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化与论文,传媒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精神的外化。语言文字的文明、规范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报刊、广播电视等作为新闻传媒,拥有特别广泛的社会受众和特别重大的社会影响,它们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否规范、标准,不但关系到传媒宣传报道的实际效果,而且反映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本文认为,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任务,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发挥传媒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言规范化是发挥传媒文化传承功能的必然要求。

1.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向来就有规范化要求。新闻传媒是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重点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利于思想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语言风尚,因此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可以使传媒的传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只有实现规范化,才能使交际、交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语言是适应人类物质和精神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共享精神成果的目的,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接受和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才能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语言,交际和交往就会因缺乏共同的“意义空间”而无法实现。

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可以避免语言障碍带来的传播隔阂,发挥传媒对思想、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较之人类以往的传播手段,它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功效空前增强。新闻传媒以语言文字为最重要的传播符号,只有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才能发挥传播优势,增进地区之间的往来、民族之间的交流,方便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现代汉语虽然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完善的阶段,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汉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方言分歧,文字使用还有很多不规范现象。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也妨碍了新闻传媒的传播优势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传媒语言实现规范化。

其次,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语言风尚,促进语言文明建设。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语言的特点往往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获得某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接受某一套概念和一种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活动作为结果沉淀在语言中,一定的语言形式又对社会具有反作用。污言秽语会毒化社会风气,损害精神文明建设;反之,优美、文明、规范的语言是宣传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净化思想灵魂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也包括语言文明建设。

新闻传媒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大户,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语言风尚。新闻传媒在语言文字的使用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广大群众,起着示范引导作用,讲普通话、使用简化汉字是新闻传媒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2001年开始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都明确规定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必须使用普通话、简化字,即必须实现规范化。不规范的语言文字造成新闻传媒的语言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除自身的正确运用之外,新闻传媒对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应大力宣传倡导,唤起受众对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重视,增强人们的规范意识,为扭转不良的社会语言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2.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简而言之,提高国民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国民素质的提高,以语言文字工作的好坏成败为先决条件。国民素质的主体是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的诸项组成部分中,语言文字能力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吕叔湘先生指出,“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人们言语行为的质量是其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功底必然影响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一定会影响其思想道德素质。很难想象,一个语言文字功底不扎实,满口脏话、粗话,或在公众场合讲话引人听不懂,文章写得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人,会被认为是一个人才。特别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必要前提,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最有用的本领,是较高素质的体现。因此,语言文字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新闻传媒具有教育功能,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受众的语言文字素质,进而影响受众的整体素质,因此应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运用具有广泛的权威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报刊对文字的运用就是规范用法,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就是标准语言。因此,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应努力提高语言品位和普通话水平,成为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表率,否则,教育人、引导人的功能就无法落实。近年来,新闻事业快速发展,但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运用却泥沙俱下,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报刊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错字、丢字、错用词语、乱用标点符号等现象增多。如“成吉思汗”误为“成吉思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误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新闻报道中空话、套话过多,如“为迎接……”、“为贯彻……”等句式几乎成了固定报道模式;乱用外来语而不加解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用“饼干”、“商店”、“女权”等浅显易懂的词语,而用“曲奇”、“士多”、“波伏瓦”等音译词,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文字运用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普通话水准下降,用词不当及语法错误时有发生;方言土语泛滥,有些地方电台、电视台方言播音所占比重过大;用字不规范,不少电视剧的片名、字幕、演员表用字出现繁体字和错别字。这些不规范现象的存在既影响了新闻传媒的声誉,又造成语言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受众语言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杜绝这些不规范现象,消除负面影响,是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在内的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3.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可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对文化传承具有推动作用。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联系的。”[1](P196)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数千年,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不无关系。中国历史上不断有语文规范化的记录,如孔子倡言“雅言”,李斯整理推行小篆,东汉灵帝推行隶书,雍正皇帝训谕推行国语等。通过这些规范化运动,使汉语形成了简洁、准确、深刻、优美的品格,并且相对稳定,为文化的传播延续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古代有着浩繁的文化典籍,中国传统文化是依附于一本本古籍延续和积蓄下来的。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文明及其发展。这种巨大的历史、社会功能的实现,必然以汉字的规范化为前提。没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秦汉时期的说理散文和历史散文不会成为滋养中华文化的源泉。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新闻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传播内容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文化的继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得到传播,在最大范围内被受众接受。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是古代的书籍传播的延续和发展,是近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可以消除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和传播,后人才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实现文明的延续。因此,新闻传媒语言规范化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同时又是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精神文明的流传、承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个断再生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使人际交往空前频繁,方言之间的矛盾突出,推广普通话更加紧迫;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新闻传媒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在文化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首先,新闻传媒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传媒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在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闻传媒“史无前例地沟通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打破了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文化垄断与文化隔绝,使文化生活成了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内容,促进了文化建设和社会民主”[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传媒优势,加强现代文化建设的必需。传媒语言文字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使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与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对提高新闻传媒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法律的高度对新闻传媒语言的规范性做出要求,以保证其文化现代建设的先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新闻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加强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传播的必备条件。文化创新离不开国际交往,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融合。新闻传播是增进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联合国已把中文列入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不仅12亿中国人要学习汉语普通话,还有数千万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以及大量的留学生和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者,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普通话。新闻传媒是这些华人华侨及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学习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媒介,规范化要求意义重大。特别是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新闻传播也出现国际化趋势。新兴的网络媒体作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文明成果、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媒介,语言的规范化是实现其传播优势的前提。国际广播电视作为国际间信息、文化交流以及增进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密切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没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国际广播电视的传播将不可想象,并无法实现沟通与交流。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已不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需要,而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要求。所有非罗马字母拼音体系的文字都有一套国际化的罗马字母拼音转写国际标准,以利于国际间信息的传输和共享。随着广播电视与电脑网络的融合,其传播能力和传播影响将进一步扩大,也必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提出更高要求。可见,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强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传播的必备条件。

标签:;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