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于威海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的思考论文

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于威海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的思考论文

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关于威海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于宗萍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兴文化”作出重要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强基固本,提升威海文化软实力

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物质财富剧增、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中国崛起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还应致力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走出一条文化强国之路。

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重视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只有繁荣的经济没有昌盛的文化,称不上全面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全面提高,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文化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与文化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针对处于薄弱环节的威海文化建设问题,2019年1月16日下午,威海市委书记王鲁明同志在威海历史文化座谈会上做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城市高品质发展”,助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文化城市的部署。这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足够重视,是顺民心、合民意之举。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大力加快文化建设,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良的文化生活环境,维护好全市人民的文化权益,已经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威海文化建设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威海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初具雏形。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日趋活跃,群众文化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文登、荣成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乳山被评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新增多家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基础设施贫乏和薄弱的局面。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从无到有,拥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459家,从业人员逾万人。同时,树立了“甲午文化”“海文化”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但从整体上看,威海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甚至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观上“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大思路、大手笔,缺乏开拓大文化局面的创新意识。对比经济领域,文化单位脱离市场,缺乏活力,“等、靠、要”思想严重。特别在思想观念上、在精神状态上、在干劲上以及在开拓创新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必然导致文化建设在发展速度、发展气势和发展后劲上的差距。目前,墨守成规、患得患失、办事凭经验、遇事找本本、等待观望、小成即满、小家子气、甘于清淡、过于自卑、畏难发愁、守住摊子就不错了,甚至懒散拖拉和怨天忧人的思想在“文化人”身上依然普遍存在。整体缺乏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和事在人为的能动意识,缺乏善想善谋、想大谋大、干大事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

第二,受利益驱动影响,短期效应明显,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文化建设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提升投资环境、刺激内需、扩大就业、拉动其他产业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其投资见效慢,周期长,对综合国力的作用多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不像一些经济项目收益直接而明显。所以一旦经济项目与文化项目发生冲突,文化项目往往处于下风,最终被拿掉,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迄今为止,在威海真正把文化作为发展“综合国力”的大项目来做、来投入的,尚不多见。针对威海起始阶段的实际情况,加强文化建设亟须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

第三,文化建设之所以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重视和推动文化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有些地方把推动文化发展仅仅看作是文化部门的事情,从上到下没有形成“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同时,文化是软任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牵引作用,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积极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这方面,我们的确要下大力气去扭转这种局面。

三、促进威海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1.2.1 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会计核算制度要求核算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符合相关准则法规。由于甘肃省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存在不规范问题。如调查中有些企业名义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实际操作中对于收入往往因为现金的使用而采用现金收付,进而以此确认收入,导致会计信息中收入不实。再如企业会计核算中也出现原始凭证不合理合法,与记账凭证不能完全对应等情况。

(一)抓住机遇,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城市

解决经济与文化的“长短腿”问题,要靠政府扩大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要改变目前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对文化事业偏少的格局,要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威海的文化品位,建立加快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应建立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制度,在保留现有各项文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增设“艺术人才培养基金”“优秀剧目创作资金”“文物征集与维护基金”等。要分类管理文化单位,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地位、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对图书、文博、美术、艺术教育、群众文化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并不断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创造条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强改革力度,在用好、用活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将部分项目进行市场化操作,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快事业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方式改革,加快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内部高效运作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确立文化立市战略,进一步繁荣威海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威海的文化产业。

(二)加大投入力度,繁荣文化事业,保证人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眼睛,眼睛不亮则城市无品位。只有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市民素质与文化氛围相得益彰,这座城市才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威海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操作上抓紧确定文化立市战略,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抢占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要按照“融鲜明海韵、浓郁民俗、厚重历史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威海文化定位,抓住“海疆文化”的特色魅力,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组织、规划、生产、引进和演出,繁荣高雅文化;要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与管理,促进消费文化繁荣和发展;要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建设,完善健全农村文化网络体系,为绝大多数人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按照强势人才、强势项目、强势活动、强势品牌、强势产业的思路,精心打造“甲午文化”“刘公文化”和“最佳人居——文化消费在威海”等特色品牌。要明确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为威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措施。

由于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导致很多之前想要二胎却无法要的人重新有了要二胎的机会,也就导致了很多高龄产妇的增加。这些高龄孕产妇往往对二胎给予了很大的期待,一旦孕妇本身或者胎儿有什么变化就会异常的关注,牵动孕妇乃至整个家庭的注意力。高龄孕产妇增多,孕产妇期望值高也是二胎政策下产科护理风险因素之一。

(三)强化政策引导,发展文化产业,增添威海社会事业新亮点

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文化产业其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可重复、可批量生产的特性,非常符合“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被称为“绿色GDP”,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我们应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和分配激励政策等,以发展和振兴威海的文化产业。要努力打造威海文化产业的优势板块,重点打造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休闲娱乐业。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业在威海有较好的基础,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聚拢商机人气,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要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扶持和开发多层次、多样式、多风格的娱乐服务和娱乐产品。要针对威海文化娱乐企业规模偏小,缺少品牌效应的实际情况,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等级高、效益好的娱乐业品牌和企业,建造一批一流水平的文艺演出和娱乐场所。要不断引进娱乐项目资源,利用威海的地缘和开放优势,不断引进演艺人才和娱乐项目,使威海成为背靠内陆,面向日、韩的重要文化交流桥头堡和娱乐消费基地。要重点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的艺术品研发队伍,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艺术礼品和文物仿制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应,建成在胶东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艺术品生产购销基地。

创新创业是课程改革的主题,将会贯穿课程的教授和考核。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创新,教师将基于教材但不再拘泥于教材,采用案例驱动,从“电子商务概论”中抽取案例与场景,将所有知识点穿插于案例与场景中进行讲解。(2)考核创新,教师不再为学生指定考核题目,而是以创业为范围,以模拟路演风投为考核重要依据。创业体现在:为学生模拟设置实际场景,以创业为目标构思项目,并以“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所教授知识和技术完成项目原型,并撰写风险项目计划书,参与模拟路演风投。

[作者简介] 于宗萍,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创作调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莉莉]

标签:;  ;  ;  ;  ;  ;  ;  ;  ;  

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于威海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