20世纪20年代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的研究现状: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蛋白质分子结构特点使其具有信息性,而对DNA分子结构尚未清晰了解,从而提出假说——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从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来看,康德美学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研究热点孕育期(1998—2007年),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康德美学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数量较少,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尚未形成;第二个时期为文献发表高潮期(2008—2018年),研究热度于2008年急速上升,文献数量变化态势由之前的少有涉及转为迅猛增长,且文献数量虽有一定波动但呈总体攀升趋势。该阶段CSSCI数据库收录相关文献总数达984篇,占检索文献总量的79.61%,年均文献数量89.5篇,发文的数量、质量都是之前所不能及的。2016年至2018年CSSCI数据库收录相关论文总量高达307篇,几与之前十年间的文献总数相当。

表4:发文量20篇以上的机构分布

(三)期刊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美学思想自20世纪在中国传播以来,译著数量浩繁,同一文本译称繁杂。因此我们是要正确审视康德著作的不同译名。目前国内康德著作的编译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之中,本文有关康德著作的篇目皆取自学界公认的权威译本,同时兼顾各种著作类型,仅对同一著述的不同译名进行合并,以展现康德美学思想编译的历史过程。另需具体指出以下两种合并情况:一是著作名称由于时代不同译名前后有所变动,则遵从公认原则进行合并,如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就有《道德形而上学原理》[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6]、《法的形而上学原理》[7]等多个译名。二是节选摘译经确认来源文献后,亦可将其与完整著作相整合,如《1793年第一版序言》即摘译自《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8],因此统计中就将前者并入后者。

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若能将变式教学的方法运用到课本习题中的话,不仅能让学生将基础的数学公式或者原理掌握得十分牢固,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

《文艺理论研究》是刊载相关论文数量为诸刊之最,也是唯一超过50篇的期刊,这与其作为我国文学理论权威期刊的定位相符合。《文艺争鸣》、《文艺研究》等其它几种文艺理论类期刊也都有较高的载文量。高等院校学报作为CSSCI收录数量最多的数据库类型,郑州大学、湖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三所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亦名列其中,笔者认为这一境况与研究机构分布(如表4)和高校作为我国美学研究主阵地的现实不相吻合。

表5:刊载相关论文15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对相关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文献的被引频次降序排列出被引频次最高的9篇文章(如表6)。通过对此9篇论文的信息进行统计,有6篇文章来源于刊载相关论文较多的期刊。由此可知,期刊的论文刊登数量与期刊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是密切相关的。

表6:被引频率前8位的期刊论文

(四)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者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和学科背景展开分区研究,以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学科为切入点,现有研究在部分学科领域已颇具规模。虽然研究应用的学科领域广泛,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文献学科结构聚团特征明显,各聚类内部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其中,哲学是关注度最高的学科领域,哲学类视角的论文共计637篇,占文献总数的51.53%;其次是文学、艺术类视角的论文,占总数的25.56%。研究者的学科视角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康德原著应用于美学研究的结构性问题,是新时期美学研究面临的新命题。

表7:相关论文的主要学科分类

从著作所涵盖的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包括了哲学、美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等领域。作为康德哲学经典代表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涵盖了康德关于美学的一些经典观点。此三者也成为引用频次最高的康德著作,这些著作从时间上看均是康德中后期所撰写的著作或者为撰写完的著作。康德美学著述的主要代表是《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虽然只是摘录,相较于其它著作,这一著作在美学研究中的影响相对是较大的,共被引32次,居于第8位。撰写于康德晚年的《实用人类学》则阐述了他的人类学思想。其美学观点亦可从该书中管窥一二,故相关研究也有引用。

表8:频次最多的12个主题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相关研究的关联程度和发展变化,笔者对累计频率18次以上的关键词按首次出现年份做顺序排列(如表9)。通过对高频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的分析发现,16个高频关键词中有4个自数据起点时间节点1998年。笔者认为2002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自此以后,生态美学(2002)、音乐美学(2005)、环境美学(2007)等关键词逐渐步入学者视野,成为康德原著引用在我国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热点聚类。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唯一的英语交流途径可能就是在课上的短短几十分钟,为了让学生打破对英语的距离感和畏难心理,更快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来,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适宜的情景,借助多媒体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学习英语的魅力。

表9:累计频次18以上的关键词分布

四、结语

本文以CSSCI(1998—2018)收录的引用康德著作的1236篇论文为分析对象,使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近20年来康德著作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研究结果显示,康德著作对我国美学研究保持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康德著作在我国美学研究中的被引频次高且呈现年度梯次稳步增长状态;第二,我国康德著作美学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景象,研究群体不断壮大;第三,在康德著作影响下我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延续性和时代性并重的特性。康德思想引用研究是近20年来美学的聚焦所在,至今热度不减,同时不同历史时期衍生的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环境美学等主题也都引起了学术界密切关注。

基于相关统计分析,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一方面,康德著作的引用和研究过于集中,许多康德著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难免将会陷入重复研究的困境,长远而言势必阻碍我国学术研究的长足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未能兼顾学理逻辑和问题导向,理论问题的探讨深度有限,实证研究亦不多,存在浮躁跟风、浅尝辄止的弊端,其理论研究及分析深度亟待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探索的重要课题。

注 释:

首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目前有些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社会上的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再加上缺乏专业指导,因此比较盲目,无从下手,这时候教师需要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同时,对于一些时代气息浓厚的前沿性作品,要让学生理解时代发展的同时又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收获。可以读期刊、杂志、报纸,文章载体不限。

① “三大批判”指《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参考文献:

[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德]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康德美学全集[M].曹俊峰,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3]《康德著作六卷集》,转引自瓦·费·阿斯穆特的《康德》一书,孙鼎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立田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孙少伟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7]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康德.1793年第一版序言[M]//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韩锺恩.基于艺术工艺学的美学情智并及合目的性的哲学终端[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22-34,4.

[10]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16.

[11]徐碧辉.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J].文艺研究,2004,(2):4-14,158.

[12]刘悦笛.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J].艺术百家,2010,26(5):35-41,221.

[13]柯扬.音乐本质的形而上追问——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音乐美学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4):47-54.

基金项目: 南京农业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SZJJ2017004YJS)

作者简介: 刘硕(1996- ),男,山东青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标签:;  ;  ;  ;  ;  

康德著作对美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